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 山东 青岛 266041)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提出了任职教育成为我军院校体系的“主体”,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对教员的理论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和教学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使任职教育顺利开展,加快实现教员转型,就必须提高认识,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完善评价,规范建设。
任职教育是为了使培养对象获得和提高从事某一特定军事工作岗位需要的专门知识和能力,通过院校进行的系统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 指向性。传统的学历教育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任职教育与此不同,其指向性非常明确,它以部队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为根本。
1.2 实践性。任职教育以服务部队为宗旨,面向部队具体岗位,以学员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突出培养学员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员成为能够满足部队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军事人才。
1.3 综合性。任职教育强调通过实践理解和运用理论、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和提升能力、通过培训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总之,通过任职教育使学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做到知识与修养、能力与素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任职教育要求教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通所授学科的系统知识,还要掌握学员胜任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突破传统的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贴近部队、贴近实践、贴近学员任职岗位需求,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及时反映部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新使命的要求,紧跟部队发展动向,突出内容的时效性。
任职教育强调培养学员在任职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应用,学员在经历军事思想政治和军事职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接受专业业务训练。由此而来,教员首先必须了解信息化部队建设的现实要求和部队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并不断跟踪部队作战、教育、训练岗位的实际需要,精通任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员有丰富的阅历和部队实践经验,具有扎实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任职教育的指向性和综合性要求将过去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教员和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强调学员的参与,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情况和教学环境的条件来选择和优化各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演示、实验操作、参观见学等,来达到教学效果。
首先要做好统筹规划,认识到当前实现教员转型的紧迫性,凸显教员转型的重要作用,使教员转型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要研究和探索任职教育的规律,明确教员转型的方向,科学制定教员转型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站在“为部队服务,培养岗位合格人才”的角度来促进教员队伍转型,这是顺利开展任职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任职教育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要从教员队伍的思想观念、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业务技能和创新精神等各个方面逐步推进,不断提高任职教育水平。
提高任职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员,在于教员对岗位任职教育的认识水平,在于教员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完善。
首先,通过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构建培训平台,实现教员知识结构的转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适时有针对性的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授课,安排教员外出研修,使教员及时了解世界军事发展前沿,了解当前部队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了解装备、了解岗位需求,了解专业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精通所授学科的系统知识。
其次,建立合理的交流机制。应在任职教育院校之间、院校与部队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适时进行教员交流。院校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开发,联合科研。同时,还要拓宽院校与部队合作的渠道,加强院校教员和部队干部的双向交流,定期让部队优秀干部到院校承担教学任务,定期组织院校教员赴部队调研和实践,加强教员部队代职锻炼、任职锻炼和兼职锻炼。通过建立交流机制,使教员丰富部队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有效地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员任职教育水平,规范教学建设。要从教员转型的实际出发,成立评价小组(可以由院校相关领导、教学督导人员、学员、部队主官、上级评审专家等组成),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完善评价内容(师德师风、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术水平、部队任职经历等),规范评价形式(如定期考核与随机抽查相结合,自我评价、民主评议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等),严格评价过程,公开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员职称评定、评优评奖、晋衔晋级、立功等挂钩,以激励教员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员转型的成功实现。
[1]李元奎,马立峰.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2]叶文,谢晓方,欧阳中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08(20).
[3]适应军队院校任职教育 建设“复合型”教员队伍[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4月,第1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