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萍
(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主要是指3-6岁儿童)较长期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或者食欲减退。它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disorders of digestive function)在小儿时期很常见,主要的症状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胀、腹痛、便秘和便血等。这些症状不仅反映器质性疾病或者消化道的功能性。中医称厌食为纳呆,主因脾胃功能失调。由于脾胃素虚,或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伤及脾胃所致。临床分为虚、实两证:偏实证者治以消导为主;偏虚证者治以调补为主,并结合临床随症加减。实证因停食停乳引起脾胃失调,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手足心热,睡眠不安,腹胀或腹泻。舌苔黄白腻,脉滑数。治以消食化滞化[1-9]。笔者运用中医方法辩证施治,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男66例,女54例;年龄1~3岁70例,4-6岁40例,7岁以上10例;病程1年以内56例,1年以上64例。
①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减少于正常同龄儿童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胀。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偏食等。
①痊愈:食欲明显增加;②好转:令人略有增加;③无效:令人未见改善。
1.4.1 胃阴不足型
临床表现为纳谷呆钝,面色萎黄,食少饮多,小便短黄,大便偏干,烦躁少寐,舌红少津,花剥或苔少,指纹紫,脉象沉细。治法:益胃养阴,选方养胃增液汤加减。药用:玉竹、山药、北沙参、荷叶、芦根、石斛、乌梅、白芍、甘草 虫积伤。方中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沙参、石斛、玉竹滋脾养胃。佐以香橼皮理气助运而不过于温燥,谷芽、麦芽和中开胃而不过于消削。脾气薄弱加山药、扁豆补益气阴;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阴虚内热加丹皮、知母养阴清热;夜寐不宁加酸枣仁、莲子心宁心安神。
1.4.2 脾胃气虚型
临床表现为不思进食,精神不振,面色少华,形体偏瘦,食少便多,大便夹有未消化物,舌体偏胖,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治法:补运兼施,选方异功散加减。药物组成:人参(切,去顶)、白术、茯苓(去皮)、陈皮(锉)、甘草各等分。本方能调节胃肠运动,既可松弛肠管,又能拮抗肠痉挛。也具有抗胃肠溃疡的作用。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代谢等作用。本方加陈皮,意在行气化滞,醒脾助运,有补而不滞的优点。适合于脾虚气滞,稍服补药即感腹胀食少而“虚不受补”的人。尤其常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1.4.3 脾失健运型
临床表现为厌恶进食,食不知味,胸闷脘痞,常伴有嗳气泛恶,大便不畅,偶尔多食则脘腹胀满,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濡缓或滑数。治法:健脾助运,方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半夏曲、厚朴(姜制)、苍术、橘皮、藿香,各二钱;炙甘草,一钱。方用厚朴之温中去湿。苍术之燥湿健胃安脾。陈皮之消痰下气。甘草之调中。同用以去敦阜之气。半夏之利痰以除瘴本。藿香之芬芳助脾开胃止呕。草果之辛以消食化滞。共为温中正气之剂。方名正气者。谓其能正不正之气。故治瘴为先用之剂。
1.4.4 用量与用法
以上药方用法:将共研细末1~3岁以上,一次2g,一日3次;4~6岁以上,一次3g,一日3次;7岁以上,一次4g,一日3次。连服两周1个疗程。
12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临床治愈96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3%;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一种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在儿童脾系疾病中较常见。传统中医学中并无厌食症的病名,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虚赢》云:“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杂病广要》亦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说明厌食症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故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的某些表现可以隶属于恶食、伤食、食积等范畴。小儿厌食症的发生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等原因,损伤脾胃正常的纳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所致。治疗小儿厌食症,着重健脾,而“脾健不在补贵在运”,在于预防,预防小儿厌食症的发生,关键要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饮食按时有度,忌食膏梁厚味,饮冷甜食,偏食、零食、妄加滋补的不良习惯。母乳喂养的婴儿四个月后应逐步添加辅食,一量发现食欲不振,要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治疗。对病后胃气刚刚回复者,要逐步增加饮食,切勿暴饮暴食而致脾胃受伤,注意精神望调护,切自训斥打骂,防止惊恐恼怒,伤脾,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先从小儿喜欢的食物着手,诱导开胃,待其食欲增进后,再按营养的需求供给小儿厌食症的中医防治。
总之,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为主的一类症状。在小儿时期很常见,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因此必须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中医认为,脾胃纳运功能失常为小儿厌食症的病机关键,治疗主要包括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等方法。治疗中应以"肾以喜为补,脾健贵运不贵补"为原则,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中医治疗目前仍存在分型混乱的现象,需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且需筛选有效的方剂及方药,加强方剂改革,开发研制小儿易于接受的有效中成药。对儿童厌食症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举;注重营养结构、家庭摄食方式的合理化,亲子关系的良好顺和。依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医学模式,探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预防、心理指导与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1]赖崇杰.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25.
[2]竺青华,李学麟.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9,29(1):11.
[3]尹蔚萍,夏杰.调和营卫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09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8):11.
[4]段秉兰,魏永明.调和营卫法治疗小儿厌食症[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41.
[5]伍慧芳,罗礼东.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J].福建中医药,2005,36(6):25.
[6]李小燕.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20例体会[J].光明中医,2010,25(7):66.
[7]马华,王洁.开胃增食灵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4):36.
[8]童桦,童岩.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J].中医药学刊,2005,23(2):365.
[9]杨蕾,全燕.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32例[J].新中医,2005,37(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