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工作的思考

2012-08-15 00:48徐丹凤郭旭鹏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选派岗位干部

徐丹凤,郭旭鹏

(1.浙江科技学院 党委组织部,杭州310023;2.杭州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杭州310036)

高校发展的关键在于层次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以及政治坚定、务实创新、思路开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对高校干部挂职锻炼进行有效管理,这对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实现新跨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加强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工作研究的意义

干部挂职是丰富干部阅历、拓展干部视野、增长干部才干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高素质党政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1]。同样,挂职锻炼在高校培养干部工作中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有助于加快对干部的培养

从高校干部培养角度来看,挂职锻炼方式是高校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培养制度方面的一项改革创新机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挂职锻炼岗位成为检阅高校干部成长和能力的试验场,多岗位的挂职锻炼能促进干部成长成才,缩短干部上岗培训时间,让干部快速适应新工作、新环境。

1.2 有利于扩大干部的交流

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来看,通过岗位轮换方式的挂职锻炼,能挖掘干部对新岗位的胜任力,进而提升高校管理效率,并可为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增添活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职业培训模式。挂职锻炼不仅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培训中广泛采用,也被众多企事业管理者和管理理论研究者所认同。

1.3 有助于提升干部的综合能力

从挂职成效来看,挂职锻炼可促进干部开阔眼界思路,特别是能增强干部在挂职岗位中接触问题、发现问题、联系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综合协调能力。通过挂职锻炼,能逐渐培养干部的前瞻性和敏锐性,使他们能更好地在新岗位中发挥作用。实践证明,有过一定基层锻炼经历的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2]。

1.4 有利于充实高校干部队伍储备

人才决定发展,高素质人才能保障高校更好地发展。高校为了能有效培养优秀的干部,根据实际需要,在干部中采取上挂、下挂、平挂、地区交叉挂、行业交叉挂、职位交叉挂等形式的挂职锻炼,并通过分层次、分形式的岗位锻炼,使年轻挂职锻炼干部在不同岗位承担任务、担当角色,为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实了干部的储备。

2 高校重视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挂职锻炼是政府机关对所属公务员实行的一种有计划的管理活动。高校的挂职锻炼是指选派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到相关实务部门学习锻炼[3]。特别是随着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受到重视,挂职锻炼工作开展力度也逐渐加大,其重要性也日益受到关注。

2.1 挂职锻炼能增进高校与区域的良性互动

随着高等教育的使命与职能被赋予新的内涵,高校从传统的人才培养到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转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综合。在高校与区域互动过程中,通过挂职锻炼,可使高校和政府部门增进了解,特别是高校通过和政府的区域共建体系,共享资源、相互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为高校的办学定位提供了信息。

2.2 挂职锻炼能促使高校主动对外联系

高校逐渐表现出属地管理趋势,可见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密切。一方面,高校应继续保持与政府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推动,高校走出“象牙塔”,各高校以挂职锻炼为窗口,使高校教师积极关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高高校自身的管理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2.3 挂职锻炼可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随着经济转型的日益迫切,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重要的助推器和智力源。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担负起人才培训,引领思想文化进步,辅助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和科技创新“孵化器”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开展挂职锻炼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2.4 挂职锻炼可满足干部自身发展需求

干部的发展需要外界调动其积极性和自身对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在加强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工作中要在尊重干部主体性的基础上,选派优秀干部进行挂职锻炼,能激活合理高效的干部挂职锻炼平台,维系高校干部的内驱力和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干部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3 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在干部挂职锻炼的平台建设和经验积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受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开展起步时间晚和外界对高校教师的传统认识等因素制约,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工作中在内部管理、个人认识和社会认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3.1 高校管理层面

一是制度不健全。高校在推进干部挂职锻炼时,在人员的物色选拔、岗前培训、管理监督、考核激励等机制还不够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挂职锻炼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影响挂职锻炼干部的全面健康成长。二是管理不到位。高校对挂职岗位信息掌握不够全面,选派挂职锻炼干部缺乏全局性,难以根据接收单位及挂职岗位的需求和选派人员的长处,有针对性地选派干部,派出的挂职锻炼干部存在不能“对号入座”“水土不服”等情况,难以和挂职岗位匹配。特别是与接收单位协调存在障碍,导致对挂职锻炼干部的管理存在不足,工作安排无法有效对接等问题。另外,高校对挂职锻炼干部缺乏过程管理,存在放任现象。三是组织不顺畅。缺乏常态的沟通机制与合作机制,导致高校人力资源浪费、挂职锻炼干部时间流失、难以得到有效锻炼机会等现象,影响挂职锻炼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形式成分多于内容。四是人员结构不丰富。主要是高校往外选派挂职锻炼干部的单向模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向高校选派较少。

3.2 挂职锻炼干部层面

一是认识偏差。特别是一些年轻挂职锻炼干部对学校的挂职培养用意缺乏正确的理解,存在“镀金”“临时”“局外人”等思想[4]。在挂职锻炼过程中存在以认识人、保持关系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影响挂职锻炼干部自身和学校的形象。二是角色偏离。高校中存在要求挂职锻炼干部在挂职岗位继续兼顾原来的工作,而不是按规定尽可能与原岗位脱钩,致使挂职锻炼干部不能集中精力做好挂职岗位的工作,常常会出现角色偏离现象。三是行为偏失。受挂职时间和岗位限制,高校挂职锻炼干部在挂职过程中对自身的工作和角色缺乏有效规划和正确认识,导致挂职锻炼过程中,存在“当花瓶”“当听众”“当看客”的偏失行为。

3.3 接收单位层面

一是难委以重任。通常挂职锻炼干部时间一般为一年到两年,接收单位容易产生应付思想,只给挂职锻炼干部分配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二是难有效考核。接收单位对挂职锻炼干部的正常业务考核很难与派出单位的考核相衔接,因此难以实施有效的考核[5]。这样就导致高校在人事行政上的管理“鞭长莫及”,管理与考核之间容易形成“真空地带”。三是缺乏合作主动性。有的接收单位把挂职锻炼干部特别是自上而下挂职的干部,当作贵客一样看待,不敢严格要求,不敢严格管理,存在畏难情绪。

4 创新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工作的实践思考

4.1 高校层面

一是要完善挂职锻炼机制。高校应不断完善选派、培训、管理、考核等挂职锻炼的机制,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有针对性地选派干部,把好挂职锻炼工作的第一关。努力在高校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挂职途径,进一步通过挂职锻炼方式提高高校干部的综合能力。二是要优化岗前培训机制。强化对即将赴新岗位的挂职锻炼干部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要注重采取体验式培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教育、适应新环境和工作方法等培训内容,使挂职锻炼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珍惜锻炼机会,提升自身本领。三是要健全管理培养机制。高校对挂职锻炼干部应加强统一管理,注重和接收单位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加强对挂职锻炼干部的信息掌握和工作状态的动态把握。结合精细化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干部挂职锻炼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培养。四是要建立合理评价体系。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考核,有效提高挂职锻炼干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高校对挂职锻炼干部的评价体系构建中,必须和挂职锻炼干部之间加强信息反馈,加强组织关怀,融洽考核气氛。

4.2 个人层面

一是要注重认识转变。挂职锻炼干部应正确认识挂职锻炼的作用,明确挂职锻炼动机,努力在挂职岗位上拓宽视野、学习经验、提升能力。二是要注重角色转变。挂职锻炼干部应增强党性观念、意志品格修养,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坚持发扬高校谦虚谨慎、乐于奉献、朴素踏实的工作作风,实现从高校教师到新岗位、新角色的转变,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接收单位的规章制度,展示自身良好形象。三是要注重行为转变。干部在挂职锻炼期间应克服畏难情绪,踏踏实实、专心致志做好岗位工作,正确对待挂职锻炼干部这一特殊身份,严格自律自警,善于听取意见。

4.3 接收单位层面

一是建立双向挂职渠道,加强相互了解。推进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高校之间的双向交叉挂职,这既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密切政府同高校联系的有效方式。一方面,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可通过借调、兼聘、挂职等方式参与高校的行政事务管理和区域发展研究方面的工作,推动相互之间的有效联动;另一方面,高校选派干部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实现政府官员、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与高校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双向挂职,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同时,提升高校的社会知名度。二是开展双向挂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受所处位置、角度不同的影响,在考虑问题时会有各自的局限性和不同点。通过双向挂职锻炼方式,能够促进相互的沟通交流,使处理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开展双向挂职,增强行政管理透明度。通过双向挂职,可以有力地增进接收单位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社会认可度。

5 结 语

高校干部挂职锻炼作为高校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高校服务社会、校地互动共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对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不断完善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体系,对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余昌仁,付泉.做好干部挂职工作的“二十字诀”[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3):369.

[2]仲祖文.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N].人民日报,2008-02-16(1).

[3]张爱华,李来和,孙志勇.探索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以石家庄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的实践为视角[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56-59.

[4]丁甲珍.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当代广西,2010,3(6):30.

[5]翟年祥,姜婷.我国干部挂职锻炼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求实,2011(2):20-23.

猜你喜欢
选派岗位干部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划分六类重点乡村 因村选派第一书记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