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红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现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好语言类后续课程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基础。现在被高校广泛使用的教材是黄伯荣、廖序东编著的《现代汉语》,该教材明确规定“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1]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这门课的任务有两部分,一是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基础理论,二是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但当前现代汉语的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目标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语言学被称为是“文科中的理科”,缺乏形象性、情感性,而学生总是将之与同时学习的文学课程相比,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另外,学生的母语就是现代汉语,中小学就零星接触过,似曾相识,学生认为老师有炒冷饭之嫌。通过一学年的现代汉语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史有为曾说“我从被教到教人,积累下来的感觉是:这门课在非语言专业中是基本失败的,一般说,在大学文科中最不受欢迎的就是这门课”。[2]孟建安认为“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语言教学与语言生活和语言研究的脱钩;大、中、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碰撞;师生互动中的尴尬;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对立;惯常教学方法与学生主客观现状的冲突等”。[3]二十多年来,现代汉语的教学遭受了诸多非议,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过很多有益的建议,但根本性的变化不大,成效不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现代汉语课程内容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部分,这五部分中只有修辞属于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的实践部分,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是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部分。现代汉语课程要学一学年,总共只有80个课时,我校采用的教材是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语音、文字、词汇,40课时,下册包括语法和修辞,40课时。语法部分知识点多,理论性强,而修辞内容也不少,40课时就很不够,更谈不上语言能力的操练。所以想要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理论和实践兼得,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者,现代汉语课不仅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对外汉语、文秘、广告、新闻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选课,不同专业对现代汉语课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作如下的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或进行语言研究或汉语教学,应该具备扎实的现代汉语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有较强的应用语言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系统地讲解各个章节,需要有更多的课堂练习的时间。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这两部分的内容都不能偏废。笔者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最好分为两门课: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修辞学。实际上现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语音、词汇、语法已经构成了现代汉语这门学科,而把修辞学从现行教材中提取出来作为现代汉语修辞学。如此分为两门课上,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各章节可以增加一些新内容。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少被教材吸收,因此可以扩充某些章节的内容。文字部分增加规范用字一节,针对街头经常出现二简字的现象,可把二简字作为文字部分的附录;介绍繁体字简体字的优劣,从而对港台和大陆用字有一个初步了解。词汇部分增加谚语并简要介绍熟语内部分类的不确定性。语法部分增加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和常用的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另外基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语言中有诸多表现,可增加文化语言学一章。
(二)针对文秘、新闻、广告等专业的学生甚至是理科的学生,现代汉语这门课要充分体现出其实用性。淡化理论教学,只开设现代汉语修辞学。授课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所举事例要鲜活,紧随时代的发展,关注新生的语言现象,重视语体的讲授,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有不同的重点。比如广告专业,修辞格就要多讲;文秘专业,公文语体的语言就要多讲。这同时又涉及到修辞学的教材问题,现代汉语教材关于修辞部分过于简单,语体部分像是附录,例句陈旧,很多例句来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编排体例没有体现出修辞的作用,学生学过之后并不知道修辞到底是什么,只是知道了一些修辞格而已,没有有意识地用于日常语言表达中,这是与学习修辞的目的完全背离的。实际上,修辞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它作为现代汉语的课程的一部分就不够合理,这也是导致现代汉语教材修辞学部分比较薄弱的一个原因。所以现代汉语修辞学这门课需要一本能体现出语言的强烈的实践性特点的专门的教材,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和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两本专著可以作为教材使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言堂,填鸭式。教师是课堂绝对的主角,希望能把所有的知识点经由自己传授给学生,老师用心良苦但效果并不见得好,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剥夺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现代汉语是一门知识性的课程,需要学生理解,并不是记忆或欣赏,所以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并不是一种好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老师并不需要包办所有的知识点。现代汉语不少内容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只是没有语言学的意识,这些知识仅需要系统化和条理化,有些知识一知半解,需要完整化或深化,有些是新知识,需要老师系统讲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评估者,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推理,甚至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允许学生犯错误。比如“成语”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笔者一上课就让学生自己谈谈有关成语的任何知识,随便谈,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如果说不上来可以举几个例子,随着学生对成语谈论得越来越多,有关成语的出处、成语的特点、成语使用的效果等基本上都涉及到了,至此,教师做一些系统总结就够了。这期间,笔者只是设计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以理顺思路。学生的自由发挥经常会反映出一些问题或错误,这反而是好现象,可以顺势进行点拨、启发,分清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学生所举的一个例子是“人间蒸发”,“人间蒸发”是不是成语呢?成语的界定到现在仍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但从出现的时间看,“人间蒸发”近年来才出现,我们不认为其是成语,同时,这也可以成为课堂讨论的一个问题。又如声母、韵母、声调、笔画、偏旁、“把”字句、“被”字句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学。
(二)研究式教学。就是以专题的形式教学,某些教学内容,学生已有一定基础,但需要深化或拓展,教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甚至撰写论文的能力。如,“比喻”这一术语在修辞一章才出现,但比喻不仅仅属于修辞,在词的构成中有比喻式构词,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固定语汇也离不开比喻,词义的演变中有比喻义的产生,语法中有语法隐喻,文学作品的创作也离不开比喻,从而可以看出,比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又如谐音,谐音也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可以构成歇后语,近年来利用谐音创造出了众多的广告语、店铺名等,外来词音译过程中也存在谐音的妙用,如奔驰、路虎、宝马等商标。通过这种专题式的教学,可以把学过的知识前后钩连起来,给学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现代汉语体系,拓宽学生的思路。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上课所举事例尽量是学生熟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鲜活的语料,让学生感到现代汉语的实用性。语音部分可以涉及一些普通话测试、演讲的内容;还可以观看一些带有方言色彩的普通话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方言语调与普通话语调的差异;词汇部分可以讲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语言、流行语等;语法部分可以把学生毕业论文在语言上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修辞部分最能体现出语言的实践性,也是与文学联系最紧密的环节,如果把语言和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分析,定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如讲语言的时代风格时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历史剧作品的语言,比如近年来翻拍的四大名著,穿越的台词无一不被观众诟病,这种穿越是否受港台“戏说”剧的影响?是否反映出当下社会人们的一种审美导向?二是作业布置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如汉字部分的作业调查社会用字、店铺名等;词汇部分作业调查网络语言、校园流行语、手机短信;语法部分指出作业通俗歌曲歌词的语法失误;修辞部分作业对作家作品语言、广告语、演讲辞、辩论辞、小品语言等进行分析。从近两年来的作业看,学生的态度很认真,部分学生会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内容翔实,且有一定的深度。可见,只要学生觉得能够学以致用,还是有很大兴趣去做的。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教师基本的讲授还是必要的。现代汉语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工具,只有紧密结合现实中的语言运用,这门课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光彩。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13.
[2]史有为.十字路口的“现代汉语”课[J].语文建设,1987(1):22-23.
[3]孟建安.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检讨与批评[J].肇庆学院学报,2005(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