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宛华 袁秀梅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表现的综合征[1]。临床表现为腰疼并向下肢放射及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对患者生活、工作均造成很大影响。2009~2011年我科对50例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采取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者48例,症状无明显变化者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本组病例共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者2例,30~40岁为8例,40~50岁为36例。50岁以上为4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给予及时有效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
2.1 大小便训练 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排大小便,使其习惯这种排便方式,以防尿潴留及便秘的发生。指导患者练习正确翻身、床上使用便器及功能锻炼的方法,适应术后医疗护理需要。
2.2 心理护理 因大多数患者是初次接受手术治疗,又是脊柱手术,对手术相关知识不了解,顾虑大,担心手术不成功,有恐惧心理,害怕手术后效果不佳引起瘫痪。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尽量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为患者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及成功病例。使其消除精神压力,与医护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必要时术前晚给予小剂量镇静剂。
3.1 患者的搬动及监护 患者手术后回病房,通常采用三人平抬法将患者移至床上。搬动时采取平轴滚动原则,保持颈、胸、腰椎在同一轴线上。手术部位处于直线状态,给予平卧位,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脉博、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面色及麻醉平面,有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并详细记录,直至平稳。
3.2 出血的观察 手术过程中有可能引起术野式皮下出血致硬膜外血肿,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倾听患者主诉,有无肢体麻木、疼痛,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3 切口及引流管的护理 观察伤口,一般术后平卧6 h,压迫切口,减少渗血,减轻麻醉反应,达到止血的目的。更换敷料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观察切口局部有无红肿、渗出、压痛或脓性分泌物。保持伤口处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屈曲、折叠、堵塞,观察并记录引流量[2],妥善固定,维持有效引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术后24 h可拔除引流管。
3.4 做好皮肤护理 术后早期应及时翻身,2 h翻一次,翻身时遵循平轴翻身原则,由两名护士操作,使患者胸、腰、臀一起翻转,防止扭曲。保护骨突部位,定时对受压骨突部位按摩。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和床单位平整干燥。更换体位时避免拖拽,保持衣物平整。
3.5 下肢情况观察 术后72 h内严密观察双下肢的感觉、运动、深浅反射及括约肌恢复。勤巡视病房,询问患者肢体感觉,若有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3.6 尿管的护理 带有留置尿管的患者,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会阴部卫生,每日更换内衣、内裤,防止泌尿系统感染。采取密闭式留置导尿患者,定时夹放导尿管,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1~2次/d,每日更换尿袋,每3~4 h或膀胱区膨隆有尿意时开放尿管,排空膀胱。可防止膀胱容易变小,有利于自主排尿的恢复。
3.7 饮食护理 术后6 h开始进流食、半流食,逐步过渡到普食。多吃富有纤维素和高营养、易消化食物,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饮水量2000~3000 ml/d,少食多餐以利消化,防止便秘。
3.8 深呼吸训练 卧床期间,护士应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以扩张肺和增加肺活量。对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予以雾化吸入以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术后早期直腿抬高锻炼,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3],患者术后48 h,在不影响脊柱稳定的情况下,指导患者锻炼下肢肌肉收缩。练习直腿抬高及活动膝踝关节、双下肢及足趾的屈伸,3~5次/d。术后一周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提高腰背肌力,增强脊柱稳定性。锻炼方法可选用五点支撑法,坚持3~4次/d,15~20下/次。
出院后继续卧硬板床,下床活动时带腰围。坚持腰背肌及肢体功能锻炼。避免腰部过度疲劳。3~6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及提重物。减少脊柱活动。避免弯腰、扛物、挑担等重体力活动。保持良好心境。加强营养,饮食宜营养、易消化,忌油腻肥甘之品。有便秘倾向者,可每天早晨冲服蜂蜜,以润肠通便。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增强机体抵抗力,定期复查。
[1] 陈丽腾,董春贺.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2.
[2] 唐旭红,顾颖,路蕾.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护理.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4):556-557.
[2] 张朝跃.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