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桃花源记》中的生态思想及现代环保启示

2012-08-15 00:53黄罕添
绿色科技 2012年7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桃花源陶渊明

黄罕添

(河海大学 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1 引言

“自然无为”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天道是无目的无意志的,万物皆由道产生,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崇尚自然,倡导无为,是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在今日,道家思想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自然无为”中崇尚自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巨大。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一代诗人,在东晋倡导的无为而治的大环境中,创作出了《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所创造的一种和乐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了特殊的生态环境观念,现代人可以从世外桃源的生活中体会出其自然无为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老子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道从属于天道,自然是人类至高无上的主宰,主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要求人类在对待自然环境时要遵从自然的本身之“道”,也就是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的平衡造成影响。

人类应该遵守万象万物的固有规律,不能妄加改变;尊重万象万物的自然本性,不能妄加压制;维护万象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不能妄加破坏。不能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对大自然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应该维护大自然的原有形态和规律,做到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自然无为”的环境保护思想,根据万物的本性任其自由生长发展,让万物顺其自然,不用人力对自然进行强加干预。

“自然无为”并不是不作为,除了保护环境,也不能放弃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但要注意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规律,适度地增长。“自然无为”强调人与自然的互依共存、适度增长,只要经济的发展能够满足自己健康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就不要过多地贪求物质财富。强调在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中,做到知足,不过分地向自然索取,使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循环发展。

2 《桃花源记》中的生态思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是一个充满理想色彩、没有王权、没有王税、没有战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一个自成系统的世外“绝境”,由一个渔人因迷途而偶然发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经历世代繁衍却没有王朝的更迭,从古代延续下来的祭祀之礼不缺,却没有王权专权,但并不是落后的原始部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具有很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生活也很殷实富足。由于与世俗的隔绝,不会有战争、饥饿等世俗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形成了吃、穿、住、行自成系统、自给自足的安静生活,“怡然自得”,表现出桃源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并乐于其中。陶渊明所树立的桃花源中的人物,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和王化礼教等人为的羁绊,以天然的、赤裸裸的心境,或者可以说是近乎纯自然的人的存在,与桃林、芳草、鸡犬、山水等和睦共处。将社会人还原为自然人,让人以本真的状态存在,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本来的、本真状态的关系,达到这一层次,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自然观。

2.1 《桃花源记》中“自然无为”生态思想的表现

从汉朝末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极其动荡的时代。遍布全国的黄巾军大起义、三国时期近百年的军阀大混战、魏晋王朝的频繁易主及其引起的连续不断的战火,加上当时的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人们生活环境的破坏尤为深巨。如曹操的诗句所描绘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仕选凶险,民不聊生,社会黑暗到了极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士大夫成了牺牲品,当时的士大夫虽然身在仕途,却竭力逃避现实,兴起了谈玄论道的清谈之风,对《周易》、《老子》、《庄子》等书中的玄思妙理进行讨论,玄学之风大盛。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文人士大夫的思维和眼界纷纷向名利场之外转移,从自然山水中了解一个本真的世界,山水文学因此产生,陶渊明也受到了影响。对现实的失望、对名利的鄙弃,使他不惜躬耕陇亩,希望在自然山水中寻求解脱和超越。但陶渊明与其他诗人的山水诗或者是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以一个生活在自然当中的普通人的身份去感受自然,以自然的一员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他对自然的描绘,更真实,更具有亲切感。纵然是虚构的“桃花源”也有真实的现实基础。

2.2 《桃花源记》中自然无为的生态系统构建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间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远离尘嚣,溪水潺潺,山清水秀,芳草丰茂,香气四溢。这一切美景只是一个背景,绵延数百步,是纯一色的桃树循着溪流夹岸而来,桃树上桃花盛放,随风摇曳,花边飘飞,主体的美在背景之上,两者互相辉映,作者所描绘的只是桃花源的一部分,却让人感受到他的自然生态之美,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绝美的社会生活画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阔,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花草的茂盛、土地的肥沃平旷、房屋的整齐划一、鸡鸣狗叫的和谐,这里环境优美,人境和谐,充满生气,男女老少都在平静祥和的氛围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是一幅充满社会美的画面。

渔人作为一个陌生人,突然闯入桃花源,人们并没有冷漠排斥,而是热情地杀鸡作食款待,桃花源中的人们,是诚实、善良、热情友好的,世俗人身上的虚伪、狡诈、冷漠等恶劣的品质,在他们身上完全不见踪影,陶渊明赋予他们本真的个性,抱朴含真,体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淳朴本性,而这样的淳朴本性,才是至真至善的人性。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相处模式。

3 《桃花源记》中的生态思想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从工业文明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始,人类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环境却在工业发展的同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到今天,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各国的政府和公众对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每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也在不断增加。但国家的经济实力毕竟有限,而且环境保护的问题,后期的修复成本也更高。自然无为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在环境保护方面,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自然无为才是环境保护的根本方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很多,治理污染、加强对环境质量的检测、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都是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环境保护的基本保证,只要人民群众自觉树立环保的意识,处处做到生态环保,自然环境自然就有所好转。

在世外桃源中,浸透了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墨子的“人人自食其力”的社会思想。陶渊明将三者的精华进行融合,描绘了一个绝妙的世外桃源,桃源中人人以本真的心去对待别人和自然。在今天这样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听多了汽车的轰鸣声,厌倦了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之后,这样的“世外桃源”更能给我们荒芜的精神世界以安慰和净化,让我们漂泊的心得以有归宿感,使我们厌倦了工业文明的时候,能够在自然当中得以解脱。由此可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回归自然,才是根本的生存之道。

环境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原貌的基础上,对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如果只是对已经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工业生产继续破坏环境,将极大地增加环境保护的成本,也难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自然无为”的生态思想,就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以强力去改变事物的发展为人类服务,以免受到自然的惩罚,做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4 结语

“自然无为”在当今社会生态保护的范畴上,就是指改变人类以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创造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的生态思想。“自然无为”的生态思想在《桃花源记》中通过桃花源的生态美、社会美和人情美得以充分的体现,它主张人类减少对自然的干涉,以文明的方式对自然进行改造,提倡绿色生活和可持续发展,这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1]陈海懿,宋虎林.浅谈“自然无为”思想的现世价值[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6):34.

[2]袁玲双,王 斌,肖 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创建绿色环保型家庭[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17.

[3]李 雪.庄子思想与环境保护的现代阐释[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66.

[4]彭伊立,覃武陵.“桃花源与武陵蛮”文化解读之五《边城》与《桃花源记》——五论桃花源与武陵蛮[J].民族论坛,2006(6):36~37.

[5]戴 雷.新桃花源记墨臣设计的天津中新生态城管理服务中心[J].时代建筑,2010(5):66~71.

[6]李斯斌.论《桃花源记》的游仙叙事与新自然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96.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桃花源陶渊明
再造“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思想解析与文化观照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楠溪江:陶渊明笔下的“古朴天堂”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