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蚕桑产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对策

2012-08-15 00:48张节伯汤中文严余高
中国蚕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蚕种蚕业十二五

吴 华 张节伯 汤中文 严余高

(1盐城市蚕桑站,江苏盐城 224002; 2盐城市林业局,江苏盐城 224002)

盐城市东临黄海、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宜于栽桑养蚕。蚕桑产业是盐城市经过多年培育而形成的一项特色产业,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全市桑园面积达17700 hm2,饲养蚕种75万盒,生产蚕茧3万t,实现总产值11.5亿元,与2009年相比,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达130元,不仅为“生态立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为茧丝绸产业提供了基础性原料,同时也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蚕桑特色产业,全面加快高新科技在蚕桑产业上的广泛应用,不断提升蚕桑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确保全市蚕桑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在对盐城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及保障措施,供同仁商榷。

1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桑园基地

盐城市的蚕桑产业以“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策略,不断向优势区域、优势县(市、区)、优势乡(镇)集中,仅东台、射阳两地就有桑园1.4万hm2,年产茧量占全市的85%以上,形成了区域集中化和规模化的特点[1]。全市蚕业生产的优势区域、重点县、特色乡(镇)和专业村组的优势产业群初步形成,高效桑园基地产业优势得到了显现[2];桑园在333 hm2以上的乡(镇)有12个,33 hm2以上的村有136个;过去家家户户养蚕,现在养蚕的农户少了,成批出现了桑园在0.67 hm2以上的养蚕大户,且桑园在0.67 hm2左右的蚕农占大多数,并有增多的趋势。2010年,全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居全省第2,并以占全省25%的桑园,生产了占全省36%的蚕茧,每667 m2桑园发种3.42盒,产茧135.75 kg,列全省第1位。

1.2 建成了具有现代产业特色的产业链条

盐城市建成了蚕种生产、整理、冷藏,以及蚕桑生产、蚕茧收烘、缫制生丝、服装加工等,具有现代特色产业完整的产业链。现有8个蚕种场、1座蚕种冷库,拥有70万盒的蚕种生产能力[3];建立了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蚕种生产的管理体制与机制[4];蚕种行业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强化行业管理,实行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已建立了6个蚕种品牌,蚕种质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3];盐城市是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是全国可以生产高品位生丝的极少数地区之一,蚕茧与生丝的生产水平、质量指标居全国一流;全市60%的蚕茧可缫制5 A级以上的高档生丝,“富安”、“星云”牌蚕茧、生丝获“中国国际博览会名牌”称号。

1.3 培养了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

盐城市蚕桑产业建立了一支独特完整的专业技术队伍,形成了以乡(镇)为核心、村级为重点、市(县)级为引导的技术服务网络。全市现有蚕桑技术人员400多人,分布于市、县、乡(镇)、村各级,逐步建立起系列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全市实行小蚕集中共育,重点蚕区推行了专业化桑树病虫害统一防治服务模式。

1.4 探索出一条高效蚕桑复合经营的新路

近几年,盐城市为了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和蚕桑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重点蚕区推广了桑园复合经营,探索出一条高效蚕桑复合经营的新路。主要模式有桑园间作蔬菜、药材(白术、贝母)、名贵树木(银杏)和桑园养鸡。形成了桑—蚕—禽、桑—蚕—菜、桑—蚕—菌、桑—蚕—沼气、桑—蚕—畜(猪、兔)和桑—蚕—鱼等多种模式,每667 m2桑园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

2 蚕桑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科技创新相对滞后

创新科技是提高蚕桑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经,但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盐城市的蚕桑生产多年来缺乏科技投入,技术创新严重滞后,长期处于手工、半手工操作状态,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劳动强度大。

2.2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高污染的化工行业对盐城市的蚕桑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生产环境恶化,蚕区全年性的污染中毒、病害问题日趋严重,经常造成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加大了蚕桑生产的风险[5]。

2.3 比较效益失去优势

在盐城市蚕桑产业的单位面积效益虽然比传统的大田作物要高得多,但与高效设施农业相比,比较效益相对偏低[5],难以调动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稳桑保桑压力较大。

2.4 蚕种供应难以保障

盐城市8家蚕种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弱、资金不足的共性问题,导致蚕种生产不稳定,蚕种生产能力连续下滑,造成农村供种失衡。

3 蚕桑产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提高、稳步发展”为方针,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扎实推进蚕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创新和品种更新,切实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竞争力,建立健全蚕桑生产科技服务体系、蚕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品牌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放大区域优势,大力推进蚕桑产业高效化、优质化、规模化,建设现代蚕桑产业,促进蚕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3.2 发展目标

到2015年蚕桑产业实现“五化”:桑园基地化,集成一套高产栽桑技术;养蚕规模化,集成一套标准、省力、现代的养蚕技术及设施设备;产业一体化,培育一批综合利用经济效益高的蚕桑龙头企业;布局特色化,培育一批功能特色鲜明的现代蚕业产业园;服务社会化,培育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将盐城市建成国内蚕茧质量优、产业集中度高、经营特色鲜、综合利用率高的蚕桑产业优势区。

3.3 具体任务

到2015年,全市优质蚕桑面积达到26667 hm2,高效桑园面积达到23333 hm2,建成种养复合经营的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基地25个,每个基地核心区面积200 hm2以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覆盖率达80%。加工利用方面达到桑园土地产出20亿元,茧丝绸加工产值30亿元;在现有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打造国家级蚕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外向开发方面达到茧丝绸加工产品出口总额5亿美元,以东台为基础建设厂丝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1个。重点建设蚕桑标准化生产建设项目、蚕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蚕桑综合利用开发项目、优质桑品种选育推广项目、优质蚕茧加工建设项目、茧丝绸出口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蚕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与推广项目、优质蚕种生产建设项目、蚕桑产业观光建设项目。

4 蚕桑产业“十二五”发展的重点

4.1 优质高产蚕桑区域建设

继续发挥盐城市现代蚕桑产业的“四大优势”(蚕茧质量优势、单产优势、品种优势、“亩平”发种优势),推进蚕桑高效化、规模化、区域化、优势化发展,引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基地化生产水平。东台、射阳、大丰以乡(镇)为重点,亭湖、盐都、建湖、滨海、阜宁以村为重点,建设复合经营、综合利用的蚕桑生产基地。以东台、射阳、大丰为重点,培育壮大蚕茧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展织绸、服装等精深加工。以东台为辐射中心,与其他区域蚕业合作社整合组建联合社,建立新型的蚕业合作社组织。在东台、射阳或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1个桑树新品种种质资源库,实施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4.2 高产桑园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现代蚕桑生产特色乡(镇)、示范村建设,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并依托现有的蚕桑重点乡(镇),高标准配套建设一批高效蚕桑示范村。着力支持老桑更新、新桑拓植的蚕桑重点村建设,要求桑园连片集中,栽植适合本地气候特点与家蚕饲养要求的高产、优质桑品种。建立完善的灌排水系统,实现桑园道路硬质化。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建立桑树病虫预测预报机制,组建防治专业队伍,提高防治效果。到 2015年,全市建设25个桑园面积在200 hm2以上的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在东台、射阳等地建立333 hm2优质桑苗生产基地,年繁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桑苗1亿株以上。

4.3 高产家蚕标准化饲养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家蚕品种的更新、自动化加密催青、温湿度自动控制小蚕共育、大蚕斜面条桑立体育、方格蔟营茧等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蚕桑产业发展水平和养蚕收益。高产家蚕标准化饲养示范基地建设目标:建有标准蚕室和与之相配套的养蚕设备,推广省力高效的养蚕技术和优质营茧技术,加强社会化服务程度。到2015年,全市实现重点蚕区的各个县(市、区)建立1座适合本地蚕桑生产规模的蚕种催青室;每667 m2桑园饲养蚕种4盒以上,产值超6000元。

4.4 蚕种繁育供应体系建设

整合蚕种生产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扶持规模化蚕种场建设,把蚕种场建成市场目标明确、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资源利用高效、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化蚕种生产企业。加强对蚕种冷库的管理,确保蚕种冷藏安全。加强对蚕种场改革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推进蚕种场的改革改制。重点解决蚕种场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提高蚕种生产经营效率,增强优质蚕种供应能力。按照《畜牧法》、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及江苏省有关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健全蚕种产销供应体系,规范蚕种生产和供应行为。加强蚕种生产和供应环节的执法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规生产和非法供应蚕种的行为,推进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市一代杂交种生产能力达到80万盒,分别建成1个年生产一代杂交种20万盒以上、1个年生产一代杂交种15万盒以上、3个年生产一代杂交种10万盒以上的蚕种场。

4.5 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型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专业人才梯队,形成完备的科技创新队伍、技术推广队伍和管理队伍。稳定服务队伍建设,做到乡(镇)有蚕桑技术服务队、村有专职蚕桑辅导员、组有蚕桑科技示范户的服务网络,开展科技入户,送技术到农户,服务到田间地头。进一步发挥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蚕业信息化水平。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实施主推品种、技术、配方肥、农药工程,开发筛选桑保专用农药。实行“八统一”的社会化服务:统一供种、统一共育、统一消毒、统一治虫、统一物资配供、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蚕茧收购。到2015年,全市200 hm2以上的蚕桑乡(镇),配备专业技术员不少于3人,桑园33 hm2以上的村,配备1名专职蚕桑技术辅导员,桑园33 hm2以下的村,配备1名兼职蚕桑技术辅导员,形成纵向到底的网络服务体系;全市设置4个测报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具有现代水平的桑树病虫测控体系,桑树病虫专业化防治普及率达到90%以上。

4.6 蚕桑产业化体系建设

坚持产业化经营,加强产业的前后衔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打造蚕桑产业知名品牌,提高整体竞争力。以龙头企业为平台,建成具有全省领先水平的高产桑园、标准化养蚕示范基地,每667 m2桑园生产蚕茧150 kg以上。建立蚕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以乡(镇)为区域,建立蚕业合作社,以茧站为辐射区建立蚕业合作分社。因地制宜地推广“公司+工厂+蚕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将蚕农、缫丝加工企业有机地组织起来,以蚕业合作社为载体,开展“八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增强蚕桑产业的发展后劲。到2015年,在现有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打造国家级蚕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建立蚕业合作社60个,90%以上蚕农入社;创建发展蚕种品牌5个、蚕茧品牌6个、蚕桑综合利用产品的品牌8个。

4.7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增效体系建设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蚕桑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也是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成立蚕桑综合利用研发机构,以“十二五战略联盟”为载体,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苏州大学等科研单位,进行研究、开发、培训、生产和推广应用。培植适应经济发展、蚕桑资源深加工、符合蚕农需要、产品与市场相衔接的桑园套种套养模式。到2015年,全市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建设一批桑园—畜禽、桑园—蔬菜、桑枝—菌菇、蚕蛹等提取高附加值有机物的生产基地,实现每667 m2桑园综合利用增加经济效益3000元左右,创建一批每667 m2桑园产值超万元的示范基地。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蚕桑产业作为本地的精品产业、特色产业来抓,认真制定本地区的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加强环境监控,组织协调农业治虫,保证蚕作安全,促进粮(棉)桑共同发展。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把蚕桑产业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蚕桑产业建设的考核奖励,对工作不力,完不成计划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5.2 加强资金扶持

蚕桑生产涵盖技术培训、蚕种催青、桑蚕病虫害的测报与监控防治、蚕种和蚕桑生产管理、桑蚕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等公益性工作。各地要把蚕桑生产纳入本地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支持范围,积极争取对蚕桑和蚕种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更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和蚕农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拓宽蚕桑产业发展的投入渠道,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蚕桑产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5.3 加强技术联盟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苏州大学、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为技术支撑,建立蚕业科技联盟。加强对市、县蚕桑站(以及蚕种冷库、蚕种场)的技术研究和服务指导;重点开展新品种选育、省力化养蚕、病虫测报、标准化生产、蚕桑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以高产桑园建设、省力化养蚕、优质蚕种平衡供应为突破口,加快科技成果在蚕桑和蚕种生产上的转化应用,全面提高蚕桑生产水平。

5.4 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和蚕种质量监督工作;加强对蚕种质量监管工作的领导,强化疫病防治;规范蚕种经营行为,坚决打击无证贩卖蚕种等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蚕农利益;加强对排放废气、废物等影响蚕桑、蚕种生产安全的企业的有效治理;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化解不稳定因素,保护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保证蚕桑生产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1]吴华.盐城市蚕桑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5,26(1):53-56.

[2]柴秀萍,童朝亮.盐城市蚕业区域规模变迁分析[J].江苏蚕业,2010,32(4):49 -52.

[3]吴华.新形势下蚕种质量管理的思考[J].江苏蚕业,2010,32(4):39-40.

[4]张节伯,吴华,张凤春.盐城蚕种业发展的思考[J].江苏蚕业,2009,31(1):42 -44.

[5]吴华,张节伯,严于高,等.盐城市蚕桑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江苏蚕业,2008,30(3):36 -38.

猜你喜欢
蚕种蚕业十二五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