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晓清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43)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严重疲劳。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适当的进行一些相应的体育活动,会使紧张的脑细胞得到较好的放松;能否坚持经常的锻炼,则取决于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终身体育的确立,显示了人类对自身生命质量的逐渐看重。终身体育是多种多样运动项目的集合,个人参加、友人相聚,根据季节、因地制宜,体育活动呈丰富多彩的态势,并且重在动员全体公民参与、终身参与。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参与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终身体育是一种新型的体育观,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各种社会成员都有参与终身体育的权利;无论参与者处在何种年龄段,都可以与体育精神、体育活动保持亲和力并从中受益。终身体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游戏性,参与者可以在体育游戏中可摆脱身份、职业的种种约束,使身心充满解放的愉悦感;二是技能性,身体技能是体育运动所必需的,参与者在进行提高技能练习的同时,自身的体力、精力和运动能力也能得以提升;三是社交性,参与者通过竞技活动可增进相互之间的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交往的同时也促进了参与者的健康;四是健康性,由于体育既锻炼身体、又净化情绪心理,因此参与者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身体与精神的健康和谐。
2.1.1 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内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有人认为体音美是小三门或小学科,小升初、高考更无涉及体育科目的考试,因此,在实质性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校体育工作普遍被忽视。
2.1.2 在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上,一些人对体育课堂教学也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方式,将体育课堂误认为就是跑跳打闹的学科课程,对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问题缺乏与体育人一致的认识。
2.1.3 现阶段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基本上是以球类为主的一些传统项目,学生对体育舞蹈、游泳、健美操、网球等相对场馆要求较高的项目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部分参与者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认识不清,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明确,平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偏少。
2.2.1 在社区体协中,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有的管理者身兼多职,有的由离退休人员担任,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2.2.2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是日常性活动。日常性活动时段主要集中在早晨、傍晚,活动规模受场地条件限制,大小不一,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学校学生和学前儿童,中年人特别是在职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多,或者不能坚持经常锻炼,参与人群年龄结构上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
2.2.3 社区居民科学健身、科学锻炼的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媒体导向、教育培训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其中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是社区体育得以良性开展的最佳途径。但是目前,社区指导员在社区体育开展中的指导作用也不乐观。从指导的内容看,重视传统锻炼方法的推广、运动的技术传授和外在动作的评价;轻视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健身方法、手段的指导和内在体质的监测。
终身体育观的提出,是教育发展理念的深刻改变。从指导思想上看,终身体育体现了两个方面:第一体现了“健康第一”的重要性,第二注重短期效应与长远效应的有机结合,强调对参与者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它要求人们在教育实践中,认识到人的身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只有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才能真正保证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实现,才能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有效地摄取人类文化活动的成果以有效地为社会服务,而且使他们能将个体的体格、行为方式、创造力、自我意识、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2.1 提高领导重视,改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学校体育气氛。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学校如果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学校开展运动会、组织年级、班级比赛、举行体育征文、体育摄影、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能使学生得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其对体育的认识,并转化为体育行为,继而使之长期化、经常化和固定化。
3.2.2 提高领导重视,改善社区体育环境
加强市场调研,开发符合市民需要的社区体育赛事,拓宽社区体育赛事宣传渠道,吸引更多市民参加体育竞赛活动;从相关体育院校引进社区体育赛事志愿者,以提高社区体育赛事的运作和管理能力和水平;整合社区体育赛事的各种资源,开发社区体育竞赛的冠名、广告等无形资产,拓宽社区体育竞赛服务管理的资金来源。
体育师资的水平与数量决定体育发展的质量。《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和社区体育指导员应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适应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发挥参与者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参与者学会自学、自练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以增强参与者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为参与者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关系将更为明显。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扩大体育锻炼的社会群体,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形成一个有利于群众体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体育人口的增加必然带动更多的体育消费,而体育消费的增加必然拉动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随着在健身操、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与棋牌等项目的经营企业稳步增加,壁球、水上运动、探险、野营、滑雪、体育旅游等休闲体育类项目及其它户外运动的经营性企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在我国健身娱乐业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体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等为目的的人体科学。参与者在进行身体锻炼时必须要遵循人体自身运动的规律。体育的理论教育能使参与者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发展参与者的身体素质,提高参与者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体育锻炼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参与者进行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终身参与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乐。
[1]沈砚田.大学体育[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8).
[2]郑毅敏.浅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常州师专学报,2002(6).
[3]钟天朗,等.上海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研究[J].体育科研,2006,3:20-22.
[4]刘景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