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威 于东汇 李东镐 李中言
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影响血流动力学,室性心律失常为心衰引起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猝死率高达50% ~60%[1],控制充血性心衰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可降低死亡率。胺碘酮具有良好的抑制交感兴奋、抗室性心律失常及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能安全用于严重心力衰竭,减少猝死及降低死亡率[2]。我们临床上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4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均符合《2007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标准,平均年龄(54±7)岁。其中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52例,冠心病4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7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心室率>120次/min;持续性房颤59例,阵发性房颤21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80例患者治疗前均停用原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入院后接受常规抗心衰治疗(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ACEI类等),病情稳定后,进行Hoher、超声心动图、常规体检等检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适量胺碘酮片。第一周:每次0.2 g,3次/d;第二周:每次0.2 g,每日2 次;第三周:每日0.2 g,2次/d。连续治疗12周至观察点。全部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体检,并根据心率、QT间期调整剂量。如发生QT间期明显延长(QT≥0.56)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HR<50次/min)停止使用胺碘酮。
1.3 疗效判定 有效: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或静息心室率80次/min;阵发性房颤减少70,显效:阵发性房颤不发作或持续性房颤转复并维持窦律;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2.1 治疗结果住院治疗期间至观察结束 在心功能改善方面,对照组:改善Ⅰ级27例,达到Ⅰ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11例,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18例;治疗组:改善Ⅰ级36例。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29例;达到Ⅰ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1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抗室性心动过速(VT)、心脏性猝死、人均再住院次数、LVEF等方面的改善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40例患者住院服用胺碘酮期间,胃肠道反应3例,顽固性咳嗽2例,停药后消失,共出现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停药1周或减少剂量后缓解,面部及眼周皮肤浅蓝色改变1例,
慢性心力衰竭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加重,心室壁张力增加,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自发性和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增加,是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Ⅰ类、Ⅱ类、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应用,可使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病死率增加,因此心力衰竭患者的抗心律失常治疗难度较大。
胺碘酮的特点治疗指数大,半衰期长,服药次数少,抗心律失常种类多。它能减少缺血心肌磷脂的破坏,调节缺血心肌细胞内能量代谢,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和功能完整,对抗脂质过氧化,有很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胺碘酮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且具轻度I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胺碘酮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可以减慢传导速度。有效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由于复极过度延长,心电图有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胺碘酮静脉注射时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胺碘酮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可影响甲状腺素代谢。胺碘酮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的药物,使用安全。不良反应轻,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相关的毒副作用。
[1]中国生物医药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12(32):1065-1071.
[2]Roy D,Talajic M,Dorian P,et al.Amiodalone to prevent reeuI-ienee of atrial fibrillation.N Engl J Med,2002,342(13):913-920.
[3]钟江华,张存泰,李映,等.口服胺碘酮对家兔扩张性心肌病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