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逐渐增多。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全国许多省市老年人(≥60岁)超过总人口的10%[1]。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老化,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2-5]。因此研究和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影响和改变老年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达到接受治疗和康复所需的最佳心态,对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智力下降、反应迟钝,限定时间内加快学习速度比年轻人难,讲话变得缓慢,迟钝和啰嗦。
有意识记忆为主,无意识记忆为辅,远期记忆较好、回忆准确,但经常卡壳;近期记忆、机械记忆不如年轻人;速度记忆衰退。
思维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不如中青年时期;思维易受打乱,缺乏连贯性,出现思维奔逸或逻辑障碍[1]。
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焦虑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1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
老年人多有慢性疾病[6],病情较复杂,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少数病人甚至有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
2.1.2 疑病性神经症
老年疑病症就是以怀疑自己患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性的人格障碍。老年疑病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治疗,在心理上就有可能从怀疑自己有病发展为对疾病的恐惧、甚至是对死亡的恐惧,即所谓的“老年恐惧症”,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会产生更严重的不利后果。
2.1.3 各种应激事件
如离退休、家庭关系不和、搬迁、社会治安以及日常生活常规的打乱等;老年人进入离退休后,身边的朋友、亲人往往也多步入老年阶段,也慢慢会生病去世等,老年人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心理不可避免的药经历一个个应激事件的打击。而且现代社会,家庭、社会等各种矛盾交错,社会生活节奏较快,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得不面对各种新事件和新环境的冲击。
2.1.4 某些疾病
如抑郁症、痴呆、甲状腺机能亢进、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以及某些药物副作用,如抗胆碱能药物、咖啡因、β-阻滞剂、皮质类固醇、麻黄素等均可引起焦虑反应[7]。
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观、绝望,表现为丧失兴趣,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精力丧失,疲乏无力,力不从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香港的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患抑郁症的发病率占5.7%,英国的一项研究是12%。可见患老年抑郁症的大有人在[8]。老年人心理抑郁可能有以下原因:
2.2.1 增龄引起的生理、心理功能退化
老年人心肌纤维组织增多,心肌细胞增大,心肌硬化,顺应性降低,脑细胞减少,脑室扩大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减低,使感觉减退、触觉和温觉阈值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睡眠生理时期变化,近期记忆力严重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偏执。老年人的内分泌腺体对刺激的反应程度低,反应时间慢。垂体重量减轻,体积下降,甲状腺合成及分泌减少,使机体的应激能力明显减弱[4]。
2.2.2 慢性疾病
老年抑郁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继发于各种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各种癌症等等[8]。老年人往往有各种慢性病的困扰,长期患病导致老年人对生活兴趣丧失,意志力低下,情绪低落,进而导致出现抑郁症状乃至自杀。
2.2.3 较多的应激事件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理、生理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任何应激状态,如离退休、丧偶、经济窘迫、家庭关系不和等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
2.2.4 消极的认知应对方式
有些老人性格内向,面对新事物、新矛盾的出现,不能正确对待,出现不正确的认知态度。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消极的应对方式,就会进一步影响获得社会支持的程度,在遭遇生活事件时较少向别人倾诉,也不能建设性的寻求帮助,因此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也就更少,最终导致老年抑郁的发生。
孤独是一种心灵的隔膜,是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老年人产生孤独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2.3.1 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
老年人退休后,脱离了原来的集体,生活节奏减慢,活动天地狭小。与人的交往也相对减少。对于这一变化,许多老年人不能立即适应.在一些老年人的心理上,会产生被社会抛弃、冷落的感觉。同时,子女、周围邻居忙忙碌碌,而自己却无所事事,使他们感到生活上无所适从。精神上无比空虚。
2.3.2 无子女或因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
在我国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是一家之主,在家庭中负担重要角色。作为父母、长辈,他们受到小辈的尊重,很有权威。但是,现在这种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儿女结婚后组成小家庭,即使与儿女在一起,也常常由于两代人的代沟,使他们之间在兴趣、爱好方面大不相同.相互问共同语言也很少,都会造成老年心理上的孤独感。
2.3.3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
老年期本身就是一个身体各个器官不断衰弱和减退的时期。老年的体质衰退,身体疾病也随之出现,这是自然规律,无可抗拒。体力的衰退,活动范围自然缩小,对外界的感知觉也随之减弱,与人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减弱,孤独感油然而生。
2.3.4 性格孤僻
一般性格孤僻的老人是不愿主动与人说话的,他们既不愿表达自己,又不愿与太多的人接触。性格的古怪的老人往往内心是不符合于行为表现的。其实谁都想被别人关爱和尊重,只是性格里习惯了孤单怪僻。
2.3.5 丧偶
老伴是老人最坚强的社会支持系统,然而丧偶却让许多老人受困于孤独。丧偶是老人总有一种不被理解的感觉,陷入孤独状态,进而影响情绪和行为表现。
护士应耐心、细致的观察老年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收集老年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9]。
由于老年人智力下降、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护士应耐心、细致、反复的进行入院宣教及各种操作、检查前进行解释,必要时可以把重要内容写成字条给老年人看。老年人多有听力、视力下降,与老年人讲话时应声音响亮、面带微笑、态度和蔼;交流时应有适宜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手势,体态和空间距离等。在老年人受到病痛折磨时或是在做有创操作时,护士应进行安慰,给予适宜的肢体语言,身体接触。护士应主动、热情、周到服务,护理人员热情体贴,能解除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10]。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年人因此而产生家庭“空巢”综合征。家庭是老年人的精神支柱,动员家属多与老年人进行思想沟通,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调节情绪,认真对待心里的微妙变化[10]。
护士应指导老年患者正确认识衰老和健康,正确对待疾病,采取适当的求医行为,顽强地与疾病抗争,才能促进病情稳定和康复 。老年人能保持乐观、通达,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身心保健,是完全可以达到健康老年化。老年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求同存异,相互包容 ;空巢家庭中,善于利用现代通信与子女沟通;多与亲朋好友来往,将自己心中的郁闷、苦恼通过交谈等方式进行渲泄,及时消除和转化不良情绪,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舒畅。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意识地培养一两项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下棋、摄影、园艺、烹调、旅游、钓鱼等,让晚年生活充实而充满朝气。
总之心理护理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此,对老年人的健康,不仅局限于医疗服务,更需要针对其特点,加强心理护理。帮助老年人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
[1]王玲,任梅,鞠卫星.老年人心理特点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2(1):22-24.
[2]Tsai SJ,Yeh HL,Hong CJ,et al.Association of CHRNA4 polymorphism with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in elderly males[J].Genes Brain Behav,2012,11(2):230-234.
[3]Uchiyama K,Yamada K,Morioka I.Physical and mental features of elderly persons who experienced group exercise for care prevention[J].Nihon Eiseigaku Zasshi,2011,66(4):724-730.
[4]Baeg S,Wang SK,Chee IS,et al.Anger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J]. Psychiatry Investig.2011,8(3):186-193.
[5]Roux JP,Stephenson K,Kapur S,et al.Neuroendocrine,inflammatory,and immune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body composition,dep ression,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elderly men and women[J].Cleve Clin J Med.2011,78(1):101.
[6]Lee YM,Holm K.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Depression among Elderly Korean Immigrants[J]. ISRN Nurs,2011:2011..
[7]Jacobs Ú,De Castro MS,Fuchs FD,et sl.The influence of cognition,anxiet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over treatment adherence in uncontrolled hypertensive patients[J].PLoS One,2011,6(8):e22925.
[8]Cooper C,Katona C,Lyketsos K,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atments for refractory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J]. Am J Psychiatry.2011,168(7):681-688.
[9]邓聪颖,杨柳.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11(21):32-45.
[10]王桂容.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0,29(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