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林,李 月,叶 蔚
(中国人民解放军94270部队,山东 济南 250117)
合欢又称绒花树(Albizzia julibrissin Durazz)是我国主要的园林绿化树种。菏泽是合欢苗木主要培育地之一,在大规格合欢苗木的培育上具有传统优势。而近年来合欢枯萎病肆虐成灾,并逐年呈上升趋势。据调查:菏泽有60%左右的合欢苗地感染此病,有的地块发病株率达100%,造成苗木生长势衰弱,甚至大片枯死,给广大苗农造成了极大地经济损失。
合欢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Perniciosum)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镰刀菌属的尖孢镰刀菌的一个变型引起的,具有极强的致病性。镜检可见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小的卵圆形,单孢,产生于简单的瓶梗上,或产生在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6.0~11.5)×(2.0~3.5)μm;大的镰刀形,有3~5个分隔,产生于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镰刀形或长纺锤锥形,两端尖,壁较薄,(26~62)×(3~5)μm。
合欢从幼苗到大树均可感病,以2~5年的幼树及圃地的大规格苗木感病较重,病株具有点、块聚集分布型。合欢枯萎病是一种系统侵染型毁灭性病害,植株的根、茎、叶、枝都可发病。幼苗染病,叶片变黄,根茎基部变软,最后全株枯死;2年生以上大苗染病先从1~2个枝条上表现症状,逐步扩展到其它枝,病枝上叶片失水萎焉下垂,从枝条基部叶片开始变黄,逐步变干萎缩,枯死脱落,随病情发展扩展到树冠半边或全株,从上至下枝杆逐渐枯死。随着地上部枝、杆的枯死,地下的根皮层也逐渐变褐腐烂,对枝、杆横截可看到横截面出现整圈变色环,边材明显变为褐色,维管束坏死。有时树皮上出现黄褐色微鼓起的圆斑,在夏末秋初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病树杆和枝条上的皮孔膨胀并逐渐开裂,初产生浅黄色粘性物质,待成熟后产生成堆的肉红色至白色粉状霉层,即分生孢子堆。病害较轻时,又能从枯死的枝条基部或杆基部长出不定芽,重发新枝。
该病为系统侵染病害,一般从根部伤口侵入,随水分和营养输导向地上的枝杆扩散,堵塞导管或产生毒素干扰水分疏导,使失水萎焉以致枯死;也可从地上部枝干伤口引起侵染,向上下蔓延,病斑呈梭形,颜色逐步加深,呈黑褐色,初期含水多,后期变干,病斑下陷。该病菌可在田间病株体内或病株残体中或土壤中通过厚坦孢子休眠越冬,被侵染的植株5月上旬开始出现症状,6~8月为发病盛期,病害可一直延续到10月。该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植株生长势有着直接关系。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浸染,暴雨和过度灌溉也会促进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生长势弱的植株抗病性差,极易患病,并且发病速度和扩散速度快,短时间内枯死;生长势强的植株抗病性也强,病菌潜伏在植株体内或轻微发病。土壤粘重、通透性差;过于低洼潮湿、排水不畅、长年连作、过于密植也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合欢不耐水湿,育苗要选在排水良好,通透性好的沙壤土地作为圃地,城市绿化不宜栽植在路肩。起苗或栽植时要尽量减少伤根和创伤,栽植后要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长势。对树下土壤应经常松土、晾晒,通风透气,促进根系生长,对地上伤口可通过绑草加以保护。
合欢为强阳性树种,育苗时要根据苗木培育目的选择合适的密度,宁稀勿密,并随栽培年限的增加及时地间苗,剔除病弱苗木,加强通风透光。保持苗相整齐一致,提高抗性。
合欢育苗应选在不带菌的的圃地,并实行轮作。种子用2.5%适乐悬浮剂拌种,每100kg种子用药100~200mL;育苗结合整地每公顷撒施40%五氯硝基苯2500g;移栽时根部用1%的硫酸铜溶液浸泡或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
发现病株有超过1/3的枝干存在叶子发黄脱落时,需刨除病株,连土壤一起移走,集中销毁,并对树穴及周围相邻土壤浇灌40%福美砷50倍液、40%五氯硝基苯粉剂300倍液或用20%石灰水处理土壤,进行消毒,防止病菌蔓延。
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灌根或喷药均在发病初期开始,枝干喷药,用4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800倍液;或23%络氨铜水剂250~300倍液;或20%抗枯灵水剂400~600倍液。每隔7~10d复喷1次,连续2~4次。灌药以树冠投影区为主,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环施,或穴施,施药后立即灌水,每10d1次,连续3~4次,并注意交替用药。对感病区域的健康植株要进行预防,一般在4月下旬合欢树尚未发芽时,喷5度石硫合剂;在发病盛期(5~8月),喷2次23%络氨铜水剂250~300倍液。
[1]吴 玲,李绍凯.合欢枯萎病研究初报[J].森林病虫通讯,1990(4):13~14.
[2]宋瑞青,董爱荣.城市绿地植物病害及其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