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海 何剑
阑尾结核实为少见。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县医院2000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0例阑尾结核的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本组10例患者,年龄15~60岁,平均27岁;15~30岁者占70%。男女比例为1∶1,10例均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反复发作。右下腹局限性腹膜炎者5例,下腹包块者6例,高热者4例,消瘦、乏力、盗汗或午后低热者2例,轻度贫血者2例,大便潜血阳性1例。均无明显的腹胀、腹泻、便秘史,胸腹X线检查均未发现有结核灶。本组术前均误诊。误诊为急、慢性阑尾炎者9例,其中5例初有阑尾周围脓肿形成;1例误诊为回盲部肿瘤。10例均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急诊手术。术中见阑尾充血水肿者5例,1例表面有脓苔;6例有阑尾包块形成;3例回盲部及附近腹膜有多个散在小结节;7例阑尾附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8例行阑尾切除术,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送检的阑尾、小结节和淋巴结病理检查均示结核病变。术后10例行全面体检,均未发现有其他结核病灶。
2.1 诊断 阑尾结核实罕见,其发病率为0.32‰[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并可伴有高热、白细胞数增高,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炎的表现。这与其病理基础有关。由于青年人机体免疫力较强,病变以增生型为方。有时多个结核结节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肉芽肿性病变,易在阑尾周围形成包块而表现为右下腹包块,往往被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本组有5例青年患者,在右下腹触及包块,术前均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脓肿一般在发病2~3 d后才形成。本组患者在阑尾发病的早期就在右下腹触及痛性包块,这与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时间不相符。对于中老年人,发现右下腹压痛性包块时易被误诊为肿瘤。本组有1例老年患者由于大便潜血阳性伴轻度贫血、消瘦而高度怀疑为肿瘤。发生消瘦、乏力、盗汗、贫血和胃肠道功能紊乱者较少,本组仅20%的患者有此表现。对于初诊为慢性阑尾炎者应常规行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另外,胃肠钡餐或钡剂灌肠、腹部X线、腹部B超超声检查、CT和OT试验等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明确诊断则依靠组织学检查,通过手术确诊。
2.2 治疗 对于术前诊断不是很明确或有右上腹包块者可行右下腹腹肌切口,以便于术中暴露清楚可行较大范围的探查,诊断错误时还可向上、下延长切口以便于操作。本组有6例采用探查切口,手术操作方便。有1例采用麦氏切口,因难以操作而改用腹直肌切口。术中除常规检查阑尾外,还应检查回盲部及附近的肠系膜是否有肿大淋巴结,术中如发现阑尾实性包块,应切开肉眼观察,并应常规行快速病理检查以明确肿块性质,以便决定行何种术式。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者,也应取下肿大的淋巴结送病理检查。本组6例术中行快速病理切片明确诊断,另4例术后才确诊。
[1]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