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梅 韦杏容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危重症之一,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尽管大多数为轻症胰腺炎,但仍有15%~20%的患者可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50%以上[1]。自2009年10月至今,我科采用非手术方法,以生长抑素治疗为主,收治重症胰腺炎30例,疗效满意。
1.1 一般资料 经临床表现、实验室及B超、CT检查确诊重症胰腺炎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66岁,平均48岁。
1.2 治疗方法 注射用生长抑素[雪速停(武汉华龙生物制药厂生产)]3 mg+0.9%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12 h一次,输液泵维持,输液量调节在0.25 mg/h。持续静脉滴注5 d。待病情缓解(血清淀粉酶下降、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或消失、腹膜刺激症减轻)后继续用药2 d左右,停用生长抑素改用其他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泮妥拉唑、雷尼替丁或西咪替丁等。在应用生长抑素的同时,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抗感染、吸氧、心电监测等对症治疗。
2.1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病情,多与患者沟通,消除紧张情绪。
2.2 病情观察
2.2.1 严密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 通过患者床边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本组患者,体温低于38.5℃者28人,持续5~6 d,体温39℃以上者2人,持续3 d。1例患者伴有胰性脑病,嗜睡,偶有谵妄,用生长抑素24 h后,仍嗜睡,但无谵妄,2 d后患者意识清楚,能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应用生长抑素32支后,患者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反应良好。
2.2.2 定时抽血查血、尿淀粉酶、血糖、电解质和血常规,必要时做血气分析。
2.2.3 观察胃肠道症状及腹部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腹胀、腹痛情况,如腹痛的性质和程度,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情况。腹胀的程度往往更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因此,发现异常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本组使用生长抑素24 h后腹痛开始减轻,腹胀仍然明显,4 d左右腹胀消失。在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后恶心呕吐明显减轻。腹膜刺激征由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逐渐变为局限性左上腹痛。
2.3 输液管理 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通路使用输液泵维持雪速停24 h持续泵入;另一条保证每日静脉输入2000~3000 ml液体,其中包括抗生素、改善微循环药、能量、维生素、氨基酸、白蛋白、血浆等。要科学安排各种药物的输入顺序、滴速,以保证各种药物的合理应用,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要把一日总量的1/3~1/2安排在前8 h内输入。持续静脉滴注生长抑素药物(雪速停)时[2],注射前使药液温度达到室温,这样可减轻局部反应。避免药物外漏引起组织坏死,用专管静脉滴注,确保用药的连续性,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4 基础护理 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取舒适的半卧位或弯腰曲膝侧卧位,利于呼吸,减轻疼痛。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口腔护理,勤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观察记录排便、排气情况及胃肠减压引流情况。
2.5 饮食护理 对患者进行饮食方面的健康宣教时要有力度和广度。发病初期应完全禁食禁饮,并持续胃肠减压,及时抽出胃液和肠道气体,减少胃酸进入十二指肠内刺激胰腺外分泌,对缓解腹痛、治疗肠麻痹及腹胀有很好的作用[3]。本组禁食平均5~6 d,最长者达2周。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或消失,血淀粉酶下降、腹膜刺激征减轻或消失后,可先给患者试饮温开水30~50 ml,1~2 d后如无不适,给患者进食无脂肪、低蛋白、高糖、高维素饮食,如面汤、米汤等,少食多餐,限制蛋白质饮食如蛋类、肉类。作好出院指导工作,告诫患者严格禁酒及酒精性饮料,饮食节制,勿暴饮暴食,少吃油腻食物。
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15 d,比以往缩短了3~6 d。无严重并发症及副作用发生,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恶心不适等,2例患者中有1例在应用生长抑素期间腹泻,1例在停用生长抑素后开始腹泻,能自行缓解。2例表现为轻度面部潮红,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好转。
重症胰腺炎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其病理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且病程较长。注射用生长抑素(雪速停)是人工合成的环状十四氨基酸肽,其药理作用有:抑制胰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腺多肽、胃酸等分泌;减少胰腺的内分泌和外分泌,改善胰腺炎的微循环,控制炎症的发展;影响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内脏血流和营养功能,对胰腺实质细胞具有直接保护作用;配合相应的抗炎、制酸、营养等对重症胰腺炎的治疗非常重要,但相应的病情监测、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及疾病健康教育以获取患者的配合方面在治疗中同样不容忽视。
[1]Sa kai Y,M asamun A,Satoh A,et al.Gast roentero logy,2003,124:725-736.
[2]王建承,陈胜,张圣道,等.第11届世界胰腺病学会会议记要.胰腺病学,2005,5(1):47-49.
[3]栾竟新,许桂香.胰腺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