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连载四)

2012-08-15 00:46:01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海东青女真契丹

程 弓

4.辽代的冰雪丝绸之路

4.1 五国鹰路——海东路

距今1000多年前的辽王朝初期,在唐黑水路和辽契丹道的基础上,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条海东路,史称“鹰道——五国鹰路”。辽代的这条“鹰路”指的是上京临潢府——黄龙府——五国部交通路线。辽时称生女真部以东地区,渤海国黑水靺鞨后裔,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北以东,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散居的土著部落为“五国部”。辽属国、属部地域广袤而辽阔,当时整个黑龙江地区东至东海(鄂霍次克海),不仅地面广大且人烟稀少。据洪牧考,居住在东流松花江自三叉河至牡丹江入松花江汇合口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未著辽籍(没有在辽王朝注册)的女真部落,即“生女真”,生女真所在地及向东地区当时称为“五国部”——越里吉国部、盆奴里国部、越里笃国部、奥里米国部、剖阿里国部。以今天的地名推定,五国酋长居地为,“越里吉国”,在胡里改江(今牡丹江)与松花江交汇处的五国城的第一城,俗称五国头城的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五国城遗址”;“盆奴里国”,今黑龙江省汤原县香兰镇双河村“桃温万户府故城遗址”,位置在汤原县西郊汤旺河边;“越里笃国”,今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万里河村“瓦里霍吞古城”,位置在桦川县北20公里松花江南岸;“奥里米国”,今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敖来镇敖来村“奥里迷古城遗址”,位置在绥滨县城西9公里,俗称西古城。“剖阿里国”,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剖阿里快读即伯力)。契丹节度使驻地“越棘部”即“越里吉国”,为五国部会盟之城,史称“五国头城”。

《辽史·地理志》载:“五国部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都部署司”。据《辽史·圣宗纪》载:重熙六年(公元1037年),“八月己卯,北枢密院(辽最高军事机关)言,越棘部(越里吉国)民苦,其酋帅坤长不法,多流亡;诏罢越棘等五国酋帅,以契丹节度使一员领之”。这是辽经略东北极边地区,在生女真、五国部地区设置节度使之伊始。五国部节度使隶属黄龙府都部署司,由契丹人领之,说明辽对生女真、五国属国、属部的统治,已经从“生女真未著辽籍”进入了有专职官员负责的实质管辖阶段。

这条称之为“鹰路”的海东路是辽代黑龙江地区最重要的交通线。之所以称这条路线为鹰路,是因为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的生女真人,前去上京临潢府觐见贡鹰所走的路线。鹰路的“鹰”,指的是俊禽海东青。海冬青是类似隼的一种猛禽,号称“羽族之虎”,其飞行速度迅疾快且目力极好,能够由人饲养并驯化,放飞后直冲霄汉,搜寻到目标后,会箭一般迅速下落,以利喙啄落天鹅。海东青的故乡在这条交通线最东北一端的鄂霍茨克海和北海之滨,在那里有广阔无垠的大海,有海岸嵯峨的山岩。那一地区是肃慎人的故地,所以一直有“肃慎是海东青的转译音”一说。《契丹国志》载:“五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而来,故名海东青。”而自古以来,海东青一直是东北边疆少数民族朝贡的贡品之首。产自五国部的海东青,就是沿着这条路线堂而皇之地送往辽上京临潢府朝献的,《辽史》中的“贡鹰道”即为此意。

这条朝贡鹰路(海东路),自东向西的路线首先是从黑龙江入海口出发,沿黑龙江向西南行进入松花江,再一路西行抵黄龙府(今吉林农安),然后自黄龙府至辽上京临潢府。此线的前半段是渤海国的“黑水道”,辽五国部即渤海国时期黑水靺鞨居地。此线的后半段黄龙府至上京临潢府这段路线,则是渤海国时期的“契丹道”。《新唐书·渤海传》:“扶余,契丹道也。”渤海国扶余府地即辽黄龙府部所辖。从东海(鄂霍茨克海)的黑龙江入海口———黄龙府——上京临潢府,这是当时黑龙江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的一条交通大动脉,是以后历朝历代从内地到黑龙江下游,或东北边疆与内地往来的重要交通线,元明两代的“海西东水陆城站”基本上是沿着这条线路行进的。可以说,它是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条主干道。

随着辽王朝的强盛,黑龙江地区各部族逐渐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由于交往、贸易、互换、沟通,特别是辖制和经略的需要,道路交通发生了较大变化。此时,辽王朝开辟了临潢府至奴儿干城;长春州至鸭子河泺;泰州至通化州;鸭子河泺至宁江州;按出虎水(今阿什河)完颜部居地至宁江州等交通路线。

为了便于了解,以下,对上述辽代地名作简单介绍。

临潢府: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辽上京临潢府是契丹建国初期在本土兴建的第一座京城,是辽国早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正式营建于公元908年(辽太祖神册三年)。上京城幅员广阔,气势雄伟,内分为二城,北名皇城。周长10华里;南名汉城,周长17华里,两城相连为“日”字形。皇城呈六角形,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墙高3丈,设有楼橹。汉城在皇城之南,略呈正方形,墙高2丈,不设敌楼。契丹统治者住在皇城,汉族人居住汉城,是辽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女真族崛起后,金兵于公元1120年攻占上京临潢府。金时期将辽上京改称北京临潢路,至元代辽上京逐渐废弃。

奴儿干城:奴儿干城遗址在今俄罗斯境内的特林。辽时的奴儿干城并不太引人注目,只是一个边疆小城。但后来成为元代东征元帅府和明代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在地。它位于黑龙江下游与亨滚河(阿姆贡河)汇合口的右岸,下距黑龙江入海口150公里。此地悬崖决壁,陡峭耸立,形势险要,是以后元代镇守东北边疆的一个重镇,在此专设东征元帅府。1409年(明永乐七年)在“元东征元帅府”旧地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清代隶属三姓副都统管辖。江崖峭壁顶上有明代敕建的永宁寺,刻有敕建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的两座碑(两碑现藏俄罗斯海参崴的博物馆)。永宁寺以东500米平旷处,有奴儿干城址,周长约2~3里,街道形迹宛然。对岸不远便是元代莫鲁孙站以下15狗站终点的满泾站(今俄罗斯境内阿姆贡河口北侧莽阿臣屯)。

长春州:简称春州,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八郎乡北上台子屯塔虎城。遗址的中西区域既塔虎城。塔虎城座落在八郎乡北上台子屯北侧嫩江南岸的平原上。1039年(辽重熙八年)置。治所在长春(今吉林乾安北)。辖境相当今以吉林查干湖为中心的嫩江、松花江以西及洮儿河下游一带。1150年(金天德二年)废。

鸭子河泺:鸭子河泺(泺pō)是辽代四捺钵(捺钵是契丹音译名词,泛指行宫、行营、行帐)之一。在长春州西北,即今吉林洮儿河入嫩江之月亮泡一带。“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此地烟波浩渺,水色接天,静谧悠然,为辽帝春季捕猎天鹅和钓鱼之所。以长春州城为地理坐标原点,按方位、里程勘测,此地当属今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茂兴泡,又称“茂兴大泡子”。但因年代久远,湖泊水面缩小,今天的茂兴大泡子在新版中、小比例尺地图上已难以查到。

泰州:辽代泰州(今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古城村的城四家子古城),是辽王朝设置在东北平原地区的一座军事重镇。设德昌军节度使司于此,控制着大兴安岭东西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泰州古城建于辽代初期,节度使级建制。古城建筑宏伟方整,城墙为夯土版筑,平面略呈方形,周长5748米,现在的城墙残高5~7米,城设四门,城墙四角设有角楼,直径有45米。

宁江州: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乡政府东南200米。公元1058年(辽清宁四年)在此地设宁江州,辖混同县。地域包括今宁江区和扶余县等,州治在今伯都古城。扶余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西汉以前,为秽貊人所居。西汉至北魏,为夫余国的属地。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人灭夫余国,并占领了这块地方。隋为靺鞨(勿吉族后裔)七部之一伯咄部居地。“伯咄”是今宁江区,即扶余地域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名称。

在许多辽代文献中经常提到“清宁”,清宁是辽代后期的君主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年号,从立号到改元,前后近10年(1055~1064年)。

继唐代的古冰雪丝绸之路之后,五国鹰路是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形成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这条路是从辽西京道起经上京道及黑龙江中部,直通黑龙江流域下游与岭北地区的。洪牧认为这条路“是指沿松花江、黑龙江顺流而下,直抵黑龙江入海口鄂霍次克海、库页岛这条交通路线”。曹廷杰(清末民初研究东北历史的著名史学家,也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在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国学者)撰写的《东三省舆地图说·五国城考》具体描绘了辽代鹰路路线:出上京临潢府,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信州(今吉林省怀德县秦家屯古城);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宾州(今吉林省农安县靠山乡广元店古城);经今黑龙江省双城县花园屯古城渡涞流水;五国头城越里吉(今哈尔滨市依兰县五国城遗址);至混同江(今黑龙江)及下游。

车辆和道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车辆制造业兴起,直接推动了道路的改善,路况和车乘的进步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状况。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辽时的交通运输是水陆并进的,《辽史纪事本末》载:“契丹集兵百万多作大舟,安四轮,陆行以辎重,过拽水潢河则脱轮以渡人马。”

黑龙江地区四季分明,而冬季漫长,这样的自然环境,赋予鹰路以沿江逶迤而行。丰水期则水路、枯水期则陆路、冰雪河道兼用的特色,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中华古代交通和东北边塞风情的独特景观。松花江自由曲流式的河道,造就了沿岸宽敞的河漫滩,陆路畅通无阻。每逢夏日,驾舟行船,浮江而下,漂摇百里;冬季冰冻三尺,江河封冻,大雪覆盖,于江面冰雪之上行走,平坦如砥。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女真、五国部土著民族,习惯以似车无轮的马爬犁、狗爬犁作为交通工具,运货载人,疾驰如飞,绕山顺江行走,省去翻山越岭之艰辛,一日可行几百里。

于今天看来,这是一幅生动的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历史画卷——在冰封雪覆的千里大江之上,旌旗引路,马挂銮铃,狗拉爬犁,满载货物,鱼贯排列,顶风冒雪,依辙而行,首尾相衔,动如长龙,扬鞭催赶,晓夜间程,往返于相距千里之遥的边地与内地之间。透过那厚重的千年雪雾云烟,可以体味到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勃勃生机与内在活力,更可以领悟到当时的重要现实作用和其后千百年的深刻历史意义。

4.2 鹰路史话

鹰路的文化积淀非常厚重,也非常丰富,它承载着半部辽史,许多历史事件都是在“鹰路”这个历史舞台上演绎的。据洪皓《松漠纪闻》上卷记述:“女真率献方物,若貂鼠之属,名以所产量轻重而打博,谓之‘打女真’。后多强取,女真始怨。”女真人常去榷场做买卖,以物易物。榷场交易物品除貂鼠之外,还有沙金、人参、珍珠、各种农产品等。所谓打博,指的是不平等的交换,实际上就是强行压价,巧取豪夺,甚至欺侮、谩骂、侮辱、毒打女真人。契丹人称为“打女真”。久而久之,女真人对契丹人积怨越来越深。

契丹自古是游牧民族,崇尚渔猎,建立王朝后此习依然不改。辽朝契丹皇帝每次出行渔猎,都是从上京临潢府浩荡而出,或入山林围场驱鹿打猎,或入女真境内钩鱼捕鹅。这时,海东青是必不可少的行猎工具。而海东青产地,黑龙江下游的五国部时而归附,时而反叛,难以辖制。松花江中下游是金代始祖完颜部女真故地。契丹统治者只好借助女真力量打通索要海东青的鹰路,据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6记载:“常遣银牌天使至女真,每至必欲荐枕者;其国帅输中、下作业宿处,以未出适女待之,后求海东青使者络绎,持大国使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女真浸忿遂叛。”契丹人如此横行霸道,引起了女真民族的强烈反辽情绪。“岁岁求之女真,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许多年来,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女真人经常受到辽国的欺侮。尤其契丹使者的霸道无理,令女真人不堪忍受,天长日久,契丹使者与女真人结怨甚深,积仇成恨。“岁遣使者,称天使,佩银牌自别,每至女真国,遇夕,必欲美姬艳女荐之枕席。”因此,常有女真人杀死辽银牌使者的事件发生。为日后完颜阿骨打“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继而扯起反辽大旗埋下伏笔。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于公元1101年(辽天祚乾统元年)继位。耶律延禧能歌善诗,酷爱打猎,不思朝政,却渔色不已。经常“捺钵”游猎。“捺钵”是契丹音译名词,意为行走,泛指行宫、行营、行帐。作为特殊历史语言范畴,捺钵在外在形式上是契丹皇帝传统的渔猎活动,谓“四时捺钵”,“春水秋山,冬夏捺钵”。而契丹人世代过着“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引申意义的“捺钵”,已成为契丹政体的一种规制。契丹皇帝捺钵出行,常常携带文武百官、皇妃宫女,威仪浩荡,“住坐”长达数月之久。“四时捺钵”中,只有春捺钵是前往女真居地,即今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交界进行,路途也最为遥远,而其他夏、秋、冬三季捺钵,大都是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今河北张家口坝上的安固里淖旅游区,在辽朝时其地名为鸳鸯泺(今安固里淖蒙古文原意也是鸳鸯湖的意思),是辽国帝王最喜欢游猎的地方。当时的鸳鸯泊湖广80多里,美似仙境,水面宽阔,湖水充盈,草原悠远,绿浪无垠,其间走兽成群,飞禽四集。据《辽史》所记,仅此一处,天祚帝在位时就带大队人马来过7次,从辽国都城至鸳鸯泺往来巡视,主要是游猎取乐。天祚帝耶律延禧每次游猎至此,常派成群的卫士以鸣鼓惊吓飞禽,待湖面上方的天空遍布天鹅等禽鸟时,他会亲自纵放俊禽海冬青。一旦海东青啄落天鹅,紧接着,辽帝左右卫士会蜂拥而上,手执尖锐的“刺鹅锥”,一阵乱捅,获得第一只天鹅鹅头的人会得到丰厚的赏赐,皇帝也会“与群臣同乐”,大摆“头鹅宴”,饮酒作乐。

海东青自古就是名隼,五国部与女真合一之后,海东青就只有女真部落出产了。深受辽国契丹人盘剥的女真人每年都要大量进献上好的“海东青”作为贡品。索贡的辽国使臣“银牌天使”凶横残暴,以皇帝使臣的身份到处搜刮勒索,强抢强占,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稍有异议,非打即骂,甚至杀人越货。正如《契丹国志》载:“及天祚嗣位,责贡尤苛,天使所至,百般需索于部落,稍不奉命,召其长加杖,甚者诛之。”时至辽朝末年,契丹对女真压迫加剧,其征索名目更加繁多,尤其是强征海东青和“打女真”为苛重。辽廷“每岁遣使市名鹰海东青于海上,道出境内,使者贪纵征索无度,公私厌苦之”。“后多强取之,女真深怨”。流传至今的辽天祚帝遣银牌天使,到女真境强索海东青,欺行霸市,逼要财物,欺压百姓,还找乐似地称之为“打女真”,继而引起众怒,群情激愤,女真人揭竿而起,奋起反抗的许多故事,都是以这条海东路,即鹰道———五国鹰路为背景展开的。

公元1112年(辽天庆二年)2月18日,辽天祚帝来到混同江(今第二松花江)“捺钵”狩猎,并在混同江行宫接受五国部酋长的朝贡。3月9日,天祚帝在混同江钩鱼之所大设头鱼宴,千里之内的女真酋长都来赴宴。天祚帝命令诸酋长依次舞蹈助兴,唯独完颜阿骨打认为这是一种民族侮辱,含恨于辽,暗中对抗,拒绝从命,表现出倔强不训的态度。辽天祚帝此时已感觉到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反辽情绪,准备将其处死,但顾及女真反抗,权且作罢。当年时至春夏之际,完颜阿骨打加紧训练军队,“修弓矢,备器械”,“力农积谷,练兵牧马”,吞并邻近诸部。辽廷闻后传讯,令其来朝面圣,阿骨打称病不去。此时,完颜部“富庶之余,兵强马壮”,有以金、珠、良马等结交契丹权贵,争取时间。经过两年的准备,公元1114年(天庆二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与契丹争雄,起因就是由于海东青引发,并在鹰路上首开征战的。而以后的运兵、辎重、征战、传信等,也都是在这条五国鹰路上进行的。

阿骨打率女真反辽,首先攻打的目标是宁江州(今吉林省松原市伯都那古城)和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宁江州是混同江(今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军事重镇,也位于鹰路之上,这里是契丹与女真地盘的结合部。阿骨打首先以涞流河(今黑龙江省的兰陵河)为屏障做军事准备,在寥晦城(今黑龙江省双城市韩家店三姓村)集结兵力。阿骨打统军有方,赏罚严明,军纪森严,加紧备战,并命令爱将婆卢火将军在女真各部招兵买马。一次,婆卢火将军在曷懒路(今俄罗斯远东沿海锡霍特山一带)招募兵丁,因耽误了预定日期,还被阿骨打责罚了脊杖。军士们并未因此产生抵触情绪,而是更加严谨。这恰恰体现了他的统军才能,说明治军有方。

公元1114年(天庆二年)9月,完颜阿骨打备战完毕,亲率各路大军从寥晦城渡过涞流河,在离河不远的一个小村庄(今吉林省扶余县徐家店石碑崴子村)举行了誓师大会,他以黄土高岗为台,手持梃杖,向天地申告辽朝罪恶,历数兴师伐辽的理由。当他高高举起女真人象征权力的梃杖,祈祷天地诸神保佑女真人每战必胜,伐辽成功时,下面一片欢声雷动。壮士发威,群情激奋,豪气冲天,气壮山河。女真大军进入辽界,一路凯歌,所向披靡,一鼓作气攻下宁江州。辽国天祚帝闻讯大惊失色,急忙下令将7000辽兵调往出河店(今黑龙江省肇州县茂兴镇南昂喇勒古城)与女真对垒。1114年11月,阿骨打亲自率3700余人乘着夜色沿混同江逆流而上,在上游偷渡成功,然后,从侧面一举打败辽军。这就是金史上著名的出河店大捷。

公元1115年(金太祖收国元年,辽天祚帝天庆五年)1月28日(阴历元旦),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位,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建都会宁(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是为金太祖。同年,阿骨打乘胜攻克了达鲁古城(今吉林省前郭县北上台子村塔虎城),接着又攻陷了滨州(今吉林省农安县红石垒古城)、祥州(今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东北苏家店古城),以及咸州(今辽宁省开原市老城镇)。这一年的九月,金军攻克了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1117年(太祖天辅元年,天庆七年,政和七年)1月5日,完颜阿骨打自称“大圣皇帝”,改元天辅。金廷派斜也、宗雄等取泰州、长春州、金山县等地。辽东北方面诸军不战自溃。金人以诸城积粟赈济先降诸部并徙之内地(会宁一带)。金太祖阿骨打从上京会宁出发,亲征辽国。同年秋,金兵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城略地,屡败辽军,招抚沿海州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公元1120年(金天辅四年)5月,金军攻陷辽上京临潢府。公元1122年(金天辅六年)正月,金军攻陷了辽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府),拿下泽州。4月攻陷了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8月,在石辇驿打败天祚帝,10月攻下蔚州,12月攻陷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至此,辽五京俱陷。1125年(金天会三年),金将完颜娄室活捉了辽国皇帝,辽朝灭亡。金朝封天祚帝为海滨王,不久死去。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调兵遣将,还是传递号令,无论是供应军需补给,还是运送辎重粮草,无论是民间商贸,还是易货交互,包括省亲探友,返归故里……许许多多历史事件、民间事务、军事任务等,都是通过这条海东路———五国鹰路去完成、去实现的。

附:鹰猎习俗

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由亚欧非11个国家共同提交、参与审议的中国鹰猎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猎鹰是远古北方人群射猎、捕鱼、放牧的重要工具,猎鹰也是他们豢养的珍禽。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需要猎鹰帮助,猎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可以欣赏它。鹰是远见、勇敢、威武、力量的象征,在东北少数民族心目中有很高的位置。所以,古代人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把它们表现出来。尤其是在黑龙江兴凯湖,新开流文化的骨雕鹰头;在齐齐哈尔,昂昂溪文化的陶塑鱼鹰;在哈尔滨,金源文化的鹰嘴妈妈,都反映出东北地区古代先民对鹰的崇拜。这种猎鹰就是后来文献记载的“隼”、“海青”或“海东青”。并在辽金时期的铜带挎,以及春水玉、秋山玉中不断得到表现。

猜你喜欢
海东青女真契丹
海东青换命
海东青换命
海东青换命
故事会(2021年16期)2021-08-20 00:57:16
醉 春
都市(2021年4期)2021-05-18 13:00:22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1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凤翥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