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螺 李永筹 鲍晓琴 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 瑞安 325200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常因外感风寒、潮湿、外力受伤等因素,致使肩关节囊、肩袖、韧带、肌肉、肌腱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其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2008年5月—2011年9月笔者通过PALM触诊仪测定肩周炎患者双侧肩关节三维位置的差异[1],采用北京空军总医院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调整胸椎,促进患者双侧肩关节三维位置对称的改善,并结合肩关节旋转袖相关肌肉的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对象均来自本院康复中心,共100例,均经临床症状、物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狭义肩周炎。随机分为调整胸椎组50例,男 27例,女 23例,平均年龄(54.8±7.6)岁,平均病程(125.1±8.6)天。常规推拿组 50例,男 24例,女 26例,平均年龄(55.3±6.2)岁,平均病程(119.2±9.3)天。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诊断标准[2]。排除广义肩周炎;长期服用药物或采取其他综合治疗者;严重心脑血管、肝、肾以及其他系统疾病者;年龄>65岁者;肩部骨折未愈合者;骨质疏松、先天性脊柱畸形、精神病及肿瘤患者。
调整胸椎组嘱患者分别取坐位与仰卧位,在坐位用PALM触诊仪测量患者双侧肩峰、肩胛骨下角的水平位高度差,在仰卧位测量患者双侧肩关节喙突的水平高度差,通过这三个骨性标志判断患者双侧肩关节的三维位置差异。嘱患者取坐位与俯卧位,根据PALM触诊仪测量结果判断患者胸椎位移走向,采用冯氏三指触诊法定位胸椎位移的节段,以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调整位移的胸椎。以拇指点压手法松解肩关节旋转袖的岗上肌、岗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常规推拿组嘱患者取卧位,以拇指点压法松解肩关节旋转袖的岗上肌、岗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两组均1周治疗3次,12次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肩关节三维位置进行测定。患者肩关节的肩峰、肩胛下角及喙突分别测量3次(3次测量左右高度差的平均值>3度、3次测量左右高矮一致者)。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再次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的变化分为改善:经治疗后,患者肩峰、喙突及肩胛下角中,其中至少有一项骨性标志左右水平高度差异改善的幅度>3度。无改善:经治疗后,患者肩峰、喙突及肩胛下角中,三项骨性标志左右水平高度差异改善的幅度均<3度。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疗效标准[3]。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
3.2 临床疗效 调整胸椎组50例中,治愈8例,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常规推拿组50例中,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2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三维位置改善率比较 100例肩周炎患者在治疗前,用PALM触诊仪分三次检测患者肩峰、喙突及肩胛下角,其中至少有一项骨性标志左右水平位置存在高度差异患者83例,其中调整胸椎组43例,常规推拿组40例。治疗后调整胸椎组43例中,改善30例,无改善13例,改善率69.8%;常规推拿组40例中,改善15例,无改善25例,改善率37.5%。调整胸椎组肩关节三维位置改善率优于常规推拿组(P<0.05)。
肩周炎的病因较为复杂,有内分泌失调论、组织退变论、颈椎间盘退变论、其他疾病影响论等不同观点。解剖上,由肩关节周围的岗上肌、岗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组成肩关节的旋转袖对肩关节保持稳定与运动有重要作用[3]。肩胛骨作为这四块肌肉的附着点,为这些肌肉起到了固定作用。理论上,人体胸椎两边的肩胛骨保持三维位置上的左右对称与受力平衡,直接影响双侧肩关节旋转袖肌肉肌张力的平衡。而作为人体左右平衡的纵向中轴的脊柱,其胸椎段椎体的稳定及胸椎的走向直接影响双侧肩胛骨的三维位置,从而影响附着于肩胛骨的肩关节旋转袖肌肉的肌张力,间接影响肩关节的稳定与运动功能。
冯天有教授首次提出脊柱内外平衡是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理论基础;单、多个椎体位移是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治疗上创用了“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4]。由此推论,作为人体胸廓纵向支架的胸椎,一旦发生单、多个椎体的位移,就会打乱胸椎的内外平衡,导致胸椎后关节紊乱乃至胸椎侧弯,从而逐步影响人体左右胸廓、肩胛骨及肩关节三维位置的对称及相关软组织的受力及张力平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各部位的病理变化。本组结果显示,调整胸椎结合松解肩关节旋转袖肌肉治疗肩周炎,无论临床疗效还是改善左右肩关节三维位置的对称与稳定均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治疗组,其机制主要在于采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调整胸椎,能恢复胸椎内外平衡,改善因胸椎位移而导致的左右肩关节三维位置的失衡,协调肩关节相关软组织受力及张力平衡,加强肩关节的稳定,促进肩周炎的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冯氏手法调整胸椎结合松解肩关节旋转袖肌肉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组,且操作简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1]詹姆斯.H.克莱,戴维.M.庞兹编著,李德淳等译.基础临床按摩疗法[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7:42-4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90.
[3]张作军.肩部损伤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76-77.
[4]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