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闵(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XU Zhi-min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Jiangyin 214405,China)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在全球的广泛兴起,以及电子商务的实现,国际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港口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综合物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从单一的运输中转节点,转向集运输、工贸、金融、信息和多式联运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对 《港口物流管理》课程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以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为支撑,针对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以此实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港口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代世界典型集装箱港口物流发展状况和中国沿海港口群的现状,认识港口物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明确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与地区间经济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国际物流,进行物流实务操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 《物流管理基础》、《仓储运作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与运作》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港口物流发展历史和现代港口物流的基本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与港口发展的关系,能分析世界和中国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状况,掌握集装箱运输业务。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并重,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需要做到因材施教,讲究实效,既保持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更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以案例为引导、以实训为手段、以实际技能为目的,突出实践性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打造坚实的基础,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培养出国际物流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规格,给职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港口物流管理》这门课程,是在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物流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应具备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应有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从当前 《港口物流管理》课程分析,主要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材编写体系问题。当前出现的关于 《港口物流管理》方面的教材编写体系有较大差异,不同版本的立足点不同,且偏向理论,对实践环节设置不多。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缺乏体验的机会,导致对港口物流的了解不深。另一方面,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目前,很多教学方法都还是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港口物流快速发展的需求,更难以达到解决港口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综合业务水平的目的。因此,对 《港口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教师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从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提倡启发、引导、共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3.1 按照课程设置,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即对教材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作适当的增减,分清理论层次。由于港口物流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整体研究还不成熟,与之相关的教材也很少,目前关于港口物流的内涵及其知识体系还没有公认的权威性理论结论。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实现运输的全球化、信息化、高效化和远程门对门,集装箱运输适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运输发展的要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全球运输领域内得以快速发展。在这一进程中,由于集装箱港口和集装箱船舶都存在规模经济效益,这使得在集装箱运输的激烈竞争中,集装箱船舶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加快。集装箱运输以其大运量、高效率、适于多式联运的特征适应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港口是现代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运输中转节点到综合物流服务链中重要环节的定位转变不仅使港口功能发生了极大变化,而且也使港口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港口物流体系。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把 《港口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整合成四大模块:(1)现代港口物流:主要包括港口物流发展历史、现代港口物流的基本规定、港口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港口物流企业与港口物流园区;(2)集装箱港口运输实务:主要包括集装箱港口的特点与功能、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与类型、世界集装箱港口的发展与布局、中国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发展与空间布局;(3)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务:主要包括集装箱货物的装载方法、集装箱货物的交接、集装箱运输业务、集装箱运费计算;(4)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装箱码头实际业务为基础,集合了国内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的要求,适应高校物流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战性等而设计的。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更适合高职院校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3.2 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教学手段,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习者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讨论过程中常能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能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型的学习氛围。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很多优势,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等。
《港口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掌握该课程要求的职业技能,掌握具体的业务操作,就需要大量贴近实际、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应多关注该行业的现状、发展,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经典案例。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呈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具体的业务,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挂职锻炼的形式深入到港口物流企业,在提高自身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搜集到一些真实的案例,用于教学。因此,在 《港口物流管理》课程中结合世界及我国主要集装箱港口的发展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高,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进行模拟活动使学生在完成业务操作环节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学习解决问题,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掌握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综合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任务。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港口物流的课程教学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理论性不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弊端。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发展需求,提高我国港口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全面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可以借助教学软件,采用模拟业务环境下的模拟实训进行教学。许多软件公司开发了贴近港口实际业务的教学应用模拟软件,这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条件。我们使用的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集装箱码头业务管理,分为九大模块,由于集装箱码头是物流行业管理中专业性最特别的企业,通过系统中七大流程即闸口收箱流程、闸口提箱流程、提箱换箱流程、查验流程、修箱流程、船舶进口流程、船舶出口流程等方面的学习,使物流专业的学生能基本掌握集装箱码头企业的基本业务状况。这种模拟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业务能力。
3.4 安排课程实习,增强感性认识。从实际教学效果分析中发现有些内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所需课时较多,但效果并不好,安排适当的课程实习与现场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全程讲解和指导,学生 “零距离”接触岗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岗位职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体现了 “教、学、做”一体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提高了教学质量。
3.5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优势。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合理有效地调动、组合互联网上的资源。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现代化科技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系统,富有吸引力、直观性和科学性,也可以提供给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和理解,也可用于复习,系统掌握课程内容,还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与其他普通高校的教学目的有所不同,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综合考虑专业知识、技能、人文素质三个能力要素的融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等教学体系和环节,符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发挥专业技能。
[1]张丽君.现代港口物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王任祥.现代港口物流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汪长江.港口物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武德春,武骁.集装箱运输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