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龙
(总政机关门诊部保健科,北京 10012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该病一般起病缓慢,少数可急骤发病,病情轻重不一,容易反复发作。现代医学认为遗传、免疫、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神经内分泌肽和自由基等多种因素均参与发病,黏膜免疫系统在肠道正常菌群的驱动下发生持续性异常激活,导致肠黏膜炎症和肠动力紊乱,因此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迁延,并发症多[1]。由于治疗上尚缺乏特异性措施,又有癌变威胁,因此迄今内科治疗仅能缓解病情,尚不能根治。
认为该类药物的治疗机制为抑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抑制抗体、白三烯及前列腺素样物质生成及清除氧自由基等有关[2]。临床常用药物包括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4-氨基水杨酸(4-ASA)等。SASP能起到抗菌、消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并延长期缓解期;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磺胺部分的毒性如呕吐、恶心、溶血、粒细胞减少、叶酸吸收不良以及过敏反应等。5-ASA是柳氮磺胺吡啶的有效成分,其进入上消化道后可被很快吸收,不能以有效浓度到达远端回肠和结肠,因此本药剂型多采用控释剂型和肠溶片剂型。4-ASA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基本同5-ASA。有人采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120例UC患者,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分别为63.2%、71.8%),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分别为25.5%、12.3%)[3]。
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及溶酶体膜,调节免疫功能,减少巨噬细胞及中性白细胞进入炎症区,阻止细胞膜磷脂中的结合花生四烯酸转化为游离花生四烯酸,而使白三烯、前列腺素、血栓素等引起的炎性反应介质减少,抑制炎性反应,使临床症状缓解[4]。临床常用药物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泼尼松、甲基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等。有人对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对UC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5],发现AcTH与SASP联合应用对UC急性发作期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其总有效率为85.7%;而对于3年内复发病例再次给予联合用药,结果总有效率为76.2%,虽然低于初次治疗,但控制效果仍然良好。
该种类药物的用法为在皮质类固醇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时、或由类固醇减量时可选用,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环孢素(CY)、甲氨蝶呤、巯基嘌呤或6-巯基嘌呤。该类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肾毒性、肝毒性及神经毒性。其中肾毒性约占30%,可有肾小球血栓形成,蛋白尿、管型尿,偶有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氮质潴留、少尿或无尿等;肝毒性主要表现为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神经毒性表现为震颤、感觉异常、震颤、头痛、共济失调等症状。甲氨蝶呤还会出现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脱发、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有人[6]对13例激素治疗无效的UC患者采用环孢菌素A治疗,治疗4周后病情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对本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后,复发2例,其余均未复发。
①甲硝唑:为一种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独特抗生素,除了抗菌作用外,甲硝唑还能够通过干扰免疫系统,干扰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炎性细胞的移行。因此甲硝唑用于炎症肠病的治疗,不仅只是作为一种抗生素发挥作用。②色甘酸钠:为抗过敏药物,通过阻滞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来影响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免疫反应,防止当过敏原与抗体在细胞表面起反应时所引起的组胺或其他生化递质的释放。还可阻止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而抑制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的释放,减少抗原抗体反应。有人[7]采用色甘酸钠辅助氨基水杨酸类、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治疗UC,经过2周治疗后,本组50例患者中4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且不良反应轻微。③吉胃乐:为凝胶状的磷酸铝,此种经特殊技术制成的凝胶,能够促使活性成分磷酸铝,强力附着在胃和肠黏膜表面,形成膜层,能促进溃疡面的肉芽发生,使溃疡迅速复原,该品同时对内毒素及外毒素均有强力的吸附作用,因此对胃肠部的不适症状可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根据生物靶向技术研究的药物有吉非替尼、厄罗替尼等。①吉非替尼是一种可以口服的EGFR TKI小分子抑制剂,是一种合成的苯胺喹唑啉化合物,化学名为4-(3-氯-4-氟苯胺)-7甲氧基-6(3-异构亚丙氧基)喹唑啉,在体外对HER2和VEGF受体也有抑制作用,但敏感性不及EGFR;但不影响其受体酪氨酸激酶。临床前研究提示[8]古非替尼能广泛抑制人裸鼠荷瘤的生长和血管生成。在体外,可抑制人肿瘤细胞细胞株增殖,诱导凋亡并下调促皿管生成因子的分泌。②厄洛替尼盐酸盐是一个强有力的喹唑啉胺类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罗替尼在不足l μmol/L的浓度下就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停止于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有报道称对动物UC模型进行生物靶向药物治疗,结果UC模型炎性反应明显减轻、肠黏膜组织呈现正化修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是继骨髓抑制后又一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外周血干细胞有着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它们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以维持造血组织中恒定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包括骨髓抑制的一切适应证,对于非恶性疾病如遗传病、代谢病、免疫缺陷病等也较适合。由于PBSCT的手术要求较高,在我国应用该法治疗UC的病例很少。有报道[9]称1例UC合并AML患者经给予PBSCT手术后,UC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且无明显进行性发展。这可能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带来的自体修复和重生有关。
作为一种全世界广泛流行且治疗较为困难的疾病,世界各国医学界均对UC有着高度的关注。由于UC的致病机理较为复杂,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当前临床的治疗手段多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为主,使用药物包括西药、中药及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等,以上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效果。相信随着医学界对UC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生物制剂、手术治疗等投入到UC临床治疗中来,可为UC患者带来福音。
[1]张文明,沈俊.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J].中国临床医学,2010,13(4):214-215.
[2]秦荣,朱淑军.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用5-氨基水杨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4例[J].广东医学,2010,16(13):36-38.
[3]王哲.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联合5-氨基水杨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23(1):258-259.
[4]马铭泽,杨崇美.多药耐药基因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5(34):527-529.
[5]郭保华.58例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23(12):125-128.
[6]边晓霞,李长福.应用环孢素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8,15(6):168-170.
[7]王学红,卢放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其亲属的粪便菌群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8,16(11):326-328.
[8]关小倩,高亚杰.吉非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3(15):142-143.
[9]陈彬,许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炎症性肠病10例回顾与随访[J].中华消化杂志,2008,19(7):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