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生武,贾德宏,辛文刚
(甘肃省康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康乐731500)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动物(畜、禽、野兽)和人均有致病性,家畜可带菌不发病,但当长途运输、气候巨变、饲料突变时,家畜抵抗力下降,病菌可乘机进入血液,发生内源性传染;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吸血昆虫和损伤的皮肤、黏膜等外源性感染。牛出败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在管理不当、气候剧变、营养缺乏、过度疲劳、饥饿、受寒等因素作用下,畜体抵抗力下降时,病菌乘机侵入体内而发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不同畜种间不易相互传染。由于传播速度快、死亡高常常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现将一起牦牛牛出败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草滩乡才子沟村,位于我县西南部,距县城35 km,是一个山区村寨,全村183户,饲养牛243头,羊355只。2011年11月26日,该村张某饲养的86头牦牛在放牧时6头牛突然发病,并有2头病牛死亡,该农户立即报到我县动物防疫部门,接到疫情信息后立刻安排专人前往处置。首先根据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并对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初步诊断为牛出败,随后组织大量人员对该村的牛、羊进行紧急免疫注射,对道路、厩舍、水源进行全面消毒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病牛精神沉郁,低头拱背,体温为40~42℃,肌肉震颤,鼻镜干裂,结膜潮红,流泪,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有时张口呼吸,咳嗽、呻吟。心跳加快,脉搏90~113次/min,反刍停止,食欲减退,流涎,呈白色泡沫状从口角流出。胸部叩诊有痛感,听诊有湿性口罗音。小便赤黄而少,粪便不成形,多呈液状并混有粘液、粘膜片,有时混有血液,腥臭或恶臭。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可见血液暗红,肺脏肿大,小叶间淋巴管增宽,主要病变为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大叶性炎,肺、胸膜上有多处出血点,胸腔积液有纤维素性沉着,胸膜上有一层黄白色纤维素性薄膜覆盖。心冠脂肪,心内外膜有出血,胸内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有出血点,气管粘膜上有多量的泡沫状液体。
采集心、血、肝脏、脾脏、淋巴(腐败材料不宜)等病料涂片,用瑞氏染色方法染色(在干燥的组织涂片上加瑞氏染液染1~3min,勿使染液干;直接滴加与瑞氏染液等量的蒸馏水到涂片上,吹气混匀,继续染3~5min,水洗,干燥),镜下观察,可见两极钝圆的细小、球杆菌或短杆菌,两极着色较浓(即菌体两端染色深、中间浅),无鞭毛,不形成荚膜。
从典型的两极着色的短杆菌,结合流行病学及剖检变化基本可以确诊。
对该村的牛、羊进行紧急免疫,注射牛巴氏杆菌灭活疫苗,要求农户将牛圈养一段时间,割草饲喂,避免感染。
对该村张某的饲养厩舍用强力消毒灵、氯制剂消毒药交替、轮换消毒,并对污染的水源、病 放牧过的地方,该村道路、草场、水塘边、和导致该病传播的场所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消毒,每天1次,连续消毒1周。
对病死畜严格无害化处理,深埋,严禁食用和销售。
6.4.1 治疗 肌肉注射青霉素320万单位、清热解毒10mL×4支、清热利胆10mL×3支,地塞米松5mL×3支,同时注射20%磺胺嘧啶钠10mL×5支,2次/d,连用3d,或磺胺嘧啶5g/d(首次加倍),连用3~4d。
6.4.2 预防 同群牛用抗菌消炎药物作紧急防治,每头牛静脉注射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0~150 mL,每天2次,连用1~2d;肌肉注射青霉素160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2d,预防效果很好。经过6d左右的紧急治疗,发病牛陆续治愈,没有新的病例出现,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1)本病以秋末冬初季节及天气骤变时容易发病,是危害养牛业较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近年来该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引起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及广大饲养户高度重视。
2)由于该病临床往往表现为发病快、体温骤高、呼吸困难、病程短促,如防治不及时、措施不得力,死亡率往往较高,常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做好疫情上报工作,发生疫情时,应立即上报,划定疫区,实行封锁、隔离,并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同时,疫区内要认真消毒和药物防治。该次疫情由于上报及时,方法处理得当除死亡3头牛之外没有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4)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牛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工作,合理使役,注意气温变化,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通 风降温,尽量减少应激反应,提高免疫力。对病牛及疑似病牛应隔离治疗。养牛密度不要过大,尽量减少皮肤、粘膜的损伤。
5)认真做好春秋两季牛出败灭活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常年补针,保质保量,将防疫措施做到位。疫情发生后必须对未发病的牛紧急接种牛出败灭活疫苗,平时做好经常性的机械消毒和药物消毒。
6)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牛,并对污染场所严密消毒。病死畜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病死牛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