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和勇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中国有着多姿多彩的海洋景观,许多海洋景观举世闻名,令人赞叹不已。它们既充分反映出中国海洋景观的审美特点,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情貌和现代发展,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一)海洋自然魅力美内涵
中国海岸漫长,海域宽广,海洋景象万千,显示出无穷的力量和多种的形态美:有时涛声如雷惊天动地,怒涛齐山拍岸裂石;有时海面如镜碧海连天,明月悬海细浪汩汩;有时海天浑茫森严神秘,海市乍现虚幻缥缈……不同海洋景象有着不同的美,或壮美,或优美,或奇美,或柔美,人们会陶醉于奇伟美景,惊叹于神奇变化,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当然,人类对多种海洋自然景象和自然力的审美把握,既是海洋自然本身魅力所致,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结果,正是人类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才会逐渐把海洋自然景观作为审美对象,建立起审美关系,也才会有美的感受和美的评价。因此,海洋自然景观作为自然美的出现,联结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海洋自然景观审美中的对象化,有着丰厚的社会内蕴。
拥有富饶的海洋自然资源也是中国海洋自然魅力美的重要内涵。海洋资源维系着人类的生存,支撑着社会的发展。海洋有着无穷无尽的潮汐能资源、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取之不尽的盐业资源、蕴藏量巨大的海矿资源和沟通便捷的海运资源等,海洋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家园,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福祉。面对大海,人们必定联想它给人类的巨大恩惠,联想起它的伟大、富饶和重要,萌发对海洋的敬意,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海洋景观形式美内涵
变化多姿的中国海洋景观主要以美的感性形象引起人们的美感,其本身的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因素以及均衡、对称、和谐、整齐一律等形式结构,是构成海洋自然景观美的基础,而且其本身也有相对独立的美感,因此,海洋景观的形式美是引起人们美感的审美内涵之一。
中国海洋自然景观中有着多种多样形式美的具体呈现:海上日出的艳丽色彩和不断变化的圆球体令人惊叹,它蕴含着色彩和形体的形式美因素,会被不同审美者赋予一定情感色彩;有规律的潮涨潮落声音和节奏令人陶醉,它内含着声音形式美因素及整齐一律的形式美构成法则;海滩、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这美景中更有着色彩、对比等形式美要素,也有着整齐一律与和谐统一等形式构成规律;形态各异的海洋礁石,线条粗犷,色彩多样,令人拍手称奇,它融汇着色彩、线条、比例及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要素及规律……
当然,形式美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积淀着一定社会内蕴,因此,海洋景观中的形式美,不管是以构成要素还是组合规律引起我们美感,说到底都暗含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
(三)海洋审美再创造引发内涵
海洋景观审美有着一定的再创造品格,主体会融入某些主观因素进行审美感受、体验和把握,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不断丰富审美对象内涵,并获得审美再创造乐趣和满足。由于海洋景观形态各异,线条复杂,色彩不一,会构成多种审美再创造引发内涵,那些有特点的海洋景观,更会引起人们的再创造兴趣,促使不同审美主体进行具有个性色彩的再创造,给予不同的审美评价,增加海洋景观的审美魅力。如人们会根据海洋岛屿和礁石形态进行审美再创造,以形态相近的动植物来命名和欣赏,或叫海龟山,或称老虎礁,或取为石船,或命小鱼山等等;有的还根据具体形态编造美丽动人的海洋故事。如人们根据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天尽头海中几块颇似大桥墩的巨石,编就了秦始皇建桥求仙不成的故事,并把这些石头指认为“秦桥遗址”。又如把海南东海岸琼海博鳌港出海口处一块巨石称为“圣公石”,并说是古时女娲补天时,不慎将一黑色岩石掉落所致。此类事例在中国海洋景观中举不胜举。
(四)海洋文化历史情貌内涵
许多中国海洋景观与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有着密切联系,尤其不少海洋人文景观,往往是海洋文化历史的具体呈现,有的烙刻着中国先民海洋活动的印迹,有的见证着中国海洋文化历史上重要的海洋事件,有的反映了中国海洋文化史上曾经有过的涉海生产状况,有的再现了已成为历史的海洋生活习俗,有的联系着中国海洋审美文化中的名家名作,有的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海鲜美食文化的重现,有的是中国海洋历史人物的居住、活动遗址等。由于此类海洋景观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蕴含着重要的认识和教育价值,无疑是中国审美海洋景观中重要的审美内涵构成。
此类海洋景观在中国沿海一带大量存在,成为中国海洋景观的主要内容。如贝丘遗址散见于中国沿海许多地方,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渔猎文化。福建泉州和山东蓬莱陈列的古代沉船,见证着我国古代先进造船技术。大量天后宫的存在显示出妈祖海神信仰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传播。浙江岱山东沙古渔镇的残存,记录着曾经有过的传统渔业的辉煌。而大量与抗倭、甲午海战、鸦片战争、郑和下西洋重要中国海洋历史事件和海洋活动相关的海洋人文遗址,更是中国海洋景观中海洋文化历史情貌的最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海洋文化和历史意义。
(五)海洋文化现代发展内涵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海洋意识空前高涨,并迅速增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在不长的时间里,中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海洋文化成果,出现了一大批反映中国海洋文化现代发展的海洋景观。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厦门、珠海等海港城市,日新月异,显示了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港城市的迅速发展;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和舟山连岛大桥飞跨大海,是重要的中国现代海洋物质文化成果;现代涉海工厂、大型船坞、大型船舶、大型贮油基地等,充分显示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状况;大量海洋博物馆、涉海纪念馆、海洋生物馆等的建立,则显示了中国对海洋教育的高度重视……此类海洋景观已蔚为壮观,内容丰富,样式多样,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大发展。因此,海洋文化现代发展内涵是中国海洋景观中重要的审美内涵构成,有着极高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也有助于中国海洋审美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海洋景观审美
当我国先民克服了对海洋的恐惧,就萌发了对海洋景物的审美意识,并随着我国海洋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海洋意识的提高,逐渐扩大海洋审美范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海洋景观审美活动。
1.中国古代早期海洋景观审美
我国早期海洋景观审美是在对海洋食物审美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北京山顶洞人制作海洋贝壳饰物,反映了旧石器时代先民已萌生了初步的涉海审美意识。浙江河姆渡等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表明,此时期中国先民的涉海审美对象已逐渐扩大到鱼类等更多的海洋食物,许多鱼形图和鱼形纹显示了海洋审美范围的扩大和海洋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山海经》等早期著作,海神禺疆兼具鸟形和鱼形的外表,这更进一步反映中国远古先民对海鸟和鱼类的审美及图腾崇拜。
在此基础上,中国先民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入,海洋景观审美意识逐渐形成,并开展了早期的海洋旅游活动。诗经《小雅·沔水》中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诗句,则已表现了人们对海纳百川壮阔景象的审美感受。此后在庄子的《逍遥游》和《秋水》等著作中,海洋景观审美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由鱼化为鲲鹏的海鸟,身长几千里,在海面奋飞至南冥,硕大鸟形与浩瀚的海洋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壮美的海鸟奋飞图,显示了庄子独特的海洋审美意识和高超的审美表现力;《秋水》篇则更集中表现了海洋浩漫无际的景象,感叹其广阔无边。而《列子·黄帝篇》记载了在海上观看海鸟的游历,“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①。反映出那时中国已有了自发性的海洋景观审美活动。反映我国早期海洋旅游活动的记载还有不少,如“(桀)与妹喜及诸嬖妾同舟浮海”(《帝王世纪》),《竹书纪年》中有“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②的记录,春秋时期齐景公曾“游于海上而乐之”(《说苑·正谏》)等。虽然这些乘舟泛海观赏海景是上层统治者的个别行为,但也反映了此时期中国已有带着审美目的的海洋景观审美活动。
秦汉之际,我国海洋景观审美活动有了一定发展,活动规模扩大,出现了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巡海、祭海活动。秦始皇多次东游至海边,巡海求仙,筑台祭海。如秦始皇二十九年,“登芝罘,刻石”;三十七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③等。汉武帝曾亲自七次巡海,东临海边眺望,“冀遇蓬莱焉”;也曾“宿留海上”,与方士们一起求仙,甚至在68岁时,还“欲浮海求仙”。这些祭海求仙活动虽不是单独的海洋景观审美,但皇帝们巡海祭海中必定要眺望大海,观赏海洋景象,这就带有较多的海洋景观审美成分,是一种准海洋景观审美行为。
此时期,我国已有了对海市蜃楼自然景象的记载和观赏,《史记·天官书》载,“海市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④。《汉书·天文志》中也有蜃气象楼台的记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⑤。初步描述了海市蜃楼的景象。海市蜃楼景象朦胧奇丽,宛如仙景,吸引着人们的观赏和赞美,这也反映出我国海洋景观审美内容和审美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2.中国古代海洋景观审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美学的自觉时代,“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⑥在这种浓郁的艺术审美氛围中,更多的人参与海洋景观审美活动,并促进了中国海洋景观审美的发展。
首先,曹操的《观沧海》开启了中国海洋艺术审美创造的先河。《观沧海》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咏海诗,它以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夸张,极力表现了曹操对壮阔海景的独特审美感受。《观沧海》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海洋景观审美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审美活动形式,也预示着中国海洋景观审美将有更快的发展。此后大量海赋和咏海诗作的集中涌现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参与审美活动的人数增加,人群构成渐趋多样化。从参与海洋审美创造的人员构成看,有谢朓、潘岳等中下层官吏,有庾阐等平民文人,有陶渊明等辞官回家的名士,有沈约等著名诗人,也有曹植、曹丕等高官的后人。众人共同参与海洋审美,促进了中国海洋景观审美活动的发展。
再次,海洋景观审美对象和范围逐渐扩大。除了对海洋自然景象的观赏和审美外,有了对涉海事件的联想和表现,如沈约的《临碣石》;有了对中国海洋神话中精卫填海的赞美,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更有了表现僻远地方的山海美景,如谢灵运的《游赤石进帆海》;顾恺之的《观涛赋》写浙江之海景;而孙绰的《望海赋》则对海洋生物投以审美的目光。
唐以降,随着中国海洋活动的持续发展,海洋景观审美已成为我国涉海人群日常审美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参与海洋景观审美表现的人群已遍及社会各阶层。从海洋景观审美发展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洋景观审美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不断扩大海洋自然景观审美内容的同时,海洋人文景观逐渐成为审美的重要对象。如对天津、广州等港口景观的游历;对山海关、旅顺口等涉海要塞的怀古;对姜女坟、望夫石等涉海传说景观的感怀;对南海神庙、天后宫等海洋民间信仰地的游赏;对抗倭寇、击海盗等重大涉海事件发生地的纪念;对蜑户、盐户生活、生产习俗景观的参观;对海塘、工场等涉海生产场地的感怀等等。此外,蓬莱海市蜃楼和钱塘潮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海洋景观,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观赏。
其次,海洋景观的审美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得到全面发展,作品数量急增,有的逐渐成为重要的海洋人文景观。除诗歌、散文继续成为最重要表现形式外,海洋绘画、海洋书法、海洋音乐等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大大丰富了海洋景观审美的表现手段。不少反映有关海洋景观审美的诗歌、散文被镌刻在石碑上,成为新景观内容;有些海洋书法成为相关海洋景观的重要内容构成。更有意思的,有些海洋景观审美创作形式及过程,被后来传为美谈,丰富了相关海洋景观的人文内容。
再次,海洋景观审美活动的具体形式也渐趋多样化,出现了不少海洋景观审美游历名士。随着中国海洋景观审美活动的发展,人们以多种形式进行海洋景观审美活动,改变了以前主要以国家组织巡海、祭海为主的活动方式,在以个人游历观赏为主要审美形式的基础上,还有国家组织形式、民俗集会形式、结伴组合形式等。游历观赏的交通工具形式也呈现徒步、坐车、骑马和乘船等多样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海洋景观审美方式的多样化,反映了此时期中国民众海洋意识的增强;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出现了宋代杨万里、元代的吴莱、明代的徐霞客和清代的查慎行等海洋景观游历审美名士。
(二)中国当代海洋景观审美
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活动逐渐增多,尤其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更加迅猛,国民的海洋意识空前增强,这势必促使我国海洋景观审美活动全面发展,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民的海洋景观审美意愿空前高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普通民众重要的生活内容。由于海洋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美感价值,它就成为民众向往的游览审美对象,参加海洋旅游的人数迅速增加,并仍有继续快速增加的趋势。这既体现了我国海洋景观审美的现代发展状况,也预示着中国海洋旅游业有着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2.海洋景观审美资源得到保护和开发
我国沿海各地十分重视海洋景观的保护,在对海洋景观进行广泛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制订保护条例,划定保护范围,修复损毁景观,新建重要景点,增设旅游设施。同时,根据现代审美发展的实际情况,兴建了许多海洋公园、海洋生物馆等集科普与娱乐于一体的海洋旅游景点,并把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产、海洋生活和海洋教育场景等开辟为新的海洋景观,丰富了海洋景观审美内容,促进了我国海洋景观审美的可持续发展。
3.海洋景观审美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和时尚化
根据不同人群对海洋景观审美的不同需要,除了传统的单独性观景式审美方式外,还设计开发了多种海洋景观审美活动方式,如休闲式海洋景观审美活动,兼顾休闲海洋旅游生活和海洋景观审美,在闲适的生活节奏和氛围中开展海洋景观审美活动,取得不同于传统海洋景观审美的乐趣和审美收获。又如体验式海洋景观审美活动,根据海洋景观的不同特点,设计许多参与性审美的环节,如海上捕鱼,共同进行民俗活动,共同制作劳动工具,参与创作海洋艺术品等,让观赏审美者在体验中获得美感。另外,像运动方式、研讨方式、教育方式等,在不同的海洋景观审美中皆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对中国海洋景观审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海洋景观审美产业初具规模
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改变了以往海洋景观审美活动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如以某些海洋景点为核心,组织成一定的经济性实体,进行有序的运行、管理、保护和开发,如海南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景区,大连的老虎滩景区和浙江桃花岛的桃花寨景区等。又如建立以海洋景观审美为主的旅游公司,进行线路设计开发,组织旅游客源,实施审美活动管理等。如浙江舟山的圣岛旅游社,主要以经营东极岛等海洋景观审美旅游为主。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海洋景观审美产业已初具规模,从不同角度,显示了中国海洋景观审美的现代发展。
受中国海洋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构成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的海洋景观有着自身的审美特色,具有多重价值。
(一)纷呈的海洋景观类型
中国海洋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形式构成多彩。海洋自然景观类拥有地文景观、海域风光、海洋生物和天象与气候等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具体构成形式又十分丰富,如:地文景观中含有海洋沙滩、岛礁、海蚀岩石、海底震迹等基本形式,而在海蚀岩石海洋自然景观中,又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等。海洋人文景观拥有海洋文化历史景观、海洋建筑与设施景观、海洋民俗景观、海洋节庆景观和海洋艺术景观等。而在海洋文化历史景观中又有史前遗址遗迹、历史事件、人物遗迹、损毁聚落、废弃生产场地和军事及战场遗迹等。纷呈的海洋景观类型和形式构成,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的情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种审美需要,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海洋景观资源大国的丰采。
(二)鲜明的海洋地域风貌
中国近海南北延伸4000多公里,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有基岩海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五大类海岸类型;有属于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四大类型的岛屿6500个。更重要的是,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代代相承,并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齐鲁文化、吴越文化、闽文化、粤文化等对所在沿海地域的海洋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镌刻着深深的印记。因此,中国不仅有着多种气候带、多种海岸、多种岛礁的海洋自然景观,而且沿海地域的不同文化传统更使中国海洋景观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更增添了中国海洋景观的风采和魅力。
(三)悠久的海洋景观历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海洋景观审美历史,史前先民就对涉海生物和涉海工具萌发审美意识,有了涉海审美活动,并在夏商周时期有了初步的海洋旅游行为。此后,中国民众不断扩大海洋景观的审美范围,增加海洋景观审美对象,丰富海洋景观审美方式,创造海洋景观审美表现成果,促进了我国海洋景观审美活动的发展。我国的许多海洋景观凝聚着海洋景观开发者的智慧和心血,积淀着深厚的社会内容,浓缩了悠久的中国海洋景观审美历史。
(四)独特的中华民族风采
中国海洋景观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涉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海洋自然景观融汇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精神,体现着特有的美的发现力和美的鉴赏力,也可以说烙刻着一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一部具体感性的中华民族海洋文化发展史,直接反映着中华民族开发和利用海洋的经验和教训,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和成就,真实表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显示着夺目的中华民族风采,让人感动,让人清醒,更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辉煌未来。
注释:
①《列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6页。
②朱右曾:《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0页。
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38页。
⑤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98页。
⑥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