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红霞
(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任务。促进民族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截止2011年5月,内蒙古共有高校45所(包括民办高校),本科院校有12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人数达到35.19万人(截止2009年,据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内蒙古统计局统计,内蒙古普通高校现有少数民族在校本专科学生98099人(截止2010年5月),研究生3831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少数民族地区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社会文化环境,客观上决定了少数民族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各种民族价值取向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必将进一步与外界进行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也必将与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相碰撞。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我们以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此次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以少数民族同学为主,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6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2%。其中女生36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2%,男生14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8%。这主要是因为我校是师范院校,男同学相对较少,女同学相对较多的缘故。所涉及的主要是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其中蒙古族最多,占到被调查人数的94%。
被调查的同学,大多来自旗县,其中来自牧区的有410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2%,来自农村的有45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9%,来自城市的有31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2%。这次抽样调查是在我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中间进行的,因此调查范围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宗教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信仰群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如内蒙古的蒙古族多信奉佛教,回族同学多信仰伊斯兰教,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同学则大多表示没有宗教信仰等。从蒙古族和回族同学的宗教信仰来看,宗教对大部分成员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浸染。那么,作为少数民族中掌握现代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是如何应对传统宗教的信仰及影响呢?
宗教信仰是一种以神灵崇拜为基础的精神信仰形式,是一种通俗化而且神圣化的人生哲学,也是人类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大学生的信仰与社会信仰体系息息相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包头师范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情况来看,其宗教信仰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存在民族差异
尤其在少数民族群体中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包头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发现,如蒙古族大学生大多信仰佛教,回族大学生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即使是一些宣称不信奉宗教的蒙古族和回族大学生,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的倾向。这是因为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其所处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
2.宗教信仰具有生源地的差异
根据对包头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来看,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一般来讲,来自牧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在不同程度上有宗教信仰的倾向,而来自城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种宗教信仰的倾向相对较少。如来自牧区的蒙古族大学生大多信仰佛教,这主要是因为,佛教是蒙古族所信奉的传统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某种程度上,佛教已经成为蒙古族大多数群众所共同信奉的宗教,且佛教对牧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城市,其中某些内容已经演化成牧区民众生活的习惯,并进而对来自牧区的蒙古族大学生产生影响。而在城市生活的蒙古族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已经逐渐摆脱了牧区民众的生活习惯,其宗教观念相对淡薄。回族大学生,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从小就生活在这种较为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在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宗教。我所调查的部分回族大学生,虽然表示不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却自觉地接受伊斯兰教戒律。这说明宗教信仰已经深入到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也出现另外一种倾向,根据对不同年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尤其是更容易接受西方的宗教(基督教或天主教),甚至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利用周六或周日,到基督教堂或天主教堂做礼拜。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来讲要弱一些,且自我中心意识很强。由于心理封闭,又缺乏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尤其是我校是师范院校,就业前景不被这些大学生看好,因此背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这种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让他们无所适从。在此情况下,他们很容易走向宗教所宣扬的那种超越精神、道德戒律和慈悲济世的生活方式,为其精神找到一个寄托。
3.宗教信仰在不同院系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来看,理工科院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偏低,文科院系则相对较高。这可能同其所接受的不同学科教育所造成的。尤其是文科学生,可能受到其所讲授课程的影响(比如:宗教史)。这些课程可能导致文科学生对宗教的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本身具有一定宗教信仰的倾向,所以宗教信仰比例较高。
4.大学生宗教信仰以佛教信仰居多
由于本校处于内蒙古自治区,这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这个客观条件决定了,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以蒙古族为主,兼有回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由于佛教是蒙古族所信奉的传统宗教,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亦是以信奉佛教为主。其次,回族大学生中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当然某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基督教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去基督教堂礼拜的情况,但是相对较少。而信仰其它宗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则就更少了。
我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有着本民族的特点,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还有以下几方面:
1.盲目信仰
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缺乏正确认识,其宗教信仰全凭简单的民族感情行事。有的同学只是说其信奉某种宗教,但是却不能说出为什么要信仰宗教,更不能说出信仰宗教的目的。尤其是来自牧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为什么信仰宗教更是非常茫然。
2.缺乏宗教知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知识的来源,大多是从其父辈获得的——家庭教育。在宗教气氛较为浓厚、宗教意识较强的家庭中(尤其是来自牧区的少数民族家庭),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知识来自于一些宗教书籍。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知识则来自于宗教场所的宗教人士的宣讲。他们所获得的宗教知识,大多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偏离了宗教教义。
3.缺乏对所信奉宗教教义、教规的了解
由于这些大学生所获得的宗教知识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信奉宗教的教义、教规、文化内涵都不了解,在这种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便盲目的信奉某种宗教。
4.不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政策
相当多数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了解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种宗教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来自偏远农村或者牧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这一政策知之甚少。可见目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受本民族宗教传统的影响之外,其信奉宗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面对日益严峻的各种压力时,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来面对。面对暗淡的,或者是充满坎坷的前景,失落恐惧、迷茫的感觉应运而生。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加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导致其精神世界处于一个相对空虚的境地。因此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始把这种精神寄托交给宗教,尤其是自己父辈所信奉的宗教。
2.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在某些方面缺乏足够的社会规范,导致人们的社会道德素养逐渐丧失。某些人为了追求金钱、权力,不择手段。尤其是一些社会现象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在这些年轻大学生中产生不好的影响。如官二代、富二代、萝卜招聘等等,对其影响非常大。在某些时候出现了“学习好不如老子好”等“拼爹”现象。而来自于农村或牧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则相对来讲都是较为贫穷的,甚至还没有脱离温饱线。这种贫富差距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巨大的落差,因而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甚至开始怀疑马列主义。而这时宗教中那些劝人向善的某些教条,开始吸引他们。在现实世界无力改变这种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因此只能祈求在精神方面得到解脱。
3.在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宗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沉迷于宗教故事不能自拔。一些宗教故事甚至非常符合部分精神空虚、寂寞的大学生的口味,而得到他们的追捧。
1.进行宗教本质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本质,树立科学观念。
2.开设宗教相关的课程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3.强化两课的教育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满足大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
[1]马丽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观现状与对策思考——以乌鲁木齐高校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2]王通,王红军.当前高校学社功能宗教信仰探讨与思考[J].学术平台,2010(3).
[3]陈安全.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0(9).
[4]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4).
[5]宋惠艳等.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研究,2010(19).
[6]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7]吴孟庆,罗伟虹.宗教问题探索[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