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德育课教学现状的思考

2012-08-15 00:54:11陈元媛
科技视界 2012年18期
关键词:德育课高职课堂教学

陈元媛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19)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各种各样的实用技术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出脱颖而出, 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对于德育课教学而言,如何将市场对高职学生的需求与教学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社会输出和培养需要的人才是每一位德育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德育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高职的德育课堂教学仍然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知识体系偏强。 德育课设计为四门,分别是“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实际上,每一门都有着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德育课堂教学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理性,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激情等非理性因素的变化,使得整个教学缺乏活力。

第二,德育课不够贴近高职生的特点。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 从这一点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我们培养的学生经过高职校四年的在校学习,如何尽快融入社会,融入企业,要求我们对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指导。 但教材在这方面与高职校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

第三,高职学校的德育教学课堂缺乏互动性。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较多老师在整个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才是整个教学的主体。 其次,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 学生由于在心理素质、情感方面存在着差异,很多学生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谈,在课堂上也缺乏相应的讨论, 不愿加入互动性的教学过程中来,有些学生甚至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高职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学制较长,可塑性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就五年制高职德育课而言,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学生所学的理论观点与生活紧密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无疑是摆在每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德育课的课程设置上突出一个“职”字。 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四章明确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它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各种各样的实用技术人才,所以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道德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特别是法律课程在普及法律常识的基础上,应结合相关专业的法律、 法规进行系统学习。 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好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通过创设场景,即兴演讲,调查访问,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喜欢、愿意上德育课,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实行赏识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但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他们也难免有自卑情结。 赏识教育能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点燃他们心中的潜能之火,让他们在乐中学,在乐中做。 在教学中信任、尊重学生,学会为学生自豪,倾听。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 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信任的眼光、信任的语言、信任的手势和信任的力量。 信任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教师欣赏学生,为他而自豪,让学生在信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再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 注重学生行为评价,这种评价分为课内外学习表现和日常生活践行道德和法律的实际表现,以道德、学校纪律为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日常行为表现。 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激励,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 又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要求去做的一件事情。 达到个体激励,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是新一轮中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第二,优选教学方法。

首先,合理安排思维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意识。 废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会思考,敢于质疑。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质疑—解疑—顿悟”的思维过程,便无法激起学习的热情。因此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其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1 世纪是属于信息化的一个时代, 电脑、 电视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趋势是多媒体和网络化,利用计算机演示多媒体课件内容,创设情境,可以使德育课更加形象化,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切感受现实生活,体会现代高科技手段带来的方便。 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正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触摸现代高科技的信息,进而成为知识的主动、积极的建构者,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再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设综合探究课。 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开展综合探究活动,精心准备物质要素,联系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收集材料;网上查找信息;参观调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走访社区街道、深入农村调查;成果展示或制作成壁报、多媒体作品、图片展板等都是必要的物质要素。精心策划探究活动方案,规划好活动流程。 探究活动具有可变性和不可预知性, 教师要实现对整个综合流程的有效控制。 活动方案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展示个性,又要让学生的活动符合课程标准提供的基本价值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坚持静态计划与动态的统一。 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配合。 综合探究课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理念,广大教师只要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创新教学行为,与家庭、社会一道共同努力,就能有效实施综合探究课,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展现教师魅力。

首先,“身教最为贵, 知行不可分”。 新一轮高职德育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 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体系视野向课堂视野转变;要求教师向引导者,促进者角色转变;要求从课堂学习视点到课堂学习和课外践行视点的双重关注;要求从知识体系学习关注到行为矫正、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塑造的关注。 因而,提高高职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德育课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方法。 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大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增强德育课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提高教学实效。

其次,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必须全面领会教学任务,正确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发展规律,设置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以目标为基准设计教学过程。 对高职德育课而言,教师预设课型需要围绕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与提高教学实效为宗旨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 课堂设计应体现教学起点问题化、教学氛围愉悦化、 教学内容图像化、 教学过程活动化; 课堂预设要富有弹性,由教者敏捷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火花予以填补。 课堂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是动态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还应充分利用起点资源、 疑点资源、 亮点资源、情感资源等。

再次,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 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无形地感染启发学生。 从事德育课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做知识的“经师“,更要做育人的“人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为人师表, 德高为范”的影响力。 发挥教师的个性,既要有在教学理念上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点,又要力求在教学艺术上区别于同学科其他教师。 学生在个性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身居陋室,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将这种情感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 教师要有较强的感染力, 具备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运筹帷幄,调控好每一个环节,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人尽其才,各显所能,塑造一个个性飞扬的青春学子,使课堂闪烁智慧的光芒。

总之,五年制高职德育课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只要我们本着科学和严谨的态度,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五年制高职德育课教学的道路。

[1]鲍捷.略论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2]陈忠良.新时期高职院校提高德育实效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3]王茹清.浅谈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论坛,2008,9(97):84.

[4]顾卫杰,钱月霞.浅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J].科技教育,2009.

[5]张学茹.中职学校德育生态化初探[J].素质教育论坛,2010(2).

[6]欧家兰.惠永恒.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7]周春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7).

猜你喜欢
德育课高职课堂教学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9:38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