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育——一种人类身体活动的文化模式

2012-08-15 00:48薛有才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竞技身体人类

薛有才

(浙江科技学院 理学院,杭州310023)

体育是什么?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体育界争议的一个重要话题。体育观念涉及对体育的总体认识,所以它对国家的总体体育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有关体育概念的若干争议,借鉴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科学哲学、文化学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从身体的活动性、娱乐性、竞技性、教育性及文化性5个体育的基本特征出发,归纳得出“体育是融健身、娱乐、竞技、教育于一体的关于人类身体活动的一种文化模式”的“模式论”体育观。由此,体育的英文缩写名称就应为PPA(the pattern about physical activity)。

1 关于“体育”概念的若干争议简介

首先,按照目前的研究资料,中国古代并没有体育一词,当然也就没有类似于今天的体育、运动等概念了。在中国古代,对生命、健康和保健方面的知识,都属于“养生”或“修养”(修身养性)的范畴[1]及武术活动的范畴。当然,还有许多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如蹴鞠、捶丸、角抵、举石等,祖先们把它们归于游戏的范畴,还有像游泳、奔马等,把它们归于生计的范畴。

张天白先生指出,中国的“体育”一词是由日本引进的[2]。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出版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体育概论》将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体育概念的变迁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第1阶段(约1890—1900年),体育就是体操(drill);第2阶段(约1900—1910年),体育就是运动(athletics);第3阶段(约1910—1920年),体育就是游戏(play);第4阶段(约1920—1930年),体育就是健康(health);第5阶段(约1930年之后),体育就是教育(education)。从这一研究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才出现了体育是“身体教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方式之教育”的表述[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开始全面学习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引进其体育思想,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的体育概念与相关的体育理论。具体地讲,就是将体育当作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中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就是这一体育观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但是还要注意到,当时出于急于展现新中国的进步与先进性等多种政治因素的考虑,也出于急于摆脱“东亚病夫”的形象,中国体育实际上是在走前苏联的举国竞技体育道路。所以当时的体育内容多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主[4]。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曾较大规模地对体育概念进行了3次研讨[5]。引起这些讨论的主要原因是到底应该如何办体育?而如何办体育必然涉及“体育究竟是什么”的大争论。

熊斗寅先生是中国体育概念大讨论的主要发起者。1980年,他在一篇论文中介绍了国外体育概念的情况,认为体育是一个总括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大范畴,这也就是所谓的“体育整体观”。这一观点引起了国内体育学者的注意。然而时隔不久,林笑峰先生却发表了与熊斗寅先生大相径庭的观点,他认为体育的本真之意是“增强体质的教育”,竞技(sport)运动不应被看作体育,并由此逐渐形成了“真义体育观”。

从此,国内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并始终围绕着“整体体育观”与“真义体育观”进行交锋,虽然时有不同的意见出现,但总体上讲摆脱不了以上两种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强调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各种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社会活动[6]。

1996年肖正在《体育文史》上发表了《体育是什么》的论文,阐述了自己的体育观念,批评了有些体育工作者试图将“竞技体育”从“体育”中划分出去的做法。肖正的观点得到了熊斗寅先生的赞同,并再以《什么是体育》为题,阐发了自己对体育概念的理解,给出了一个体育的定义:“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并进一步补充:“体育具有整体性与多功能,它包括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具有教育、健身与娱乐功能,并通过体育活动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作用。体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和造就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7]。

为了说明真义体育的意义,特别是为了批判由“非真义体育观”引发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借“体育”之名行“竞技”之实的错误,林笑峰运用大量考证资料辨析了“真义体育”与各种“非真义体育”的区别,进一步地阐述了“真义体育”的意义。王学锋、韩丹等学者也纷纷撰文支持“真义体育”观点。他们撰写了有关体育概念的系列文章,特别是韩丹先生于1999年连续发表5篇论文对“真义体育观”从概念的历史演变、国内外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系列解说,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研究资料。

进入21世纪后,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论并未停止,而是在2004年又一次达到高潮。这一年,共有14篇关于体育概念的论文发表,两种观点仍然在激烈地碰撞,无法达到统一。限于篇幅,不再细述双方的观点。时至今日,对于体育概念的争论仍时有发生。例如,韩丹先生的“论体育”等文[8-9]。

2 体育的基本特征

综上,要比较准确地把握体育的概念,看来有必要对体育的基本特征,即对体育的本质与本质属性作一番探讨,并以此引出对体育概念的理解。

2.1 身体活动性

体育首先是人的身体的一种活动。不论人们所说的是出于锻炼身体、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是出于竞技目的的“体育”,都离不开身体的活动。著名的体育社会学者爱德华兹(Edwards H)认为,体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涉及身体运动。这种体力消耗是一个必要的特征,不能过度。没有它,根本没有体育活动[10]。

作为体育的身体活动的目的在于发展、娱乐或表现人的身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人类对自身生命——身体进行“优化”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身体活动对自身生命的优化意识,首先来源于人类对身体发育的认识。人类在早期就从生活实践的体验中得知,通过自身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维护健康,祛病延寿等。远古时期,人类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和猎物,另一方面也为了部落之间的争战,从各种生活实践中逐渐明白了发育自己身体的重要性,他们发展攀登、跑步、跳跃、投掷、格斗等多种技能,以及各种格斗乃至战斗的工具及其相应的技术(如箭、刀、剑、棒、矛及其运用技术,如刀术、棍术等)。其次,人类也从实践中认识到身体活动对人的精神所起到的愉悦作用。如果说,远古时期人们的身体活动更多的是为了人们的生存而为,那么,随着财富与知识的不断积累及时代的进步,人类的身体活动逐渐有了更为明确的意识,这就是“健康”和“身体的优美”及表现身体的优美。为“健康”和“身体优美”而进行的身体活动逐渐也就成为体育的主要内容。只有人的意识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人才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从而产生了“体育”[11]。

同样,身体活动也是“竞技体育”的最基本特征。周爱光认为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12]。由于竞技体育所具有的激烈性、对抗性、挑战性等特点,可以说竞技体育是身体机能与技能得到最大发挥的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是体育中最简单又是最基本的东西,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人们对身体活动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劳动过程中的身体活动。体育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是指人类为了锻炼身体、优化身体与表现身体而作出的选择。

2.2 游戏与娱乐性

一般来讲,游戏是人类以获得情感和感官体验为目的,在特定的休闲时空所进行的对真实的虚拟或变相虚拟的活动。人是兼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游戏有助于人类心理的健康发展。不论是原始人还是现代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复杂的心理体验与心理表达:哭与笑、唱与跳、打斗取乐等。当人类认识了“游戏活动”对人的生理、心理与自身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时,就会逐渐把它演变为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并不断得到发展与传播。

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游戏与娱乐活动。早期的体育除了发展人类的体力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目的,就是娱乐。人们在劳作之余,玩角抵(蚩尤戏)、赛奔跑、比跳远等,用以舒展筋骨,恢复体力,活跃情绪;同时,这些体育活动还伴随于祭祀活动,成为祭祀娱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席勒将游戏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理性的或说感性的游戏,他称之为“自然的游戏”,另一种是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人的“审美的游戏”。这里,席勒关于“自然的游戏”是指“生命力的自我表现”,而席勒关于“审美的游戏”实际上是指他心目中的人的理想或本真的存在状态——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状态[13]。由此是否可以认为,人们日常为娱乐与活动身体的体育活动就是席勒的“自然的游戏”,而如健美活动、竞技体育活动就应归入席勒的“审美的游戏”。由上,体育活动是一种游戏与娱乐活动。这不仅仅是指学校体育中的娱乐活动,也不仅仅指群众体育中的娱乐活动,也包括竞技体育活动。周爱光先生在文献[12]中从豪伊金格、凯洛易等人的游戏理论出发,讨论了竞技体育的游戏特征,此处不再赘述。所以,竞技运动是身体活动性的高度发展了的游戏,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4]。

娱乐活动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情的表达或者表演的自我释放或自我观照[11]。游戏不仅满足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要,能够调节人们的生活与心理,而且是人类个体社会化的一个必经过程。体育游戏与娱乐活动,保持与促进了人的精神愉悦和健康。人们参加体育娱乐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身体、表演自己的身体与技能,也欣赏自己与他人的身体与技能,释放情感,从而保证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健康。同时,人们也在体育娱乐活动中释放工作压力、精神压力、环境压力等,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健康。再者,体育活动为人们建立了一个交往的平台,使人们能够在体育活动中交到更多的朋友,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达到重塑与发展自我的目的。进一步地,人们还能通过体育游戏的组织性、公平竞争性使参与者在活动中既享受了快乐,又学会了许多社会知识。

2.3 竞技性

竞技性是体育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体育的竞技性并不仅仅是指竞技体育。“竞争”可以说是人类或所有有生命的生物类的天性之一,即使人们在为了“优化”身体与放松身心的体育活动中也不会忘记“竞争”,体育“竞技性”就是这种竞争的表现形式之一。就连小孩子玩耍也要争个输赢。赢者高兴,输者愉快,并下决心加强锻炼,以后要赢回来。“竞技体育”是这种身体竞争的一种高度发展的形式。

如上所述,体育的竞技性首先展现的是人类的竞争力。竞争力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体育中的竞争性,就是以身体为竞赛资源,以最终胜利为目的,以对抗性为内容的活动形式。在人类其他文化活动中,特别是在其他竞技性的活动中,一般也都有身体活动,但大多缺少身体的对抗与竞争性。可以说,身体的对抗与竞争性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体育活动的竞争性也是人类竞争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人类在体育的激烈竞争中,学习与培养勇敢的作风、坚强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人类不畏困难与强手、战胜自我与对手、战胜自然、勇敢向前的欲望等,当然,也在学习与培养如何公平地竞争与如何面对失败。

其次,身体竞技也是人类身体能力、智力与美的展示。人们参加体育活动,除了锻炼身体外,还有展示自己身体技能的一面,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过程就是人类放松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体育竞技场地是人类体能、身体技能、智力和风采的一个展现舞台。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说竞技体育充分展现了体育文化对人类生命的优化作用。人类就是这样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地锻炼身体、强化体质、发展身体技能,同时也在不断地展示自己身体的能力与技巧,不断地与他人竞争、比较与学习,愉悦自己、提高自己。所以,体育活动是人类为提高自身、发展自我、形成个性的基本活动之一。

易剑东在文献[15]中写到:“可以认为对作为物质属性的生理意义上的人体的改造是体育的本质目标所在,是一切体育功能和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对作为组织属性的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角色等的改造,对作为精神属性的心理意义上的人的情绪等的改造,是体育衍生的目标。换言之,没有对人体的改造和对人的角色和情绪等的改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论述可谓精辟。另外,其论点还可以延伸为人类除了要“改造”或强壮自己的身体外,还有表现自己身体,用自己的身体去战胜自然、对手与困难的欲望,这应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础。

第三,竞技体育已经成为部分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竞技体育仍然以身体活动为基础,只不过表现出了更高的身体技巧、更强的身体对抗和更严密的组织性与制度性及功利性。如果仅仅考虑“育体”,那确实竞技体育有时确会对人的身体有一些损害甚至是严重的损害,但一方面它确实是人类身体活动与愉悦身心的一部分,是活动者追求发挥体能潜力和身体技巧的愉悦,并通过这种在赛场上的发挥给观众提供愉悦服务[16];同时,竞技场地是人类体力、身体技能充分发挥与展示的一个平台;进一步地,通过现代传媒的强化,竞技体育也已经发展演变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没有现代的竞技体育,可以说现代文明就不够完整。用文化的术语来说,体育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17],也就是一种文化。

第四,竞技体育还表现在“身体技能”的训练、竞争与研究,如跑的技术、投掷的技术、跳跃的技术、运球的技术,也包括对抗的技术、抗击打的技术与身体保护的技术等。而且,这些技术包含了人类对自身身体的科学认识。可以说,竞技体育充分地展现了体育的科学性与技术性。当然,不能说这些技术都是人类生存必需的技术,但其中大多数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除去人类生存的意义之外,它对人类身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并不仅仅需要生存,还需要发展自己的各种身体能力,也需要探求自己的身体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可以说,竞技体育为人类训练、提高、强化自己的身体技能提供了保证。同时,如上所说,竞技体育促进了人类的体育科研活动,包括对人类身体的认识与保护、体能恢复、运动技术及许多相关技术等。

2.4 教育性

从人类历史开始起,为了自身生存和物种延续的需要,将一些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慢慢积累起来,并将其传给下一代,这应当是人类教育的起源。当然,这些技能中就包括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体育”基本技能,如跑、跳、投、摸、爬、攀、击打等,并成为青少年的日常学习与活动的基础。这就是体育教育的胚芽。当然,随着历史的进程,体育教育的内容亦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扩大。由此可以说,体育与其他人类文化活动一样,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教育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进一步地,体育教育不仅是身体技能的传授。古希腊人对体育非常重视,不仅是因为体育具有“身体教育”或“身体训练”的功能,而且更重视的是体育对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有三种最重要的品质贯穿于他们的思想之中,即“节制”“勇敢”和“公正”。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8卷中明确指出,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体育在德性与品质的教育中,因此而有重大意义。希腊人重视体育不完全是为了健康,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勇敢。这甚至才是体育的核心所在。既然勇敢是第一等重要品质,那么,它必须依靠体育,而依靠体育就离不开人们对人体及其力量的观察与思考。勇敢需要力量,力量需要体魄,体魄来自锻炼,锻炼必需体育。这就是希腊人的逻辑与培养勇敢的途径[18]。

实际上,现代体育活动已不仅仅是培养孩子们“勇敢”品德的活动,而且正是体育游戏教会了孩子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进行竞争,如何形成团体意识等。同样地,体育对于成年人的这些方面也潜移默化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体育是群体活动,人们会从中体验合作,学习合作;体育竞赛需要公正公平,人们就慢慢地从中体验公平竞争的意义,尝试竞争胜利的喜悦,也体验竞争失败的滋味,学习勇敢地面对竞争,学习公平竞争的真谛;体育是一种积极的休闲文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会从体育游戏中体会到体育的快乐,受到心灵的洗涤,学习体育的知识并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的教育性还表现在其为所有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极好的熏陶,这一点对于少年儿童更为重要。

还需注意的是,体育对于人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有许多,但健康、力量、速度、平衡与和谐、技巧等都是美的体现,而这些美都与体育活动有关。古希腊人就是按照他们对美的理解,利用体育塑造人的健康美与力量美。

2.5 文化性

文化的主要特征有创造性、群体行为方式、一种生活方式、教育性与影响力等,这里谈体育的文化性,强调的是文化的群体性、生活方式与教育性。

文化的群体性是指因某种因素(居住地域、民族性、职业等)联系起来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也就是指各个群体所特有的“生活(行为)方式”和“共有的理论和方法上的信念”及“专业基质”[19]等。体育群体有着共同的体育信念与基本的体育价值观,共同从事体育创造、体育活动、体育传播等,其所有成员都为体育文化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们共同演绎了灿烂的体育文化。

显然,体育文化性强调的不仅是体育的社会性,而且又高于社会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体育文化作为人的身体生命优化的意识与活动,会越来越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所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自觉锻炼身体,积极放松身心,在体育活动中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与身体技能,保持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体育也就成为一种积极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也就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行为。

进一步地,体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极的锻炼身体,参与各种户外活动,观看各种体育赛事,已是现代人积极的休闲娱乐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才可能使现代人摆脱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而引起的体力下降,体质变差等不利影响;同时,也由于这种积极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才能使人们避免参与赌博等各种消极不利的休闲生活方式。

3 模式论的体育观

体育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所包涵的意义极为丰富。由此,也带来了对于体育概念理解的困难。人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视角进行考察,从而得到不同的理解与表述。本文基于以上对于体育特征的认识,把以上5种特征作为体育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或说应该具有的基本涵义,从而来概括、归纳体育的概念,得出对体育的基本认识:体育是融健身、娱乐、竞技、教育于一体的关于人类身体活动的一种文化模式。不妨把它称为“模式论的体育观”。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关于“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一词。一般来说,模式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而文化模式是指“文化中一些重要因素、重要价值的特定组合形式”。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是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一个社会群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累积的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联系而成的系统的文化结构表现,或者是一种文化的各个文化特质丛(内容)相互联系整合成为协调一致的系统(整体)的结构状态[21]。由此,“体育文化模式”就是指全世界的体育群体长期创造、累积的各部分与身体活动相关的,具有健身、娱乐、竞技、教育等属性的文化内容相互联系而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当然,它属于特殊的文化模式。

其次需要解释的是关于体育的目的,这是体育概念争议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体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体质(即身体素质,包括体力与身体技能等)、表现体质与愉悦身心。愉悦身心与发展体质是体育的本真之意,而表现体质既是体育的本真之意,也是体育的文化之意。体育不仅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与功效,而且有表现人类身体、智力、战胜困难与对手的欲望的目的与功效。虽然说竞技体育可能在某些时候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一些伤害,但是,挑战与取胜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这里的挑战包括挑战人类的身体与智力、挑战困难、挑战自我与对手、挑战自然(体育极限活动)等,“更高、更快、更强”就是人类挑战自我与对手的写照。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各种以身体为基本资源的“祭祀”活动其实就是人类用自己“优美的身体行为”的自娱、互娱与娱神,也就是在表现身体。早期的竞技体育(如古希腊的奥林匹克活动)除了其政治与社会意义以外,主要的还是人类身体文化的展示,也就是表现人类的身体与身体技能。只有当金钱与商业利益逐渐渗入竞技体育以后,竞技体育才逐渐脱离了其本真的意义,表现出了更多的商业意义。所以,不应当只从某一个角度出发强调体育的某一个目的与功效,而应当全面地看待体育的目的与功效。当然,这里的“全面”,不应是把问题复杂化,而是应该抽象出最简单但又是最基本的东西,而“愉悦身心、发展体质与表现体质”就满足这一基本要求。所以,在上述体育概念中:健身、娱乐、竞技(即为表现体质)、教育,他们既是体育的基本属性,同时也具有体育的目的性。其实,在实际界定中,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往往没有严格区分,其中大部分界定均蕴含价值取向与主观心理取向,而且许多功能与价值取向超越了体育本身应有的意义,例如,体育与和平、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等。而且,有些目的在一定的时空内还是相互矛盾的,如竞技体育的目的与体育健身的目的就不能达成一致。这样说,并不是放弃体育的目的价值功能,也不是要排除体育界定中有超越体育的价值维度的准入,而是说在体育概念的界定中,应抽象出其最基本、最简单的本质内容。如上所述,笔者认为,身体的活动性、游戏与娱乐性、竞技性、教育性是体育基本属性的几个方面。

第三,关于体育的教育性,笔者认为,体育的教育性是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或文化活动本身就应有的性质。首先,作为一种文化的体育,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应当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其次,体育对于人的勇敢精神、竞争精神、公正精神、合作精神等的培养是体育应具有的文化意义。所以,体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由于身体是人的立身之所,所以,身体教育就应当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另外,本文是通过对体育特征的探讨而概括、归纳得出体育的概念。其实,它与常规概念定义的“属+种差”方法的结果基本相同。如上讨论,这里,“文化模式”是作为体育的上位概念,也就是体育的“属”,而身体活动性、娱乐性、竞技性、教育性是作为体育基本属性的几个方面,也就是“种差”。

最后,关于“体育”的外文翻译,笔者认为应采用“PPA”(the culture pattern about physical activity)来代替“PE”或“Sport”。因为“PE”更多的是强调了体育的教育性,而“Sport”则更多的是强调了体育的运动性,或说竞技体育。这两个词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某种片面性。采用“PPA”,则是从“文化模式“的意义来说明体育的意义,它所包含的意义更为丰富,也比较全面。另外,诚如一些学者的建议,可以直接用中文汉语拼音“tiyu”,以示中国人对体育的理解。

4 结 语

对于体育概念的讨论,可以说是中国体育理论界的一件大事。争议颇多,说明大家关心这件事情。上述“模式论”的体育观点出于笔者对体育的理解,或说一家之言,必有不当之处甚或严重失误之处。另外,体育概念也会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包容新的内容,也就是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笔者希望本文能有抛砖引玉之功效,从而有更好的关于体育概念的表述,并衷心希望能得到体育专家学者与体育同仁的批评指正。

志谢:本文在前后3年多的撰写与修改过程中,先后得到诸多体育专家学者的帮助,提出了许多珍贵的修改意见、批评与建议。如,哈尔滨体育学院的韩丹先生,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文轩先生、谭华先生、周爱光先生,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岗先生、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生导师黄聚云博士,浙江省体育名师赵军教授等先后审阅此稿,还有不知名的审稿专家及责任编辑,他们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使本文的观点在不断修正中更趋明晰。特别是年届80高龄的韩丹先生,不辞辛苦,为本文提出了2000多字的修改建议;而黄聚云博士则几乎是对文章逐字逐句进行修改,提出了3000多字的修改建议;王岗教授从头至尾一直关注本文,多次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特此致谢!

[1]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

[2]张天白.“体育”一词引入考[J].体育文史,1988(6):14-17.

[3]孟凡强.体育概念在我国发展演变过程述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3-246.

[4]孙娟,孔庆波.论毛泽东体育思想与中国人体育观念的变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5):78-80.

[5]黄聚云.社会学视角下我国体育概念之争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1):1-8.

[6]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7]熊斗寅.什么是体育(下)[J].体育文史,1996(6):9-11.

[8]韩丹.论“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1(3):1-10.

[9]韩丹.谈体育概念的源流演变及其对我们的体育认识和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4):1-8.

[10]Edwards H.Sociology of sport[M].New York:Dorsey Press,1973.

[11]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0,164.

[12]周爱光.试论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从游戏论的观点出发[J].体育科学,1996(5):4-12.

[13]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EB/OL].[2012-03-08].http://baike.baidu.com/view/191627.htm.

[14]龚正伟,刘湘溶.体育本质认识的分歧根源与真义求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96-98.

[15]易剑东.体育概念和体育功能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4(1):32-34.

[16]李娟,刘小溪.体育与竞技概念的多义阐释[J].体育文化导刊,2006(6):45-47.

[17]王增才.西方文化要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

[18]李力研.体育:“培养人的勇敢”: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解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5):2-6.

[19]雪剑,李俊波.体育文化观[J].中国体育科技,2004(5):7-9.

[20]雪剑,李俊波.再论体育文化观[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1):59-62,66.

[21]佚名.文化模式[EB/OL].[2012-06-23].http://br.cnc.qzone.qq.com.

猜你喜欢
竞技身体人类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竞技精神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