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可丹
(河南省中医院儿科,河南 郑州450002)
现代对小儿咳嗽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临床方面从中医传统的辨证沦治到辨病治疗及病与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均有涉及[1]。笔者分类施治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在门诊和住院的患儿328例,其中男198例,女130例。最小年龄1岁6个月,最大年龄12岁,平均年龄(5.5±0.6)岁。最短病程3h,最长病程3d。其中寒性哮喘104例,热性哮喘87例,外寒内热62例,肺实肾虚7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过统计学而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宣肺散寒,细辛、干姜温肺化饮,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行气化痰,白芍药、五味子敛肺平喘。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加味。常用药:麻黄、生石膏宜肺清热,杏仁、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降逆,苏子化痰,生甘草调和诸药。外寒内热:大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生姜温肺平喘,生石膏清里热,生甘草和中,白芍、五味子敛肺。肺实肾虚: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常用药:麻黄、射干平喘化痰,半夏、款冬、紫菀清肺化痰,细辛、五味子敛汗平喘,山茱萸、熟地益肾,淮山药、茯苓健脾化痰。
本组患者治愈119例(72.6%),好转34粒(20.7%),无效11例(6.7%),总有效率93.3%。寒性哮喘组104例中治愈81例(77.89%),好转19例(18.27%),无效4例(3.8%),总有效率96.16%;热性哮喘87例中治愈59例(67.82%),好转24例(27.59%),无效4例(4.59%),总有效率95.41%;外寒内热62例中治愈47例(75.81%),好转12例(19.35%),无效3例(4.83%),总有效率95.16%;肺实肾虚75例中治愈34例(45.33%),好转33例(44.00%),无效8例(10.67%),总有效率89.33%。
在方药运用上。由古方加减到自拟验方的推陈出新,以及在辨证基础上结合胸部X线和肺功能的检测与辨病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疗效。在实验研究方面,制造了咳嗽的动物模型,应用化学刺激、机械刺激、电刺激等引咳法制造动物咳嗽模型。明确了镇咳新药研究的指导原则,提出了药效综合研究要求,经药理研究证明一批有镇咳作用的中药饮片,并进行了中医镇咳成分药理研究。给治疗咳嗽药物的筛选、应用及剂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2]。小儿脾虚生痰,土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小儿干素嗜食香燥炙博诸物。久之势必香燥走串耗津,劫液。致脾胃之阴液受伤[3]。肺津不能自润而发干咳。患儿素体虚弱,肺气不足,或它脏之病,均可影响及肺而发为咳嗽。
现代研究证明,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小儿咳嗽的重要因索。小儿呼吸道血管水富,气管、支气管的内径狭窄,粘膜柔嫩,容易发生感染。故为小儿咳嗽最多见的原因。如细菌性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咽炎、慢性咽炎、咽壁脓肿、喉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节炎等)[4]。此外,尚有因霉菌性感染,包括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及其它真菌引起的咳嗽。
咳嗽的发生与痰邪阻塞气道关系密切。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以致肺气空遏不宣,清肃之今失常,则痰液滋生。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而作咳。肺脏内伤虚损。自病咳嗽,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滋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它脏病及肺者[5]。多因邪实导致正虚,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液为痰,痰湿犯于脾,多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蚀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若小儿脾肺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病久及肾可因纳气失职而咳至喘。如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
由于咳嗽的病因不同,患儿体质有差异,其病机演变可产生寒热之分。外感风寒,束于肌表,郁于皮毛。寒邪袭肺,肺气不得宣畅,发为风寒咳嗽。风热时邪伤于肺卫,卫气郁遏,肺失清肃,气逆而上则咳嗽不爽,呈风热之象[6]。肝热心火素蕴,炼液成痰,逆乘于肺,或外感之邪化火入里灼津成痰,痰随气逆,为痰热内盛之象。脾虚生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故作咳嗽。是脾虚内寒之象。湿热久羁,津液被烁,则阴虚生燥,证见阴虚内热之象。肺气虚则肺失于布露肺中津液,聚积成痰。形成肺虚内寒之证。综观咳嗽之病机属性,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可分寒(表寒、里寒)与热(表热、里热)两方面。
[1]李果刚,王欢,李福凤,等.小儿哮喘患者花剥苔与免疫的关系及血细胞变化[J].河南中医,2008,24(5):23-24.
[2]张晶洁,徐荣谦.中医关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概况[J].中医儿科杂志,2011,26(6):12-13.
[3]万力生,陈陶后,王小鹿,等.中药内外合治法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109例[J].山西中医,1999,18(6):56-57.
[4]刘建秋,李星,李竹英. 哮喘从体质论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35(6):34-35.
[5]卢海燕,赵霞.小儿哮喘缓解期中医药防治现状及展望[J].中医学报,2010,31(1):12-13.
[6]马军光.清肝养肺方治疗小儿激素吸入不敏感哮喘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