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2-08-15 00:48刘晗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斯大林苏联民主

刘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刘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具体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它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它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所有这些,构成了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突破

“苏联模式”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我国也不例外。然而,经过了实践对苏联模式与其体制的否定,中共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并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具体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它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它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所有这些,构成了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一、“苏联模式”垮台的原因

作为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苏共在经历了领导社会主义事业74年的辉煌之后,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苏联共产党模式”搞的是党政合一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有很大的弊病。实践证明,世界上能够进行良性运转的执政体制,均为党政分开的执政体制。其次,在干部制度方面,搞的是终身制和指派制。 虽然苏共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从下到上都由选举产生”,但是,干部的任免权实际上掌握在党的各级主要领导者手中。领袖终身制和干部层层挑选任命制的存在,导致了党内民主的缺失,破坏了民主选举制度。再次,决策体制方面搞的是高度集权制。 决策往往由少数人,甚至一人拍板定案。在斯大林时期,苏共在党内已不允许自由地讨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最后,在权力制约方面更是缺乏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党的领袖和各级“一把手”以及主要干部成了“特殊党员”,处于“虚监”、“失监”的状态。 总之,苏联共产党由于没有抓好党建工作,窒息了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它之所以走向覆亡,是不足为奇的。为了避免苏共亡党的悲剧,现有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走执政党改革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在对待阶级斗争上存在原则区别

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所实行的国内政策“一般来说不是推行加剧阶级斗争的路线,而是相反,实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斗争的政策”,即“拥护国内和平” 的路线。布哈林在1923年10月阐述的这一重要思想,曾得到俄共(布)党内几乎一致的赞同,这是一条缓和社会阶级斗争、维护国内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路线。尽管早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就在《论合作社》中提出了把“工作重心”由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转移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方面,即经济建设上来的问题。但斯大林当政后,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路线,特别是30年代的“大镇压”和战后大规模“清洗”的事件,把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邓小平吸取了苏联和我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深刻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使党的工作方针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总结了苏联和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对“苏联模式”的一个巨大突破。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苏联模式”的重大突破

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应当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进一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列宁早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运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杠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斯大林发动“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取消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不加分析地全面批判资本主义,完全把苏联经济纳上了产品交换和计划经济的轨道。斯大林采取的是极为僵硬的产品交换和计划经济体制,他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而将商品、市场视为资本主义的“胎记”。斯大林的这一思想和以此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贯穿于从30年代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正是这种僵硬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其发展潜力丧失殆尽后,使苏联经济一直处于低迷停滞状态而难于实现转型。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他把市场和计划看作一种方法和手段。资本主义既然能利用“计划”,社会主义也同样可以利用市场。正是从这一创新理论出发,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样,就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既适应于中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便于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无疑是对斯大林否定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重大突破。

四、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党必须抓好“四制”“四权”的建设

以苏共为借鉴,搞好执政党改革,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一个严肃而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落实党员四项权利,抓好四项制度。

首先,必须坚决实行党内民主。恩格斯说,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现在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实行党的改革,就要使党内充满民主,保证全体党员在党的纪律约束许可的范围内享有言论自由、参与决策的权利。相反,如果党内缺乏民主,完全依赖于集权,也许可以维持一时执政,但不能持续长久执政。必须树立党内民主健全完善则党兴,党内民主薄弱废弃则党亡的观念,把开展党内民主摆到党建工作的第一位。苏联共产党不实行党内民主,最终难逃败亡的命运。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线,这是共产党执政的一条规律。

其次,搞好党的改革就一定要实行党内选举。 在党内民主的“四权”中,选举权是最重要的。 选举,是民主的核心。真正的选举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民主过程,但是,在苏共党内,选举成了自上而下的暗箱操作过程,候选人名单的提出,实际上是由领导者和组织部门挑选、决定,候选人名单没有差额,然后交由党的代表大会表决,此时代表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这样的选举,徒有其表,事实上是内定任命制。党内的主权被党的各级领导所操控,人事安排由个别人决定,这是十足的专制主义。只有抓住选举权这个重要环节,才能带动其他环节的发展、完善。

再次,搞好党的改革要实行严密的监督机制。一是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即党的自身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党员要参加党的一个基层组织,过一定的组织生活,接受所在组织的监督。二是接受党的法规监督,即健全党内立法,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党不仅要规定党内生活的总原则和根本制度,还要阐述党内生活各方面具体制度的专项法规,使开展党内监督有所依循。三是接受党的专门检查机构的监督,即发挥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作用。党要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就必须公开接受来自党内各方面的监督。

综上所述,“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偶然的,但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扎根于我国国情,具有时代赋予的鲜明中国特色。这是一条从本质上区别于“苏联模式”的、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前方的路虽然一定会有崎岖不平,但只要中共保持清醒敏感的头脑、廉洁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不能放松自身建设,尤其不能拉大和人民群众的距离,万里长征就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1]《苏共亡党十年祭》。

[2]《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列宁全集》。

[4]叶书宗:《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上海社科联,1996年版。

[5]王福春:《国内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评》。

[6]孙振远:《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与赫鲁晓夫的改革》。

[7]陈之骅:《改革传统模式是历史的必然》。

[8]林治华:《苏联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考察》。

[9]毕克、周必文:《略谈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体制》。

[10]陈之骅:《改革传统模式是历史的必然》。

[11]姜长斌:《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

刘晗,男,河北高碑店人,武警学院政治工作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斯大林苏联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