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跃红
(湖北省红安县中医院,湖北 红安 438400)
1.1 据报道[1],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艾滋病的流行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面临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中被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病毒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
1.2 妇产科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面临更多的是潜在的隐匿的传染源,如防护措施不力,自身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妇产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经常被产妇和患者的血液、体液、宫颈分泌液、阴道分泌液、羊水、乳汁、呕吐物等污染,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2]。传播类疾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HIV潜伏期6个月~5年或更长,淋病3~7d,有60%~70%患者无症状,尖锐湿疣2周~8个月,梅毒2~4周,人在被这些疾病感染的很长时间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从外表无法辨别。虽然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以性行为为主的传播方式,但间接接触传播,职业暴露也存在,还有各种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携带者,由于防护不严,医护人员被污染的器械误伤,经常接触污染的被服等也可能感染。
2.1 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如在助产、人工流产、引产过程中,妇产科手术病员的术前准备时,如阴道灌洗、备皮、留置尿管、后穹窿穿刺、妇科双合诊,用物准备。
2.2 给污染的器械去污,负压吸引器吸管和污染品的清洗等过程中,术后或产后会阴伤口的护理过程中,给新生儿沐浴等。
2.3 遇急产或抢救患者,分秒必争,一些防护措施不到位,如帽子、手套、口罩、眼罩、隔离衣配置不齐,也有护理人员图省事方便,忽略了自身的防护。
2.4 经常与被污染的被服、器具、利器、废弃物接触,护士高度地处于职业暴露中。
3.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这些措施跟妇产科护理工作密切相关,贯穿于护理全过程,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正确掌握院感知识,学习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相关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并且严格按照相关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规范进行操作,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3.2 妇产科所用的水龙头最好用感应或脚踏式可控开关,在清洗医疗器械时,水流不可过大,以防水溅入眼内或溅湿工作服,使用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如:双层乳胶手套、口罩、眼罩、隔离衣、鞋套等的使用,工作完成后脱去防护,离开工作地点,切勿用污染的手套接触其他物品,护理下一位患者应更换手套。
3.3 使用过的产床,如检查台应用含氯消毒液擦试,产房内不得放置工作人员的生活用品及非接生活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的一次性垫单、胎盘、死胎、胎盘组织、污染的纱布、敷料、消毒用过的棉签要收入隔离的污物袋内,用双层袋包扎后焚烧。
3.4 妇产科护士的手是最容易被污染部位,工作中既要接触污染物,又要接触无菌部位,有效的洗手,可以清除99%以上的各种暂时细菌,将手涂满肥皂泡沫并对其所有表面进行强有力的短时揉搓,然后用流动的水洗手,洗手的范围包括双手、手腕及腕上10CM。以下情况要认真执行六步洗手的方法:各种治疗操作前后,处理污染物后,护理特殊易感患者前后,接触伤口前后,护理感染患者或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前后。
3.5 如不慎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等患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从近心端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并用肥皂清洗伤口,大量流动的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 0.2% ~ 0.5%的过氧乙酸, 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必要时去外科处理伤口,包扎创面,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的血对比,还要注射乙型肝炎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3、6个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被HI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抽患者的血液作对比,在针刺的第2周、8周、12周及6个月对艾滋病抗体进行检测监控和处理,同时口服拉米呋定,每日1片,并通知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
4.1 意外血液感染对护理人员是一种心灵上的打击。
4.2 意外血液感染的受害者需要了解适当的暴露后预防知识和心理支持
4.3 当对意外血液暴露受害者和暴露源头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监测时都需要遵循自愿原则并附以相应的辅导。
4.4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
4.5 随访期间应注意采取安全性行为,避免病毒的再次传播。
[1]田瑞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职业暴露于防护[J].医学教育课程,2011,17(1):55.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