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秀才”到“书记”的转变——论陈独秀早年思想的四次转折

2012-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5期
关键词:秀才陈独秀思想

王 芳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一、秀才变“康梁”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陈独秀出生时,陈家已由昔日的望族沦落为小户人家。1881年10月,陈独秀两岁,父亲病死,母亲悲痛欲绝,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陈独秀科举中第,替其父亲争气。

陈独秀县考、府考虽然成绩很低,但都通过了。接下来的院考,考试题目《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我对于这样不通的题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来对付,把《文选》上所有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牛头不对马嘴、上文不接下文的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1)却被录为秀才第一名,平日轻视陈家小户的邻舍也来恭迎道贺,其实这样的评卷方式,这样的人情世故更加令人反感,陈独秀也说过:“这件事使我更加一层鄙薄科举”。(2)

1897年8月,陈独秀到南京参加乡试。正是这次江南乡试的经历,直接促使了他放弃科举考试,转而倾向改良。

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描述了当时考场环境的恶劣之极,公共厕所就在考场里,还有考生可能被编号在这种“屎号”考试,饱尝异味;8月南京的天气炎热,一百多个十几丈长的考试号筒紧密的排在一起,还要煮饭烧菜,酷热难当。他还说:“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考头场时,看见一位徐州的大胖子,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里捧着试卷,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走着走着,上下大小脑袋左右摇晃着,拖长着怪声念他那得意的文章,念到最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翘起大拇指叫道:‘好!今科必中!’”

“这位‘今科必中’的先生,使我呆看了一两个钟头。在这一两个钟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3)

当然,除了这次考试的触动,陈独秀思想的转变,也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甲午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等活动的影响,使得康梁维新思潮一时风起云涌。陈独秀看到国家战败,遭受列强欺侮,也深受感染,开始拥护改良,自己曾说:“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4)

凭着一片挚诚的爱国精神,他在1897年冬天撰写了《扬子江形式论略》。这篇文章为清政府提供了改进长江流域防务的建议,提出了包括设置炮台等的一系列措施,也是现存陈独秀最早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说:“时事日非,不堪设想,爰采旧闻旅话暨白人所论,管蠡所及,集成一篇,略述沿江形势,举办诸端,是引领于我国政府也。”尽管陈独秀和当时维新派人士一样,将希望寄托在腐败堕落的清王朝身上,但是他这篇文章的积极意义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二、投身革命

陈独秀谋求改良的道路是短暂的。

1898年,陈独秀进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新学。(5)学校还提供《时务报》、《知新报》等新书报给学生浏览。这样,学生也接触到了当时的许多西方新思想;同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呼声很高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对内进行镇压、对外一路溃败,又放任沙俄趁乱侵占中国东北;1901年,不平等的《辛丑条约》签订;同年10月,陈独秀赴日留学后,与激进派张继等人的接触,以及留学生创办的《译书汇编》、《国民日报》等宣传西方政治学说的刊物的影响,这一系列事实,使满腔爱国热情的青年陈独秀,逐渐认识到依靠清王朝来革新图存是不可能的,陈独秀的思想由“改良”逐渐转向“革命”。

陈独秀回国后,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即能证明这一转化。

(一)辛亥以前的革命活动

1903年4月,陈独秀回到安庆后,积极投身到反清、拒俄的行动当中,比较活跃。他参与筹建安徽爱国会,多次在藏书楼发表演说,痛陈沙俄在东北的暴行,揭露清政府倒行逆施的活动。到藏书楼聆听演说的青年学生越来越多,一时之间,藏书楼成为了安徽宣传反清、传播新思想的中心。

受上海《苏报》、《国民日日报》的启发,陈独秀认为安徽地理位置相对闭塞,革命风气不足,提议并与房秩五等人创办了《安徽俗话报》。该报于1904年2月15日创刊,3月31日出版第一期,下设论说、紧要新闻、本省的历史、地理、教育等十几个栏目。陈独秀说:“我开办这报,是有两个主义……第一是要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外边事体一件都不知道。……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6)陈独秀在这份报上以“三爱”为笔名,发表了大量反对列强、反对封建、开启民智、恳谈富国强兵的革命文章,为辛亥革命在安徽的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陈独秀还曾参加暗杀活动,参与创建岳王会,该会也标志着安徽有组织的革命活动的开始,但是同辛亥革命前各地的革命活动一样,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成功之初,确实让全国的青年为之振奋,但最终还是失败了。陈独秀的一篇《爱国心与自觉心》反映了他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和其他有志青年一样,苦闷、彷徨的心情。而这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之后找到了答案,他曾说:“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7)

(二)辛亥以后,思想启蒙、政治改造活动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出版,后来以北大为阵地,逐渐掀起了一场宣传民主科学,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曾说“: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8)因此他号召青年: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反对愚昧,宣传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宣传平等、自由、个性解放。新文化运动给封建专制、旧有的腐化愚昧思想以沉重打击,使得近代西方先进的民主科学思想走进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头脑,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影响了一代人。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有以口诛笔伐来达到政治声讨的效果,但毕竟还主要是在理论讨论的层面上,并没有太多关注现实政治问题。1917年前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迅速,需要一个更快、更直接的可以探讨评论国际国内政治问题的地方,这样,《每周评论》便应运而生了。

该报最大的特点是积极关注现实问题,陈独秀在这里发表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文章。针对当时热议的南北和谈问题,陈独秀作了《我的国内和平意见》一文,除了揭露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其与外国势力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提出了废督、裁兵、国防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及建议。(9)

但是,一战结束后,陈独秀所希望看到的民主、公理,根本不存在,对西方民主制度抱有极大希望的他,被巴黎和会的现实击垮了,当他接触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也促成了他的又一个转变。

三、马克思主义者

(一)巴黎和会击碎了幻想

一战结束后,被中国人民寄予厚望的巴黎和会,以英美等西方大国达成新的分赃协议而告终。陈独秀说:“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七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人民都站起来解决不可。若是靠着分赃会议里那几个政治家外交家,在那里关门弄鬼,定然没有好结果。”(10)

会上无视中国合理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权利,反而将山东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写进了“凡尔赛和约”,并要求中国军阀政府签字;加之袁世凯政府的黑暗统治以及其与日本签订的卖国“二十一条”,一时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千名学生到天安门集会示威,爆发了轰动全国的五四运动。陈独秀自运动发起后的一个月中,在《每周评论》上积极撰写了近百篇文章来揭露军阀政府的黑暗、西方列强的野心,支持学生运动,动员全国人民提高自觉性,共同抵御内患外侮。残酷的现实让陈独秀对西方民主制度失去了信心,他似乎再次觉得没有了出路,而此时传入的俄国革命则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

(二)趋向马克思主义

中国最早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是李大钊,陈独秀最初并未给予太多的关注。1919年1月5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3号上发表了《新纪元》的社论,热烈歌颂十月革命;1919年2月以后,《每周评论》连续报道了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随着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范围的不断扩大,陈独秀的思想也受到触动,他逐渐开始赞扬俄国革命:“英、美两国有承认俄罗斯布尔扎维克政府的消息,这事如果实行,世界大势必有大大的变动。

1919年7月25日,《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帝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秘密条约,以及在中国的许多侵略权益,并建议恢复邦交。这也促使陈独秀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持更加积极拥护的态度。

从《实行民治的基础》到《告北京劳动界》,更能反映出陈独秀的思想状态已经日益趋向马克思主义了。《告北京劳动界》于1919年12月1日在《晨报》上发表,他说:“如今二十世纪的‘德莫克拉西’,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他希望北京劳动界积极努力,创设同业的联合,“商会是店东资本家把持的机关,和店员伙计们没有利害关系,各店铺掌柜一下的伙计是要另外组织一个商业联合”。[11]陈独秀认为中国也存在资本剥削制度,中国的无产阶级也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争夺自己的权益,这就是要进行阶级斗争。可以看出,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从此,工人阶级也逐渐成为他关注和宣传的主要对象。

(三)完成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谈政治》一文,一般认为是陈独秀彻底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标志。这篇文章出版在1920年9月1日的《新青年》第8卷第1号,这是当时最早阐述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文章。他说:“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莫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利器。”、“此时俄罗斯若以克鲁巴特金的自由组织代替了列宁的劳动专政,马上不但资产阶级要恢复势力,连帝政复兴一必不免。”[12]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之处,是检验是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

在《国庆纪念底价值》一文中,陈独秀说:“主张实际的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主义,这是社会进化一定的轨道,中国也难以独异的;……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13]

从这些文章、言论中可以看出,陈独秀已经转变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他的思想也同其他人一样,存在矛盾、局限的地方,这里暂且不说。而后由他和李大钊共同发起成立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后来的中共“一大”上,陈独秀被推选为总书记,他也实现了从一个朝廷秀才到共产党总书记的质的转变。

四、结论

其实把陈独秀早年的一些主要思想分成这几段来看,完全是笔者在距离当事人百年后的今天的个人看法。对于当事人本身,就是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思想从幼稚、彷徨,到渐趋成熟和完善的一个过程,笔者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还原当事人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心路历程,以便大家更好、更真的去了解每一个历史人物,更公平、公正的去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是要给历史人物设定许多条框框起来。

有学者说的好,史学工作者的天职是:还原历史人物的丰富性、呈现历史事件的多重性,在这一点上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1)转引自“贾兴权.《陈独秀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6页”。

(2)转引自“《陈独秀传》.第9页”。

(3)转引自“《陈独秀传》.第9页”。

(4)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新青年》第2卷第1号。

(5)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6)三爱:《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安徽俗话报》第1期。

(7)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8)陈独秀.《青年》第1卷第1号。

(9)任建树.《今日之教育方针》,《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第144页。

(10)只眼.《两个和会都无用》,《每周评论》第20号。

(11)陈独秀.《告北京劳动界》,1919年12月1日《晨报》。

(12)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号。

(13)独秀.《国庆纪念底价值》,《新青年》第8卷第3号。

[1]贾兴权.陈独秀传[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

[2]陈独秀主编.新青年[J].第2卷第1号.

[3]陈独秀主编.青年[J].第1卷第1号.

[4]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章士钊.甲寅[J].第1卷第4期.

[6]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卷.

[7]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J].第18号.

[8]鲁迅等主编.晨报[J].1919年12月1日.

[9]魏知信.陈独秀思想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秀才陈独秀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趣读篇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