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元 陈军胜
(海军工程大学天津校区 天津 塘沽 300450)
一
1851年1月,太平军在金田村起义,之后出发北上,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发展,在短短的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从广西打到江苏南京,清政府的八旗、绿营等“经制之军”根本无法抵挡其进攻。面对这种形势,当时的咸丰帝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就下令长江南北的官绅组织团练,协助清军作战,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正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就在此时奉诏令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从此,曾国藩以办理团练为旗号,开始了湘军的组建。
曾国藩认真分析了清政府的“经制之军”——绿营战斗力低下的原因。指出绿营兵之所以缺乏锻炼,战斗力低下,一是因为差役过重,二是军饷过低。绿营兵的兵饷分为行粮与坐粮两种,平时每月饷银马兵二两,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这种状况在清朝初年尚可维持生活,但到了道光、咸丰年间,由于物价的上涨,已无法维持五口之家的食用。由于薪饷的不足,使得绿营兵不得不出营做小贩谋生,加上经常在营外当差,自然无法训练,战斗力低下是必然的;而在战时,绿营的薪饷、赏银又陡增,给筹饷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曾国藩认为这种粮饷制度是“平日有少粮之命,临事无省实之实,百年受养兵之累,应急无破寇之效”,是绿营战斗力低下的罪魁祸首。
通过对绿营兵战斗力低下的原因的分析,曾国藩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实行了厚饷养兵的制度。
曾国藩的厚饷养兵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厚饷和广泛保举。他针对绿营兵平时薪饷低微的“坐粮”制,战时实行耗甚多的“行粮”制的弊病,取消了绿营的“坐粮”、“行粮”之分,不分平时战时,一律实行固定的比较优厚的薪饷制度。规定陆军每名正勇得口粮银一钱四分,月饷银四两二钱,同绿营相比,大大高于坐粮而低于行粮,水师士兵薪饷又优于陆师士兵,力求使每名士兵所领的月饷除了满足个人需要之外,还能上事父母下蓄妻子,使士兵在前线打仗而无后顾之忧。这样,既克服了平时士兵因粮饷不足而造成了训练过少、战斗力低下的状况,又解决了战时因粮饷过高而造成的筹饷困难。与此同时,曾国藩还实行广泛保举的政策,每次战役过后,必保举一大批对作战“有功之人”,给于升官晋爵,“此次接仗获胜之候选道楮汝航躬亲督阵,胆力俱壮,着赏加盐运使衔”,以名利驱使官兵效命疆场。
二
曾国藩实施的厚饷养兵制度基本克服了绿营粮饷制度所造成的弊端,解决了湘军的兵源问题,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使湘军取代清政府的“经制之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军。
湘军陆师正勇的月饷较绿营的骑兵多一倍,比绿营战兵多三倍,守兵多四倍,而水师的待遇比陆师还优,营官待遇更是绿营军官所无法比拟的,湘军一个营官的收入每月可达白银二百六十两,这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廉将银”,“将五百人则岁入三千,统万人则岁入六、七千金”,此外,出战杀人,攻城掠地,另有赏银,粗略统计之下,湘军一个营官每月收入不下千金,而当时直隶的绿营营官的平均月银最多也不过六十多两,两相对比,一目了然,不啻天壤之别。如此优厚的待遇,自然是“陇亩愚氓,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急出效命”,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和书生加入湘军,这不仅使湘军的兵源无后顾之忧,而且还使兵源的质量得到保证,特别是大量书生的加入,彻底改变了原来军队文化素质过低的状况,也使湘军的整体文化素质高于太平军,这对于湘军战斗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湘军自1853年出湖南作战,前后凡二十多年,尽管不断有伤亡,但湘中子弟仍能源源补给而不致有兵源匮乏之忧,与湘军所实行的优厚的薪饷有很大的关系。优厚的薪饷,使得湘军官兵除了维持自身的生活需要之外,还可以有足够的财力来供养父母和妻子,解除了官兵的后顾之忧,使官兵在平时能够安心训练,在战时能一心一意在战场上驰驱,从根本上克服了绿营兵平时无法训练,战时不能安心打仗的状况。
曾国藩在实行优厚的薪饷制度的同时还实行广泛保举的制度,这就为一些湘军士兵特别是书生提供了仕进之途,这对于一些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特别有诱惑力,促使他们投身到湘军之中,为湘军的作战出谋划策,从而通过军功达成科举所达不成的“抱负”,例如著名的湘军将领左宗棠就是这样的,没有知识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大量知识分子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湘军的文化素质,使湘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提高。
战争中伤亡是难免的,对战争中伤亡人员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士兵的士气,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如果对战争中伤亡人员的处理得当,不仅可以稳定士气,而且还可以激发士兵的复仇心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反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士气,给部队的战斗力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伤亡人员的处理也是关系军队战斗力一个重要方面。
曾国藩充分认识到了正确处理伤亡人员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在他实行厚饷养兵的制度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阵亡的将士的抚恤的规定。对于士兵,“具阵亡者恤白银三十两,伤最重者十五两,次十两,次五两,成废者加”,这只是陆军正勇的标准。至于水营,平时待遇就高于陆师,抚恤较之陆营也更优。而对于阵亡的湘军将领,曾国藩更是殚精竭虑,力求做到仁至义尽,在咸丰五年的崇阳作战中,参将彭三元阵亡,曾国藩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再三强调彭三元是其“屡战得力之将”,虽死但“未便没其忠绩”,要求咸丰皇帝能“从优议恤”,并请附祀塔其步祠,不仅在物质上给予补偿,而且还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咸丰九年,在三河镇战役中,湘军悍将李续宾所部7000多人遭到全歼,李续宾阵亡,曾国藩不仅上奏咸丰皇帝对李续宾“优加褒恤”,还请求将李续宾之事“交国史馆采入列传”。通过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曾国藩进一步调动了湘军官兵的士气,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湘军的战斗力。
绿营兵由于平时粮饷过少,以至于无法维持自身的基本的生活,因此,他们不得不出外做一些小贩谋生,这不仅使他们平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而且对于军队的管理也很不便,造成了军队的纪律松弛,使绿营兵的战斗力更加低下。曾国藩实行了厚饷养兵制度之后,士兵每月的粮饷足够维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这样,士兵就没有必要出去做小商小贩,这样使得湘军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但没有必要并不等于士兵不去做,因此,曾国藩在实行厚饷养兵制度的同时还实行军营“留宿”制度,限制士兵的外出,由于湘军的军饷足以维持自身和家人的需要,因此使得曾国藩的“留宿”制度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这就使得湘军的管理得到了加强,便于训练和作战。
湘军虽然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军,但由于它不是清政府的“经制之军”,因此很少能得到清政府的财政支持,其军饷主要是通过统帅“亲自筹饷”的方法获得的。这种统帅“亲自筹饷”的办法大大加强了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湘军构成主要是湖南人,这在本身就使湘军内部的凝聚力高于其他军队,而湘军士兵又亲眼看到自己的军饷是由主帅自己筹集而来,有时甚至是从别人手中抢夺来的,这样就使士兵对主帅产生了一种感恩戴德之情,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湘军的凝聚力,同时也使湘军更加便于管理,战斗力更强。
三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不可能只有好处没有缺陷。曾国藩所实行的厚饷养兵制度固然是解决了清末绿营兵粮饷制度所造成的“空有省粮之名而无省粮之实”而又战斗力低下的弊端,使湘军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支劲旅;但同时厚饷养兵制度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些消极的影响最终又使湘军走向了衰落。
首先,厚饷养兵制度通过比较高的薪饷吸引了广大的农民和一部分书生从军,解决了绿营兵因为薪饷过低而造成的战斗力低下的状况,使得湘军的战斗力较绿营有了巨大的提高,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军,但厚饷养兵制度也同时助长了官兵贪恋财富的私欲,使官兵以积聚财富、升官晋爵为作战目的,严重破坏了湘军的战斗力。由于湘军从士兵到军官都以积聚财富,升官晋爵为目的,一旦他们达到目的,便不愿过军营的艰苦生活,急于脱离湘军,再无作战之心。曾国藩对太平天国作战十几年,每隔一定时间都要回湖南再招募一批湘军,这里面除了因为战争而导致的正常减员之外,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湘军士兵在积聚了足够的钱财之后要求回乡或者自己逃走的,即使没有逃走的留下来的也往往无心作战,致使战斗力涣散,曾国藩为了保持湘军的战斗力,不得不经常回湖南另募新勇。此外,由于把积聚财富作为自己的从军目的,湘军在对太平天国的后期作战中,官长克扣士兵薪饷的事件屡禁不止,导致官兵关系紧张,使湘军凝聚力减弱,削弱了士兵的锐气,战斗力也随之降低。官长克扣士兵薪饷,士兵为了积聚钱财,就大肆进行劫掠,从而使军纪更加涣散,战斗力愈加低下。由此可见,在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后期,厚饷养兵制度所造成的弊端已暴露无疑,它不仅不能促使湘军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反而使湘军的战斗力下降。
其次,厚饷养兵制度虽然解决了绿营粮饷过低所造成的战斗力低下的弊端,但由于官兵的粮饷过于优厚,使得湘军的军饷数目十分庞大。湘军陆师正勇每月给银四两二钱,口粮银一钱四分,总共给银四两三钱四分,以每营500人计,每月仅士兵粮饷就约需银2170两,加上营官的薪饷,每月仅薪饷就需3000多两,湘军初建时约有15000余人,每月需银大概在80000两以上,一年所需白银据曾国藩自己所说是约600000两。如此庞大的军饷数目,对于主帅“自筹粮饷”的湘军来讲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随着对太平天国战争的进行,湘军的队伍也不断扩充,由原来的10000多人增至20万人,所需军饷随之大幅上升,而此时捉襟见肘的清王朝国库根本无法满足湘军的粮饷需求,同时,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争,清政府的财权逐渐旁落到各省督抚的手中,清政府对湘军的支持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同时,由于常年的战争,作为湘军后方基地的湖南财力已近极限,而长江下游的苏、皖、赣等省也多次受战火蹂躏,筹饷十分困难,因此,湘军粮饷在战争后期已经十分困难,拖欠军饷的事件有发生,到1861年冬,湘军内部军队欠饷已经多者六七个月,少者也有四五个月,到了1864年,情形更为严重,“自去年以来,从无一月支至二两者,间或一月未支得一两者,累积竟欠至十八、九个月不等”。在中国封建社会,“兵以饷为天”,“饷源足则士气盛,粮草缺则军心乱”,湘军的长期缺饷,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士气,使湘军的战斗力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由于数额巨大,很难补发,因此在营士兵纷纷发生索饷哗变,1863年,湘军一营因欠饷而哗变,杀死营官差牟,甚至在进攻天京的紧要关头,曾国荃所部一营官兵还出现了“勇丁索饷”,“缚营官闭营拒守”,严重影响了士气,对作战及其不利。可见,湘军的厚饷养兵制度在后期已经超出了它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给湘军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再次,曾国藩所实行的“广泛保举”的制度虽然大大提高了湘军官兵的作战积极性,但经过连年征战,被保举的士兵或下级军官不计其数,而实际所需的又少的多,这就使得绝大多数被保举的军官和士兵空有保举之名,但却永远无履任之实,这就使不少人产生了埋怨厌战情绪,成了湘军厚饷养兵制度中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湘军的战斗力。
[1]朱东安.曾国藩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黎庶昌.曾国藩年谱[C].长沙:岳麓书社,1986.
[3]卞哲.曾国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清]梅英杰.湘军人物年谱[C].长沙:岳麓书社,1987.
[5]王定安.湘军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3.
[6]罗尔纲.湘军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