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触发道德危机

2012-08-15 00:47张子琦
民生周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小悦悦国人冷漠

□ 本刊记者 张子琦

“小悦悦”触发道德危机

□ 本刊记者 张子琦

“小悦悦”拷问道德底线

时间

2011年10月

入选理由

小悦悦的死不只留给她的亲人不可磨灭的悲伤,这个幼小生命的惨然离世也尖锐地刺痛了全体国人的道德神经。再联系天津“许云鹤案”,老人摔倒扶不起,孩童被碾扶不起,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扶不起”了吗?2011年,道德底线成为拷问每一个国人良心的最为沉重的话题。

事件回放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五金城一段7分钟的监控视频将国人对于道德的反思推向了最高点。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车相继碾压,18名路人或视而不见,或多看两眼,或徘徊一下,最终都选择漠视,扬长而去。最后,第19位路人——拾荒的陈贤妹将小悦悦抱起,向路人呼喊救命。

谁该为这个脆弱的生命承担责任?是作为监护人的父母疏于看护?是罔顾人命的肇事司机?舆论的谴责最终指向了见死不救的18名路人,指向了日渐冷漠麻木的每一个人。

路人的冷漠麻木不是一朝而成,2011年另一件拷问中国公民道德的事件成为路人“不敢帮”的最佳借口。

2011年8月16日,一则《助人为乐,反被讹10万,法院乱判葫芦案》的帖子被各大网站疯狂转载。天津市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翻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8606元。许云鹤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8月22日,全国30多家媒体聚集天津红桥法院庭审现场,社会舆论几乎一面倒地站在许云鹤一方。

之后的几个月里,各大媒体相继爆出多起救人者反被诬陷敲诈的报道。

2011年末,为弘扬助人美德,保护救助人权益,深圳、广州、贵州、上海等地相继发布“见义勇为者保护条例”。拟定的主要措施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其次,给见义勇为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最后,对诬陷、诈骗见义勇为者的人员依法制裁。

激励性的立法更加符合道德重建的内在规律,有助于营造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环境,也反映了国人对“道德滑坡”的危机感以及道德回归的呼唤。人们希望通过种种方法,“扶起”跌倒的道德。

微点评

联合早报:

“小悦悦事件”虽然掀起了关于社会道德的讨论,但社会道德终究还是要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础。而从这一系列的反思言论看,反思者或是归咎于媒体,或是责难于制度,或是不满社会麻木不仁,或是批评法律不够周全,唯独从自身的角度对此事进行自省和反思者极为罕见。这个现象恐怕才是最应该反思的。

猜你喜欢
小悦悦国人冷漠
突然之间
东霞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国人赴日“抢盖”引反思
纽约地铁致死案成美版“小悦悦”
上流并下流着
我们应当如何告慰小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