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傲慢与偏见》与《德伯家的苔丝》一喜一悲的必然

2012-08-15 00:54:11陆道恩
科技视界 2012年32期
关键词:班纳特德伯克莱尔

陆道恩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贵州 都匀 558000)

1 写作背景及作者写作风格分析

《傲慢与偏见》写作于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这时期的文学代表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19世纪前半期,浪漫主义思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着力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雄伟及异国风光的奇特,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感情色彩。《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丁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虽然她的作品大多描写的是平凡的人和事,但她以独具女性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有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带给了我们对人性的深思。《德伯家的苔丝》写作于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王朝,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使很多英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却有很多有悖人情常理的陈规陋习,诸如崇尚繁文缛礼,提倡虚伪道德。这一时期,英国文学风格多样: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旁白等等。《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就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作家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不仅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研究社会﹑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了广阔的再现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同时,还深刻的展示着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人对心灵自由的需求,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哈代早年的小说一直都描写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和明朗的田园生活。但1878年,《还乡》出版后,他就开始转向悲剧题材。或许是哈代本身也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这使他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生活尤为关心,对他们充满了至诚的尊重和真切的同情,对他们的厄运才会那么的悲愤。《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这一角色就是他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世界上有名的思想家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的道德是虚伪的,并指出“文明是欺骗的王国,而道德则是它的工具”。

2 两部小说女主人公的家庭分析

在《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班纳特·伊莉莎白是中产阶级出身,父亲班纳特先生是个性格古怪的人,一方面诙谐爱挖苦人但另一方面又不苟言笑。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他十分疼爱他的五个女儿。比起他的太太班纳特夫人,这个一天就只想怎么把女儿嫁出去好炫耀一下的女人来说,他已经算伟大了。英国思想家欧文曾说过,资本主义的婚姻制度不是以两性的纯洁爱情为基础,而是以私有财产和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离奇结合”。在那个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以门第来判断婚姻是否适合或者像他太太那样,以为只要对方有钱就最适合的观念中,他对未来女婿的要求只有一个——不管是否有钱只要能让她的女儿幸福。苔丝的父母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爱过她,他们都希望从苔丝身上获得利益。可以说,苔丝的悲剧有一半的原因是她父母造成的,是他们把苔丝推向了那个令她终身都无法摆脱的阴影。

3 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及性格分析

伊莉莎白和苔丝虽然没有生长在同一时期,但她们都拥有少女的美貌纯真和吸引力。伊莉莎白在家里排行老二,性格极为独立坚强。当得知姐姐在临镇病重时,她冒雨前往只为照顾姐姐,从这可以看出她的勇敢和对家人的关心;当别人取笑她无礼和衣着不洁时,她没有低头任人取笑而是抬头挺胸的站在众人面前;当凯瑟琳·德布尔夫人当众言语中伤,想令她当众出丑时,她却用幽默的话语回讽了凯瑟琳·德布尔夫人,并且保住了自己高贵的自尊。当达西先生第一次向她求婚时,她因对其有偏见而拒绝了。她对达西的拒绝果断坚决,丝毫不因达西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忌惮,正如她当时所说:“You know that...I felt that if you we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I still could never marry you.”但当她知道真相后,面对达西的第二次求婚,她没有任何躲闪,顺着自己的心意接受了。她一直都敢爱敢恨,坚强不屈,丝毫不伪装。苔丝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当自己受辱后,即使自己身体不再纯洁,她也毅然决定离开阿莱克这个花花公子。从这一点来看,苔丝是坚强不屈,具有反抗精神的。而当孩子夭折后,她悲痛的离家外出务工,因此在农场认识了她的最爱克莱尔。但她始终不敢告诉克莱尔她之前的经历,她怕说了以后会失去心爱的人。苔丝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又遇到了阿莱克,迫于生计,她又回到了阿莱克的身边。从这些来看,苔丝虽然坚强,有反抗精神,但还是有一定的软弱性

4 两部小说的男主人公形象及性格分析

《傲慢与偏见》中的男主角达西是一个贵族的公子,家庭富有,但为人不苟言笑,给人的感觉很傲慢。他轻视那些中产阶级出身贪慕虚荣的女人。同时他对自己的朋友是有情有意的,处处为朋友着想。他做事果断,干脆利落。最重要的是他敢于正视自己存在的缺点,并且知错能改,就像他对伊莉莎白表白时的一样“我虽然不主张自私,可事实上却自私了一辈子。小时候,大人只教我如何做人,却不教我改正脾气。………要不是多亏了你,最亲爱的,最可爱的伊莉莎白,我可能到现在还是那个样子,我真是多亏了你,你教训了我一顿,开头真的有些受不了,但却受益匪浅。”经过这一系列之后的达西完全蜕变了,对班纳特一家他变得谦和有礼,对伊莉莎白的爱,也扩展到对她家人的爱。如伊莉莎白的妹妹莉迪亚的婚姻也是因为有达西先生的暗中帮助,才得以维持表面的幸福。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吧!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男主人公克莱尔是低教派牧师的儿子,他生性不羁,厌恶“血统高于一切”的那种贵族阶级的主张。他崇敬道德,向往农村生活的恬静自然。当他来到了农场,认识了并爱上了苔丝,但当苔丝诉说了自己曾经的遭遇后,他却接受不了了。他的思想一直被所谓的道德所束缚,觉得苔丝不纯净了,自己没办法再跟她生活。相比苔丝,克莱尔是懦弱的。新婚之夜,当苔丝向他坦诚自己之前的遭遇后,他没有因此而更加疼爱苦命的苔丝反而嫌弃苔丝。面对苔丝透彻心扉的质问 “How did you treat me this way?”他所给的就只是这几句话“The woman I love is not you.You are a different person now.I loved a woman who looked like you,but who was pure.”他就这样残忍的在苔丝的伤口上撒盐。也许就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克莱尔的爱,的确可以说轻灵得太过分了,空想得到了不切实际的程度了。对于这种人,在他们跟前,有时反倒不如不在他们跟前,更能感动他们。因为所爱的人,不在他们跟前,他们可以把他们所爱的人想象一番,在这种想象里,反倒能把所爱人实在的缺点消灭。”所以当他在巴西经历过一些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错误。如果真的爱一个人就要爱到底,不应该纠结于对方的过去而应该展望彼此的未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傲慢与偏见》的喜剧收场离不开作品里班纳特先生深厚的父爱、离不开伊莉莎白独特的个性、离不开达西先生包容的爱更离不开作者简·奥斯丁幽默的笔风。而《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收场离不开作品里贪慕虚荣对女儿漠不关心的苔丝父母、离不开苔丝对家庭过度的责任心及对父母过分的愚孝、离不开一直束缚克莱尔的世俗道德观更离不开作者托马斯·哈代对下层社会小人物厄运的悲愤。

猜你喜欢
班纳特德伯克莱尔
退赛的克莱尔
树洞里的皇冠
秒破命案
秒破命案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38
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探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语义学与语用学在《傲慢与偏见》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剑南文学(2015年18期)2015-11-22 11:03:17
小熊过河
亲子(2014年3期)2014-04-18 17:58:17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4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