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沧湖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模式探析

2012-08-15 00:53刘伟
绿色科技 2012年9期
关键词:白族景观规划

刘伟

(信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1 引言

城市湿地是分布于城市的各类湿地,它既是一种独特的湿地类型,又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区域和对象,城市湿地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本文以大理宾川县上沧湖为例,通过对上沧湖湿地建设过程的调研和分析,针对其现状特点,提出相应的城市湿地规划模式和保护策略,从而解决其在城市湿地建设和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2 上沧湖湿地概况

上沧湖位于东经100°21′15″~100°22′20″,北纬25°51′47″~25°51′49″,平均海拔1830m,总面积777万 m2,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极端年最高气温38.2℃,极端年最低气温-6.4℃。年平均日照数2438.9h。无霜期266d。平均气压853.3mPa。年平均风速1.77m/s,最大风速22m/s,最大风力8级。多年平均降雨量684mm,年最大降雨量795.6mm(1983年),最小降雨量304mm(1982年),干旱天数243d,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497.6mm。地貌类型为溶蚀中低山地形,垄岗岩岩溶地貌,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水文地质较为复杂。上沧湖四周高山环绕,东南面山体植被良好,西北面山体石灰岩连成片,属较发育的岩溶地貌。径流面积内森林覆盖率为47%,湖区属西部中山丘陵中度流失区。

因上沧湖整个湖区范围目前已基本辟为耕地,目前植被资源以极耐旱的扭黄茅草夹有牛角瓜、坡柳、仙人掌、霸王鞭、芭蕉、戟叶酸模等点状分布的灌丛草地植被类型为主,乔木资源比较稀缺。主要树种有云南柳、大叶杨、滇楸、水杉、黑荆树、蓝桉、红椿等;水生植物有芦苇、田字草、金鱼藻等;其他植物主要为农作物。目前上沧湖已基本丧失湿地功能,动物种类锐减,动物活动较少。

3 规划前期分析

3.1 规划区旅游资源分析

3.1.1 旅游资源类型

参照《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定义,湿地旅游资源可以界定为:系指在以湿地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湿地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2]。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对景区资源的分类方法,上沧湖湿地规划区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两大类,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地理文化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三小类,人文资源包括: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三小类。

3.1.2 旅游资源特色

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是其吸引游客的关键要素,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所在[3]。上沧湖周边大理古城旅游资源主要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及民族特色文化,而鸡足山风景区主要为佛教文化主题下的山川自然景观,相较之下上沧湖湿地规划区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白族文化特色下的湿地自然景观及自然村落景观,其主要特色可概括为“清幽、质朴、乡土”。

3.2 湿地开发SWOT分析

3.2.1 主要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宾川县隶属著名的生态旅游城市大理州,县城驻地金牛镇,东南距省会昆明394km,南距祥云县城59km,西距州府(下关)68km,北距永胜县城129km,是藏川通往滇西和南亚的门户。大理至宾川穿过上沧湖区的一条二级公路正在建设,鸡足山至上沧湖至大理祥云的精品旅游线路即将形成。

(2)自然乡土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上沧湖湿地周边拥有很好的发展生态农业和环境资源的潜力,已开发强度较低,自然生态系统可塑性强。湿地边缘地区的村落是白族人聚居地,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底蕴浓厚。白族美食“三道茶”、白族人自酿的梅子酒及白族歌舞类节目,白族服装、鞋帽、首饰等旅游产品,都深受市场欢迎。

(3)周边项目依托条件较好。规划区紧邻宾川县城,与市区交通联系方便,保护与开发均可便利地依托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宾川县整个县城的交通运输和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可靠。

(4)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目前合理开发上沧湖生态旅游是大理州政府所支持的项目。宾川县政府已确定上沧湖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为重要旅游发展项目,在发展建设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5)科技支撑坚强有力。上沧湖湿地保护区自建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以湿地内珍稀鸟类和其他珍稀动植物资源繁育研究为主攻方向,并与国内多所大学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大量的珍稀濒危鸟类方面的研究。保护区每年都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大专院校师生开展科研工作。

3.2.2 劣势(Weaknesses)

(1)规划区生态系统人为干扰过大。上沧湖湖区有上沧、白荡坪2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1377户居民,人口5106人。湿地规划区内群众长期以来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农耕、捕鱼与放牧。其中,围湖造田、过度垦殖现象尤为突出,现777hm2湿地规划区范围内,已有近621hm2土地被开辟为农田。过多的人类活动极大地干扰了湿地的生态系统,激化了人地矛盾,而长期的滥捕滥捞与过度放牧造成上沧湖湿地动物减少甚至灭绝,湿地生境破坏严重。

(2)湿地水资源过度消耗。上沧湖多年来被视为农业用水取水源,湖水浇灌周边农田。目前湖水大量减少,局部地段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湖区生态地质环境所受到的压力较大,湿地生态失去支撑。

(3)湿地水体污染,影响生物生存。上沧湖湿地生态系统水质存在一定的污染,其污染源主要为:①农田喷药施肥排出的水流;②村镇生活污水。污染物可分为重金属、非金属、有机物、农药等,主要有氰化物、氯化物、硝基化合物、铅、酚等,也包括某些发酵性的有机物和亚硫酸盐、硫化物等无机物[4]。由于湿地水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生长。

(4)湿地周边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由于湖区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用湖水资源的习惯,很少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目前为止上沧湖湿地保护项目尚未得到湖区群众应有的重视。

3.2.3 机遇(opportunities)

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最热门的旅游方式,上沧湖湿地旅游契合了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此外因现代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发展方式的共识。通过规划保护并加强湿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对周边社区的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3.2.4 威胁(Threats)

(1)湿地保护与发展较难协调。上沧湖湿地开发带来的大量游客将对湿地土壤、动植物、生态系统造成较大的影响和破坏,部分游客的薄弱生态意识将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将会造成湿地自然资源和景观遭破坏。如何使发展和保护相协调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湿地周边居民生存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亟待解决。大量当地居民依靠上沧湖周边农业为生,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让其中一部分人放弃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正是要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收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如果不能够解决湿地周边居民生存与湿地发展之间的矛盾,势必会影响上沧湖湿地开发的实际效果。

4 规划思想

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提出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切入点:围绕湿地的地域景观、民俗文化、生态科普三个方面进行深层次挖掘,从湿地保护与开发两个角度进行湿地规划模式的探讨,形成“景观可持续开发——文化可持续传承——生态可持续更新”的特色湿地保护与开发模式。

湿地建设是湿地进行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5],因此在依据此规划模式对上沧湖湿地进行专项规划时,首先要着重重构湿地水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湿地的生态恢复,然后在湿地规划模式指导下,合理利用已有优势及机会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走生态旅游发展路线。

5 规划模式解析

5.1 景观可持续开发

景观是指由人类感受到的空间物质形态和氛围的综合对象体。以环境美学与景观生态学家为主体的景观属性评价标准,认为良好的景观应该符合整体性、多样性及连续性特征[6]。根据上文旅游资源分析中对湿地旅游资源类型的分类,结合湿地现状概况进行规划,具体如下。

5.1.1 自然资源景观

(1)地理文化景观。主要以地理文化景观为基底,如上沧湖周边护林山与上沧坡的葱郁植被可作为规划区的绿色大屏障,炮台山与狮头山可利用借景手法与规划区景观形成互动,对石漠化山体进行绿化,为湿地大环境的营建提供生态保障。

(2)水域景观。因目前水域景观已遭严重破坏,但是规划区有利汇水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有利于上沧湖水体的重新构建。在规划的过程中本着尊重湿地景观自然变迁和景观特质的出发点,对规划区周边居民进行走访,根据原有水系的走向和分布进行重新架构。

(3)生物景观。首先进行周边山体植被恢复,减少规划区内因水土流失造成水体污染及湖盆淤积。然后根据区域的自然气候条件、土壤和现有林相特征,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补植乔木、灌木和地被,建构绿色大环境。尤其是增加乡土乔木树种数量,例如云南柳、黑松、枫杨、梓树等。另外考虑配置菱角、荷花、千屈菜、美人蕉等净化水体的植物,减少水污染的同时形成典型的湿地风貌。

5.1.2 人文资源景观

(1)建筑与设施。根据现有居民点分布和立地环境,结合旅游线路规划、景区景点设置,将规划区内村落景观分为保留控制型和保留利用型两种类型。上沧村村委会片区位于湿地规划区与西侧山体衔接的生态敏感地带,该处居民生活对湿地生态、景观影响较大,因此对上沧村10个村民小组进行保留控制,保留原有的建筑面貌,对规划区内部分散乱建筑进行拆迁。将原有建筑结合植物种植稍加改造成原生态村落,形成旅游观光区。白荡坪村完整地保存了白族民居风貌,可对其进行保留利用,进行白族特色婚俗展示,开发民俗风情游。

(2)旅游商品。结合湿地景区景点设置,在餐饮区、住宿区及民俗村落主题区进行旅游产品的销售,如白族服装、鞋帽、首饰等旅游产品,草编工艺品,白族美食“三道茶”及白族人自酿的梅子酒等,促使规划区周边居民生产方式向第三产业转变。

(3)人文活动。首先结合民俗村落旅游中游客参与性的民俗游乐活动,使游客参与到上沧“本主节”、白族“掐新娘”、“背新娘”等民俗活动中,增加湿地旅游休闲的趣味性。其次根据湿地生态旅游的定位,设置垂钓区、湿地科普教育区及湿地观鸟活动区等,充分体现湿地游览的魅力。

5.2 文化可持续传承

根据上沧湖湿地现状概况,主要将其湿地文化分为特色湿地文化、白族传统建筑文化和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主要方面。其中湿地特色文化需要结合湿地的景观特色与湿地的自然变迁历史进行,可建造上沧湖湿地历史博物馆来进行文化传承。上沧湖湿地规划区内的民居建筑多为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应重点结合村落调控规划,保留利用白荡坪村保存较完整的白族民居,并在规划中对建筑风格进行统一调控,对需要的建筑进行修整,使其呈现富有特色的传统白族民居特征。此外还对影响湿地重构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俗文化的开发,即保护湿地规划区及其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经济和技术上扶持农户转向旅游业、服务业或生产和销售特色旅游产品等第三产业,促使公众自动、自发参与到湿地保护与建设中,在促进湿地长效保护与开发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可持续传承。

5.3 生态可持续更新

要实现湿地的生态可持续更新,就是要保护湿地脆弱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建立高效、长效、有序的湿地管理与环境监测机制,规划中提议鼓励公众全程参与湿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监督,对湿地进行共建、共管、共监,吸纳社会资金进行湿地科普馆和湿地环境监测中心的建设,对湿地环境实行实时监控,从根本上实现湿地生态的可持续更新。

[1] 国家林业局,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湿地恢复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恢复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59~364.

[3]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宾川县环境保护局.宾川县地表水污染监测年报[R].宾川:宾川县环境保护局,2009.

[5] 吕宪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 Hannes Palang.Holistic aspects in landscape development:a scenario approac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50):85~94.

猜你喜欢
白族景观规划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景观平面图》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女子头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