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哲浩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住宅小区是现代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住宅小区户外景观是小区居民日常户外活动的自然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1]。理想的户外景观能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呵护居民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温州居民常以对现实住宅小区户外景观的抱怨、对过去生活景观的怀旧、对国内外城镇居住区景观的向往等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户外景观的评价和需求,反映出温州城市住宅小区现有景观存在的诸多问题。
近年来,在温州市区的居住区里,在政府主导下建造了不少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景观区,住宅小区周边和内部的绿化及景观营造也得到多方的重视,取得不少成果。但令人痛心的是:车,特别是私家小车越来越多,行车和停车破坏景观、妨碍景观使用的问题日益严重。行车、停车往往阻断住宅通往公共景观区的步行通路,形成了安全隐患,影响了人们到公共景观区散心、交流、运动;而小区内部又摆满小车,小车占据小区的主干道和次干道,甚至是家门口。小车挤占步行通路,让人无路可走,也给游憩空间造成非人性的心理压力和环境污染,使人不愿意停留。“行路难、无处去”,让人只能呆坐在家中。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西依高山,东临大海,地属冲积平原,欧江横贯其中,境内河渠纵横,山峦错列。水绕山转的自然格局构成了优美、宜居的山水城市特色[2]。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温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河流。当前,温州市区流经住宅小区的河道大多恶臭不堪,有的甚至已成死水一潭,失去了生态和景观功能。住宅小区水景观中的水体大多与城市的江河不相通,是封闭型的水体,只能靠饮用水来维护。许多住宅小区住户住进后不久,或者水景变臭,或者水景缺水、少水、无水,场地中只剩下干涸的河道和僵硬的水池。
温州素称“东瓯名镇”,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山水空间。这块土地上,适合许多跨气候带的植物生长,区域内的特色花木品种繁多,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蕴涵着丰富的风土人情,能让居民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这块土地上,曾经建造了富有特色的乡土民居建筑,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块土地上,也曾经建造了富有诗情画意与独特风格的官府园林和私家园林[3]。但是,近20年来,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背景下温州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和个性。从城镇住宅小区景观现状看,其场所精神失落问题相当普遍。其中,用户最不满意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①花木景观缺乏自然生趣。住宅小区建造过程中,场地上自然生长的花木一般都被去掉,而统一栽种的花木品种又少,且形状都被修剪成千篇一律的几何形,满足不了人们回归自然、与草木交流的心理需求。②场地记忆缺失。每块场地原本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但是,旧城改造、新城扩建,旧住宅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住宅区不断建成,场地上原有的自然、文化景观大多没有了痕迹,每块场地都变成记忆的沙漠。前人生活没有留下痕迹,今人也无处寻找早年生活的记忆、看不到自己生活的轨迹。场地没有记忆,住宅区没有文化积淀,住户无法产生认同感。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少。温州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先佛后儒’的宗教文化,有‘东南小邹鲁’之称的教育文化,有声名远播的‘永嘉学派’,有诗歌、绘画、戏剧”[4],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神奇美丽的民间传说。璀璨的文化资源原本可以通过景观小品表达出来,营造城市的文化景观,让人们诗意地栖息其中。但是,当前温州城市居住区内反映温州人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表达温州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景观小品很少。外界常议论温州是“经济的森林、文化的沙漠”,从住宅小区景观小品营造现状看,也有一定道理。
越来越多的温州人经济上富裕起来了,住房空间大了,室内装修更加讲究了,但常常发现自己原来熟悉的居住环境不见了,居住小区的人不再熟悉,很难与邻里一起无拘无束地叙家常了,儿时记忆中的山水、花草、虫鸟、同伴、成长故事更是无处寻找。于是,很多人内心的失落、空虚、孤寂和冷漠感无法排解,故乡认同感、恋乡情结在弱化,不少温州人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宜居性感到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象正是温州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营造丧失场所精神所致。
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过程大致如下:①政府制定城市规划;②开发商竞标获得地块、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经政府部门审查通过;③开发商经调研制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与技术实施方案》;④开发商选择施工方施工;⑤聘请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后期的物业管理工作;⑥政府相关部门承担设计规划的审查与现场考察工作。从开发过程看,影响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营造的客观因素是城市的大环境。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数量与交通状况,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与地域文化等,都是外在的客观环境因素。主观因素是:开发商、景观设计师、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购买者或者说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梳理影响住宅小区景观营造的主客观原因,当前温州城市住宅小区景观建设问题的症结可归结为3个方面。
工业化消耗大量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城市化带来人口集聚城市。于是,车辆数量剧增,交通恶化,城市河道堵塞,水资源恶化,城市改造与扩建又使城市传统景观遭受破坏,等等这些危机,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可能面临,但就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政府也不是无能为力的,相反可以大有作为。例如,20世纪60年代,法国面临着私家汽车数量急剧上升、城市交通急剧恶化的危机。法国政府分析国情,当发现靠拓宽马路永远也赶不上交通需求时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一方面将道路建设得尽量不适于私家车行驶;另一方面又提供便利的公交系统支持。于是,城市交通得以控制,保证了交通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城市景观得以很好的保护[5]。又如,日本也曾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建设以经济效益优先而制约了城市景观建设,但当政府认识到大力发展城市景观建设、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后,大刀阔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①立法保障景观建设,从宏观规划到具体行为指导,法规齐全;②增设专门政府机构负责城市景观建设的相关工作;③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支持景观建设;④发动民间团体与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等等[6]。同时,日本政府要求各城市在景观现状调研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城市景观形象,制订相应的景观发展基本计划,使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7]。温州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启动力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即靠村镇城市居民的原始投入带动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8]。这种城市化模式,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是减弱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同时,政府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对城市交通建设、水系保护与治理都缺乏前瞻性,对城市住宅小区景观建设的调控、监督工作也缺乏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相比于法国与日本政府可推知,我国各级政府有关城市景观保护、建设工作不到位是造成当前城市景观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众参与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是现代设计界普遍崇尚的理念。长期生活于某一场地或熟悉某一场地的居民,是这一场地景观及场所精神的创造者。只有聆听他们的体验和意见,才能真正挖掘场所精神;购买房产并将生活于这一场地的居民才是最终的使用者,只有聆听和采纳他们的呼声与意见,才能营造人性化的居住景观。但是,就目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和营造看,开发商和设计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决定因素,已生活或将生活于这一环境的居民实际上没有参与机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城市规划、景观建设等市政中政府过于强势,公众参与权没有相关法规的保障,往往被忽视。另外,购房者的景观需求与景观理想本可以通过购买行为制约开发商的行为,从而引导景观设计和营造,但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也使购买者丧失了购房理性与选择权利。
文化与景观是相互作用的。文化是景观的内容,是景观发展的推动力;景观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修正并延续着文化的发展道路[9]。温州大学教师赵明在研究温州城市形态变化中也提出,城市形态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由一种存在于该地域社会特有文化中的集团意志所左右的构图[10]。由此,温州城市住宅小区景观问题与温州地域文化特质中的负面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温州永嘉学派主张义利并举的重商文化,使温州人具有“务实”、“进取”的优良品格,也使不少人陷入过分追逐“功”、“利”的实利主义泥潭。这种文化特质反映到城市住宅小区景观建设领域,表现为政府、开发商、广大公众的强烈的“逐利”意志和行为。城市规划、古城保护、景观建设、居住环境与房价是否相称等问题,都在“利”前被搁置起来;温州文化宣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创造了温州人的财富传奇,换来了温州经济的繁荣,但也造成了温州人人文精神缺失、休闲文化贫乏。人文精神、休闲文化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社会发展进程提供指引、矫正、平衡、弥补等功能,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4]。追逐“功”、“利”而步履匆匆的温州人,很难停下脚步花时间去追求“无用”的休闲、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1]王紫雯,王 蕾.人居环境建设的景观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5):9~16.
[2]黄开战,徐培迪.融入地方人文特色,创造城市新景观[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6(9):12~14.
[3]温州市园林管理处《温州园林》编委会.温州园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4]蔡克骄,范慧佳.论温州人的休闲观[J].青海社会科学,2007(4):156~161.
[5]路 露.试析法国当代城市景观中的精神文化内涵[J].城市环境设计,2008(2):97~98.
[6]凌 强.日本城市景观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2006(2):44~48.
[7]郭泉林.日本现代园林景观的考察和启示[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8(3):3~7.
[8]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2):106~114.
[9]王泽烨.前车后辙 鉴往知来——对景观文化建设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81~82.
[10]赵 明.“温州模式”与温州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形态特点[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