许美英,尹鹏志
(阿龙山林业局,内蒙古 根河 022362)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区。由于六十来年的高强度采伐,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可采资源难以为继,产业结构极其单一,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为切实加强林区生态保护,转变林区发展方式,从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保护生态为主转变,必须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林区发展之路。因此,大力发展“森林经济”,促进林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森林经济”是指从维护森林生态的完整性、系统性高度出发,把森林看作一个生命系统,紧紧依托森林系统提供的林木、林地、动植物、水体、地热、生态产品、空间,甚至寒冷的气候等,纳入资源范畴进行开发利用。在尊重自然规律、在确保森林健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构建涵盖旅游、水利、林木精深加工、种植业、养殖业、药业、矿产业等产业的多元化森林经济体系,是围绕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来做产业,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立体开发,彻底转变传统的完全依赖“木头财政”的经济发展模式,确立全方位的资源观,变林木经济为“森林经济”,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升级。
随着国家生态需求的日益增加,构筑北方最大的生态屏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出台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当前,林区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需要承受木材产量大幅调减、民生水平亟待改善等巨大压力。林区的发展,既要确保生态系统持续改善,森林体系永久健康,又要扭转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动力不足的落后局面,生态主导、保护优先和尽快实现富民强企目标的双重要求,使得单纯林木经济已难以满足发展要求。只有以森林系统的持久健康为前提,以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为支撑,充分依托森林体系蕴含的多样化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经济”,才能实现保生态、促发展、惠民生的共赢。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已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二、三产业反哺第一产业的阶段,林区已可以做以前因为资金和技术原因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具备了发展“森林经济”的条件。努力培育优势突出、富有活力、效益显著的森林经济体系,促进林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林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森林经济”要坚持生态主导、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以发展“森林经济”促进生态保护,以增强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效益为基本目标,统筹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民生改善。
发展“森林经济”,要树立起全新的资源观,做好森林资源的全面调查,全面系统地掌握资源状况,要对森林体系涵盖的水、矿、空气、土地、生物等资源进行重新认识,对各类资源的品种、方位、成分、含量、价值、作用等进行全面调查、统计汇编,做到清晰掌握、牢牢掌控林区的所有资源,为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发展“森林经济”要按照林区立体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来确定“森林经济”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式。充分发挥林区自然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和大量吸纳就业的产业,构筑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由林木经济向“森林经济”的转变,努力培育优势突出、富有活力、效益显著的“森林经济”体系,促进林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森林、湿地、草原和冰雪等林区特色旅游资源,加大区域合作,构建区域旅游联盟,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挖掘狩猎部落、民族文化、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等民族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北方多民族、多文化生活体验基地。围绕中俄、中蒙边境景观、异域风情、界河等资源,发展过境旅游。
充分利用林上和林下资源,例如蓝莓、红豆、草莓、菌类、蕨类、芍药、大叶芹、山菠菜、蒲公英等,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把林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绿色生态食品、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1]。支持发展食用菌产业和特色山野菜产业;合理保护和开发野生林产品资源,提高蓝莓野生浆果、大果沙棘、杜香油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貂、狐等珍贵皮毛动物和鹿、林蛙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
坚持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壮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利用率高的林木精深加工产业,扶持根河板业公司和阿里河层压板厂林木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延长林木加工产业链条,在林区形成初级产品、中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各有侧重的产业链。
利用林区大量的林地资源和现有的种苗基地建设“东北苗木基地”,培育各类绿化、经济苗木,提供给城镇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樟子松、云杉、白桦、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等。
充分利用林区“绿色药库”资源优势建设“东北中草药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林区药用植物达220多种,如黄芩、金莲花、芍药、灵芝等[2]。
要开发利用森林涵养的水资源,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同时在饮用、水产、旅游等综合利用方面进行探索。开发利用林区的地热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解决林区替代能源的问题。利用抚育生产和木材加工剩余物等发展生物质能源,在牙克石等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风电场。
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在生态功能区发展矿产采掘加工业,要积极采用新工艺和高新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水平,实行清洁生产。
当前,林区木材产量锐减,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林区需要通过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和境外采伐来为发展做支撑,当前的政策、环境、条件也为境外采伐提供了机遇。要抱着积极、慎重的态度,深入研究相关政策法规,把境外采伐上升到国家层面规避风险,确保境外采伐稳步推进,要在境外再造一个“森工”。
发展“森林经济”必须掌握现代工业化的管理理念。早期木材生产方式,造成了林区的粗放管理模式,林业与现代工业的管理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森林经济”必须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能力。开发水利、旅游、矿产、森林畜牧和食用菌培植等产业,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的原则,在前期工作中做精做细每个环节、核准核实每个数据,注重引进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按照现代工业的科学化管理模式推进发展。
发展“森林经济”要注重人才培养。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建设一支有过硬本领、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要制定完善和人才培训规划,拿出一定精力和资金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注重培养发展“森林经济”亟需的各类人才,既要保证后继有林,更要保证后继有人。要以培训林区内部人才为重点,通过专家授课、激励自学、网络学习、导师带徒等方式,依靠培养自己的专家发展“森林经济”。
发展“森林经济”还要深入研究森林文化,建立属于大小兴安岭林区独有的文化体系和价值取向。深入研究和弘扬森林文化,要用森林文化理念支撑“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弘扬森林文化,形成指导和影响林区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让林区人始终把大小兴安岭当成难以割舍的生命家园。只有把森林文化当成精神归宿,增强文化归属感,才能把森林当成世代生存的根脉,坚定热爱林区、建设林区的信心。森林文化不是简单的开发建设文化,也不是单纯的采伐文化,接受、传承、弘扬森林文化,不断丰富森林文化的内涵,就要把目光投向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民族,从历史上的鲜卑民族到后来的游牧、游猎民族,再到能吃苦、讲奉献的早期林业开发建设者,要从他们身上汲取热爱森林、崇敬自然、坚韧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森林文化融入到森工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使务林人的个人价值实现与整体价值导向融为一体,形成立足岗位保护森林家园、成就事业推动林区发展的雄心壮志。森工企业要长久生存、健康发展,必须富有生命力,如果没有文化血脉的涌动,就难以持久地发展下去。
发展“森林经济”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中,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利用好生态、资源、旅游、政策等优势,科学定位,创新发展。要加强与各民族、属地政府的团结合作,汇聚区域发展的合力,引导当地各民族群众参与发展“森林经济”,不断提升发展“森林经济”的高度和层次。
[1]张佰顺.林下经济植物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大兴安岭森林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1995(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