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率与国企改革
——从马克思产权理论谈起

2012-08-15 00:42杨森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公有制产权马克思

杨森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经济效率与国企改革
——从马克思产权理论谈起

杨森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议,特别是产权问题,有越演越烈之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即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上进行深入而广泛地研究。

权理论;经济效率;国有企业;国企改革

一、产权概念及其重要性

关于产权有许多定义,马克思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研究产权关系,也从这两方界定了产权的内涵。产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财产而形成的经济关系。财产是产权存在的基础。产权首先表现为人对物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社会里,人们要进行生产和生活,必须围绕财产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产权虽然表现为对财产的关系,其实质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产权体现的实际上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即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占有某种物以后,便拥有了对它的各项权利。按照马克思的研究对象,产权可以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索取权、继承权和不可侵犯权等一系列权利,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西方经济学家中,对产权问题的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科斯的产权理论。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科斯定理可以被概括出三种不同的含义,即自由交换论、交易成本论和完全竞争论,科斯定理还有科斯第一定理和科斯第二定理之分。但不管是哪种解释,科斯定理的实际含义都是一致的:就是产权的私有化。

科斯定理有一个隐含的制度偏好前提:私有产权制度偏好,产权明晰的私有制度是最具有资源配置效率的。科斯定理本身并未提及产权性质,那是因为科斯定理把私有制度看做是既定的前提,私有产权制度是其题中之义。

可以说,科斯定理就意味着私有化,应用科斯定理就意味着用私有制取代公有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石,这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有些学者从科斯定理出发,认为公有制产权模糊,私有制就是产权清晰,而公有制必然意味着效率低下,私有制就意味着效率提高。这是一种带有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偏见。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归全民所有,国家代表,具体来说是国资委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权,产权十分明晰。而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实际上十分复杂。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种股份制公司里,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几个大的股份所有者,广大小股民们实际上无足轻重。如果以科斯的产权理论进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其必然结果就是某些国企领导、境外投资公司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而广大国企职工乃至于普通大众的利益得不到任何保障。

那么,研究产权问题到底有何意义?

如前所述,在经济制度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许多对政治较为敏感的西方经济学家便紧紧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他们或者歪曲事实,认为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只研究所有制不研究产权;或者认为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只研究公平而不提及效率;或者提出将国有资产股份化后,出卖给全体人民。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如果真的按照某些西方经济学家的提议去行事,则势必从经济基础上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劳动人们丧失当家作主的地位。因此,综上所述,对产权问题的研究,对于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继而维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马克思产权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的几个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是主体和财富的一般可能性。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点,我们才确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马克思没有把产权看成是单一的权利,而是看成一系列权利的集合体。马克思著作中,经常出现的诸如所有、占有、支配、使用,是对财产权利不同层次的归纳和概括。马克思分析了各种权利在一定所有制关系内形成的各种利益关系的具体特征和不同层次,还考察了财产权利统一和分离的各种组合,主要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和分离;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和分离;劳动力所有权和支配权的统一和分离。

马克思关于权利统一和权利分离的学说,无论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或是社会主义经济,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指出,财产的各种权利在某些情况下是统一的,都属于财产的所有者。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其各种权利有分离的趋势,但不管怎么分离,都不改变产权的最终归属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企业必须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才能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由此提出,要将国家所有权分割为企业所有权的错误理论。这种主张曲解了马克思关于权利统一和分离的理论,在实践中将会导致企业所有权取代国家所有权的严重后果。这种主张的持有者实际上认为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必须是统一的。其实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大型企业发展的历程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许多大企业最初的产权归属于其创建者或者其家族,随着生产的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原有的这种家族企业无法适应生产扩大化,于是便到资本市场募集资本,企业的所有者由单一家族变为多个所有者,甚至创始家族逐渐丧失控股权,即只拥有公司股本的资本所有权,而将管理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实践证明这种产权的分离结构和公司的治理结构使得一大批原本受制于家族的企业成长为真正的公众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如果按照上述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则这些企业应重新回归家族企业,那么,无疑是历史的一种倒退。同理,以企业所有制取代国家所有制的观点也是站不脚的。在现实中,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行使对企业的所有权,企业自行决定其经营方案,毫无疑问是一种产权比较清晰,在实践中比较可行的方案。

3.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对产权关系的根本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它决定了生产关系其他方面的关系,人要生存,必须要有生活资料,而各种消费品都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所以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就成为决定生产的社会性质的根本要素。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全部经济关系的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实现了直接的联合,劳动者由雇佣劳动者变成了自由劳动者,劳动者以生产资料主人的身份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每个社会成员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参加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二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和睦的社会关系。

可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全部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也表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巨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社会的根本标志。我们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把握住产权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产权制度在微观(企业)层面,在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有一定的效率,但在宏观层面,从长期和根本上来讲,是没有效率的。“生产剩余价值和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为了生产更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拒交员工社会保险等多种手段提高利润率。这种做法,必然会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但这种效率的提高,是有其沉重的社会代价的,那就是,普通员工遭到无穷无尽的折磨。所以只能说,私有制在微观层面上来说是,会提高企业的效率。但站在全社会和根本上来讲,则不会有效率。因为如前所述,广大无产阶级在资本家敲骨吸髓的剥削面前,必然有一刻会超过忍耐的零界点,从被奴役走向反抗。社会革命的爆发,在短期内当然会使社会生产遭到大面积的破坏。此外,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社会生产,具有盲目性的特征,打破了社会生产客观上所要求必须具备的某种比例关系,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发生衰退。

而西方的产权理论则认为:产权归谁并不重要,关键是由谁来使用。他们认为:谁能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配置,谁就应该是产权的使用者,效率是产权转让的依据。一些人提出通过出卖的方法对一些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通过所谓的三套马车的途径—企业管理层收购、私营企业收购、外资企业收购,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他们鼓吹:采取出卖的方法,虽然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已经丧失,然而,由于保持着货币形式的资金占有权,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就不会变。这种观点自然是错误的。原因如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业、农业、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了赎买的方式。这种赎买的方式,实质在于货币所有者首先在价值形态上,买回等量的的生产资料,取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进而使得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产权关系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此推之,西方经济学家所鼓吹的三驾马车,只不过是将赎买政策包装一下而已,如果按照某些西方经济学家的建议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必将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公有制产权组织和私有制产权组织效率的比较

公有制是指大部分生产资料为组织内部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组织形式,或公有制经济成分占支配地位的组织形式。公有制产权是指为公有制组织内部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那部分财产的产权,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先入为主地认为,公有制产权组织的效率必然低于私有制产权组织,谁的使用效率高,产权就该归谁。由此成为他们反对公有制产权组织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但在事实上,公有制企业可以比私有制企业更有效率,西方经济学家把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原因如下: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当前的中国,私营企业家素质普遍不高,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甚了解。特别是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社会影响。中国人的亲情观念普遍比较强,再加上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缺乏,建立企业后,大多数私营企业主更倾向于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其家族成员犹如皇子皇孙一样高高在上,明明什么也不懂,却对企业经营指手画脚,使得普通员工深受其苦。而企业主对待下面的员工,也常常采用矛盾管理法,人为的制造矛盾搞得公司员工人心惶惶。企业主对待企业员工制定了各种苛刻的标准,其员工如同家奴一样受其摆布。试问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下,公司员工怎么可能会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呢?

而反观公有制企业,因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广大劳动者摆脱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社会关系,建立了一种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员工工作起来身心舒畅,再加上实行社会化大生产,技术相对先进、规模较大、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待遇较高,工作效率自然较高。

2.劳资关系。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压榨工人进而提高利润的阶段。这些企业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企业主也舍不得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处于制造业的最低端,因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对雇佣工人工资的压榨程度越来越厉害,他们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拒交社会保险等多种手段加大对工人的剥削,甚至出现了雇佣童工和无偿使用智障工人等恶性事件,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劳资关系自然十分紧张,人际关系自然无法和谐。工人为了发泄心中不满,通过各种途径如:偷盗公司财产、故意毁坏机器设备、偷盗企业设备等多种手段发泄心中不满。这样的企业,难道效率就会高吗?而国有企业对工人的各项保障比较齐全,工人在后顾无忧的情况下可以全力工作,其生产效率自然会高。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水平。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股份制企业,有些甚至具有世界级水准,如新浪、搜狐、百度、中兴、华为、阿里巴巴、京东商城以及刚刚在美国上市的优酷网和当当网。这些企业所在的领域比较前沿,使用了许多最新的技术,有比较现代的经营和销售理念,员工素质普遍较高,有比较和谐的企业文化,而且懂得在资本市场融资以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这些企业有的已经站在行业的前沿,拥有世界级的声誉。我们自然对民营企业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感到欣慰。然而,我们须指出的是:在中国这样生产力差异极大,国情又十分复杂的国家,民营企业素质相差极大。高科技公司是极少数,大多数民企还停留在很原始的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所在的产业大多是技术简单的低端制造业。在这样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其生产关系自然也较为复杂。在许多民营企业里,帝王之术、矛盾管理、家族管理大行其道。而反观国有企业,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然,国有企业技术大多先进,国家又投入大量资金对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使得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从整体上来讲,超越了民营企业。在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所形成的生产关系自然比民营企业为优。因此,不能看到少数高科技公司发展迅猛,就说民营企业的生产效率要高于国有企业,整体上来讲,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仍然要显著高于民营企业。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公有制企业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搭便车现象比较严重,冗员较多,个别企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但我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管理问题,是可以改进的,而不是像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制度问题,从根本上对公有制产权加以否定,先入为主地判定公有制产权组织必然没有效率。

四、证明公有制产权组织有效率的一些证据

斯蒂格利茨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不如私营企业有效率。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加拿大的两条主要的铁路线路,一条由政府经营,一条由私有公司经营,政府的经营效率并不比私有公司低。另一个是法国的国有企业的效率也并不比私有企业的效率低。世界银行公布的 《世界发展报告》表明,1980-1991年期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分别为9.4%和7.8%,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5.7%、11.0%和11.2%。都显著地高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中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可以断言,我国公有制产权组织的效率并不低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私有制产权组织的效率,而且比与我国起点相同的不发达私有制国家的效率高。

五、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建议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坚持这个大方向,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才不会改变。近些年来,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及其国内追随者,鼓吹以西方的产权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这是极其有害的。西方的产权理论较多的依赖于严格的假设,而且西方经济学界近些年来数学化的情况越来越明显。但现实的情况总是复杂多变的,严格的假设、复杂的数学模型并不能完全解释复杂的经济运行。特别是西方的产权理论大多先入为主地认为私有产权有效率而公有产权无效率,这样得出的结论很难谈得上是科学的。如果我们以这样的产权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必将得出取消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错误结论,将会危及到我国的整个社会主义制度。

2.产权制度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但经济效率受多种因素制约。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很大,但受研究目的、数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可能会忽略其他因素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诸如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受教育程度、市场竞争、技术水平,等等。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除了明晰产权之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改进管理,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分配格局,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特别是在政府、事业单位中,全面引入绩效工资;提升公有制产权组织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其职业修养和道德修养,等等。

3.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权状态下,可以在必要的限度内借鉴私有产权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来加强公有产权企业的治理。在两权分离的产权状态下,公有产权、私有产权的治理结构都要在委托—代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运行。两者的治理结构具有本质性、原则性区别,但也会面临一些带共性的问题,如内部人控制问题、激励问题、监督问题、权责边界划分问题等。因此可以借鉴一些私有产权的有效做法。

4.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综合改革、配套改革。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率的因素即有经济系统内部的多种因素,又有经济系统外部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劳动、技术、土地、信息、个人、企业、政府,经济制度、经济心理、经济行为、养老和医疗保障等社会成本的承担。因此,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是综合改革、配套改革,但应该抓住重点和核心。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石,维护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就是维护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继而维护整个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无论是在分析框架、假设前提、逻辑中介、推理过程还是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是科学合理的。近年来,有些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什么产权归谁不重要、谁的使用效率高就归谁的言论,其根本意图是要否定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要取消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绝不可以拿这种理论指导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那些先入为主的认为公有产权组织无效率的言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偏见,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为理论指导,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人员素质、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减少行政干预等等,使我国的国有企业焕发出生机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优越性。

[1]吴易风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责任编辑 宫秀芬

F0-0;F27

A

1672-2426(2012)05-0071-04

杨森(1984-),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0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公有制产权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对小产权房问题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