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钢群 蓝开平 纪文健浙江省桐庐县中医院 桐庐311500
颅脑损伤占全身创伤第二位,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居所有创伤之首,致残率亦较高。尽早开始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是早期脑复苏重要的治疗手段及以后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外科颅脑手术及常规处理后,生命体征稳定但仍处于意识不清时,即给予高压氧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2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高压氧组124例,男78例,女46例,年龄18~68岁。CT检查:脑干损伤36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出血72例,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消除术后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格拉斯哥评分(GCS)均≤8 分。对照组82例,男56例,女26例,年龄21~73岁;CT 检查:脑干损伤23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出血57例,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消除术后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格拉斯哥评分(GCS)均≤8 分。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GCS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高压氧组在神经营养脱水等药物疗法支持下,采用大型空气加压舱,呼吸平稳的患者戴面罩吸纯氧,注意面罩与面颊紧密接触,以防空气漏入;呼吸微弱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改用急救吸氧头罩。压力0.15~0.2mPa,吸 氧 时 间50~60min,中 间 休 息10~15min,然后以30min 缓慢匀速减速出舱,1天1 次。治疗4~8个疗程[1]。
对照组在外科常规处理后,只采用支持疗法,脱水剂、激素、促醒剂、抗生素、营养神经及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等。
3.1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苏醒,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自理;显效:患者苏醒,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基本自理,有功能障碍;有效:患者苏醒,症状、体征好转,生活不能自理;无效:患者症状无变化或稍减轻,意识及肢体功能无明显改善。
3.2 临床疗效 治疗组124例中治愈73例,显效29例,好转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7%;对照组82例,治愈28例,显效20例,好转1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原发性颅脑损伤后出现继发性脑损害,是影响存活率、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主要因素,脑组织缺血、缺氧与继发性脑损害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脑血管破裂、出血使周围脑组织受压、脑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缺氧、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而产生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从而导致昏迷、生命体征不稳等一系列继发性改变。脑组织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耗氧量最多、对缺氧耐受性最差的器官,缺氧时间越长,脑组织损伤越重,预后越差。
重型颅脑损伤中低氧血症发生率可超过50%(48%~72.5%),可持续数天[2]。故尽早改善低氧血症、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况是降低残死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高压氧治疗能减轻脑水肿,迅速降低颅内压;快速提高脑组织的氧含量及氧储量,改善脑组织和周身组织缺氧,减少脑细胞的变性坏死;增加脑组织毛细血管氧弥散距离,可增加对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影区)的受损细胞的供氧,维持脑细胞能量代谢,加速受损细胞恢复[3];胶原细胞分化增殖,产生胶原纤维修补损伤脑组织;促进脑组织血管侧支循环形成,加快毛细血管再生和微循环建立;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提高网状激活系统和脑干的氧分压,促进意识恢复;加强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减少再灌注损伤;抑制细菌生长,有利于控制继发感染[4]。
高压氧治疗无屏障,并有助于药物发挥最佳作用;但与药物治疗相比,更强调治疗时机的重要性。高压氧治疗的个体差异性较少,早期高压氧治疗只要是正规操作,在常规治疗量范围内无严重不良反应,故一般情况只要没有禁忌证便可进行试治。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积极去除病因,稳定生命体征后应尽早、足够疗程地进行高压氧治疗,不失为缩短病程,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和降低残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5]。
[1]刘伟国,杨小锋.神经外科危急重症诊治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33-136.
[2]江基尧,朱诚.颅脑损伤临床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56-60.
[3]杨新乾,赵奇煌,宋仁兴,等.高压氧综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探讨[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4,11(3):169-170.
[4]吴钟琪.高压氧临床医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238.
[5]丁新华,吴闰兰,李敏,等.高压氧治疗不同时机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7):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