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影响猝死复苏的因素及预防
刘斌
心脏性猝死复苏的成活率较低,我院64例心原性猝死中,复苏成活者仅18例,生存1~8 d后,由于左心衰竭和脑水肿治疗无效死亡。为了提高猝死复苏的成活率,对影响复苏成活的因素作一分析。
心脏性猝死64例,女43例,男21例,年龄19~76岁,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职业:工人24例,农民16例,干部8例,家属7例,教师5例,学生3例。诱因:劳累28例,受凉17例,精神刺激9例,饱餐3例,肺部感染2例,低血钾,剖腹产手术与妊娠子癫各1例。另2例诱因不明。生前行心电图检查者52例,其中心肌梗死37例,心肌缺血6例,S-T段括高1例,室早3例,房早3例,室速1例,房颤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正常1例。另12例生前未作心电图检查。猝死时心电图检查,室颤42例,心脏停搏22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49例,陈归性心肌梗死12例,冠心病、心肌炎和妊娠子癫各1例。所有患者均经综合心肺复苏治疗。结果:死亡56例,存活18例,生存1~8 d后死亡。
心源性猝死复苏的有效时间为心脏骤停后4 min内。心跳骤停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恢复心率,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可挽救患者的生命。复苏的原则是:加强生存链的各个环节,包括:①立即查明心脏骤停的原因,启动急救系统。②早期有效的胸外按摩。③有指证时,迅速电除颤。④有效的生命支持。⑤综合的心脏复苏后治疗。本组64例中,25例是在家或公共场合中猝死,未进行现场急救,待送至医院时,心跳停止已超过半小时,虽经各种抢救,仍无效死亡。对这类患者应进行现场急救,及时进行人工呼吸与胸外按摩,立即请求急救站,赴现场救助。待病情稳定后,再转送专科医院治疗。为此,要求一般人群都应有心脏骤停的急救常识,对于各类服务人员,都应进行相应的急救训练,普及急救卫生常识,以便在心肌骤停后及时进行必要的现场急救,为进一步复苏争取时间。
本组15例急性心肌梗死,经基层医疗单位就诊后,怀疑本病,未经特殊处理,即转院,在转院途中,由于搬动过多,出现心率失常,抢救无效死亡。这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不稳定,搬动后易诱发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在心功能不全的猝死率为18~45 %[1],本组3例均猝死,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心肌缺血坏死,收缩性和顺应性降低,而发生猝死。对这类患者应严密观察,早期发现心功能不全的潜在症状,及时治疗,严防猝死。
合理使用呼吸兴奋剂,是复苏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组均採用了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洛贝林,可拉明和碱性药物。心跳恢复者仅18例,存活1~8 d后,合并左心衰竭和脑水肿,治疗无效而死亡。说明复苏后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由于呼吸,心跳停止后,引起脑缺氧,脑水肿,本组病例均採用了脱水剂,能量4剂和激素,但降温措施不够理想,体温未降到32℃,其中1例复苏成活3 d后,偶遇脑水肿未纠正而昏迷死亡,故应重视脑的复苏。
对于猝死高危人群应进行预防,可用β-受体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制剂[2],对于广泛性和再发性心肌梗死可静脉内或冠状动脉内注射链激霉,脲激霉[3],以溶解血栓,改善冠脉循环,防止梗塞面积扩大和猝死,也可应用肝素治疗,冠状动脉搭桥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再通术,对心原性猝死有一定预防作用[4]。
[1]2010AHA.心肌复苏指南.
[2]杨尚印.心脏性猝死的预报和预防.中国急救医学,2007,1:15.
[3]杨桦.对猝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观察.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9,1:43.
[4]G.H.gopoTYH.Kapguroug,2007,1:9-13.
836700 新疆北屯农十师185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