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期回肠倒置预防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腹泻的体会

2012-08-15 00:50:34龙卫林卿笃桔龚志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0期
关键词:小肠肠梗阻消化道

龙卫林 卿笃桔 龚志军

(1 湖南省东安县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湖南 东安 425900;2 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胃肠外科,广东 江门 529030)

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的患者,因切除了回盲瓣,术后常出现消化和吸收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腹泻和大便次数增多。我科于2007年6月~2011年5月年采用回肠倒置防治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腹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2~80岁,平均55.7岁;其中回结肠套叠致肠坏死10例,升结肠癌16例,横结肠近肝曲癌10例,阑尾类癌4例。所有患者均行右半结肠切除手术。

1.2 消化道重建方式

患者行右半结肠切除后,观察组将远端回肠约10cm左右切断并倒置,分别行回肠-回肠及回肠-横结肠左半做端-端吻合,术中注意保护倒置肠管的血运,勿使倒置肠管系膜扭曲过紧,确保倒置肠管的血运,同时关闭好系膜间隙,预防内疝发生;而对照组直接将远端回肠与横结肠左半行端-端吻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

2 结 果

观察组20例患者中,16例于术后第3天肛门排气、排便,4例术后出现轻度腹痛、腹胀等不适,予以对症治疗,于第4日肛门排气、排便后腹痛、腹胀缓解,所有患者开始均排水样稀便,约6~10次/日,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经逐步过度到正常饮食后,术后2个月随访20例患者均恢复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对照组20例患者中,5例术后第1天出现肛门排气、排便,15例于术后第2天出现肛门排气、排便,均排水样稀便,约10~16次/日,无1例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经逐步过度到正常饮食后,术后2个月随访6例患者恢复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其余患者排稀烂便约5~8次/日不等,术后3个月随访20例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大便。

其中观察组20例患者术后2个月随访均恢复了正常大便(20/20,100%),而对照组20例患者中术后2个月随访仅6例恢复了正常大便(6/20,3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右半结肠切除手术范围包括末段回肠约15cm、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和横结肠右半部分,约切除了结肠的25%,同时也切除了回盲瓣。而回盲瓣在维持消化道功能的完整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阻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以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同时又阻止结肠内容物向回肠返流,特别是具有阻止结肠内细菌进入回肠的“细菌栅栏”作用,从而保持小肠的正常内环境[1]。小肠为营养物质、水及无机盐的消化吸收主要场所,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2]。右半结肠切除术因切除了回盲瓣,失去了回盲瓣括约肌的阀门样作用,食糜过快进入结肠,营养物质、水及无机盐在小肠内吸收不充分,由于较多的小肠内容物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左半结肠,同时因肠内容物的质和量的改变刺激左半结肠增强蠕动增加了排便次数和稀便量,甚至出现水泻或顽固性的腹泻。

回盲瓣括约肌对维持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3],因此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如何预防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左半结肠、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具有重要意义。本组40例患者在右半结肠切除后,其中,观察组20例将远端回肠约10cm左右切断并倒置,分别与回肠及横结肠左半做端-端吻合。结果16例于术后第3天肛门排气、排便,4例术后出现轻度腹痛、腹胀等不适,予以对症治疗,于第4日肛门排气、排便后腹痛、腹胀缓解,所有患者开始均为水样稀便,约6~10次/日,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经逐步过度到正常饮食后,术后2个月随访20例患者均恢复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而对照组20例患者中,5例术后第1天出现肛门排气、排便,15例于术后第2天出现肛门排气、排便,均排水样稀便,约10-16次/日,无一例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经逐步过度到正常饮食后,术后2个月随访6例患者均恢复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其余患者排稀烂便约5~8次/日不等,术后3个月随访20例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本研究观察组20例患者术后2个月随访均恢复了正常大便(20/20,100%),而对照组20例患者中术后2个月随访仅6例恢复了正常大便(6/20,3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在患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Ⅰ期回肠倒置手术方式重建:即将残留小肠远端的一段长约10cm小肠切断,倒转后再行回肠-回肠及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合。该术式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这段倒置小肠的逆蠕动来延长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即通过减慢运输时间(延缓食糜排空)来增加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稍迟于对照组患者,并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腹痛、腹胀等不适,可能与倒置小肠的逆蠕动有关。一般认为倒转小肠不宜超过12cm,以免出现肠梗阻表现[4]。

综上所述,右半结肠切除术后患者Ⅰ期回肠倒置行消化道重建,可有效预防术后腹泻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1]郎诗民,胡延泽,钟麟.重建回盲瓣的临床应用[J].华西医学,1998,13(1):82.

[2]向波,韦福康.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切除后对人体代谢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与临床,1999,6(5):321- 323.

[3]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99-1102.

[4]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3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90.

猜你喜欢
小肠肠梗阻消化道
灌肉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医学概论(2022年3期)2022-04-24 16:38:34
用好小肠经,可整肠除湿热
基层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1-02 05:46:16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一根小肠一头猪
故事会(2019年10期)2019-05-27 06:06:58
猪的消化道营养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29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