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松
什么是资本
王江松
前面的文章已经多次涉及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问题。的确,在现代社会,似乎没有一个问题比这个问题更为重大、深刻和全面的了:在经济上,劳动与资本两种基本经济力量(生产力、价值、产权)在这里交汇;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劳动与资本也是两种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力量。
在很多人眼里,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问题,似乎早在19世纪就已由马克思加以彻底明白地解答了,似乎以后的历史运动,只需要按照马克思所指明的社会图式前进就可以了。然而,随着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由兴盛转向衰落,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资本力量的崛起,随着西方先进国家由工业文明转向信息文明、由物质经济转向知识经济过程中新型资本形态的出现,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又重新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
Capital来源于拉丁词Caput。Caput的主体意义是“头”(脑袋),其余的意义有:开端(起源)、顶点(顶端、尽头)、脑筋(理智)、实质(基础、主要部分)、人(人口)、生命(生活)、头目(首领、首长、领袖)、公民权、首都(首府、中心)、篇章(篇、章、节)、资金,等等。Capitalis是Caput的形容词,有四个意义:头的、脑袋的;生命的、生死攸关的;致死的、不共戴天的;基本的、主要的、杰出的、卓越的。在西方文化中,Capital是一种具有引领作用的、具有主动活力的、能给其他事物赋予自己意愿的、对其他对象实行覆盖的事物。例如Capital作为“首领”,就是人;作为“首都”,就是对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有引领和决定意义的城市。虽然在西方古代Capital也被用来称呼“资金”(钱、货币),但这也是在“资金”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意义上来说的。Capital概念与资金概念相比较,前者是一个大概念,它在“引领”和“决定”等意义上覆盖后者;也就是说,后者只有在具有引领和决定作用的时候,才称得上是Capital,并非一切资金都可以被称作Capital。
那么,怎么来理解资本的这种引领和决定作用呢?资金是怎么成为资本的呢?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和其他经济学家的解释。
1.马克思的资本概念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典定义,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剩余价值并非来自生产资料,因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了,其中并没有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来自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力的剥削,即资本家通过绝对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或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迫使工人在生产出补偿其劳动力价格(工资)的产品外,又生产出一部分剩余产品。货币、生产资料本身并不一定是资本,只有当资本家利用货币和生产资料来剥削工人的劳动并获得剩余价值时,货币和生产资料才转化为资本。
可见,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纯粹的物,而是以物的形式体现出的社会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它得以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一是部分地主、商人和手工业主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并可以自由地购买厂房、生产工具和原料等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大批劳动者失去土地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且由于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被打破,劳动者获得人身自由和迁徙自由,可以到劳动力市场去寻找买主。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一旦来到世上,由于受着追求剩余价值的强大驱动,便疯狂地榨取工人的血汗,疯狂地向外部世界扩张,抢劫海外殖民地的黄金和白银,掠夺落后国家廉价的原料,从而使自己迅速膨胀起来。“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与此同时,马克思出于其伟大的历史感,又高度评价了资本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它打破了种种狭隘的血缘、宗法、等级、地域和行会的限制,使商品经济普遍地发展起来,并建立起统一的世界市场;它驱使人类全面、深入地探索自然界,引发和推动了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领域;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在短短不足二百年的时间里创造的成果超过了过去全部人类历史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它还培养出一个强大的市民社会,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初步实现了政治民主;它为一个新的更高的社会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前提。
2.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资本概念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资本实证论》一书中,逐一清理和分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各种资本理论,提出了自己对资本的解释:资本是在迂回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里出现的中间物的集合体。所谓迂回生产方式,是与直接达到其目的的、直接运用体力从自然获取消费品的、“赤手空拳”的生产方式相对的;在这个迂回过程中,人们运用一系列中间物即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与那种直接的生产相比,这种用迂回的方法进行的生产具有如下特征:
(1)它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品。
(2)它要经历许多的环节和更长的时间,不能立刻获得消费品,为此人们必须为了实现一种对未来的预期而耐心地等待和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3)它所运用的资本即生产资料不是自然界现成赐予的,而是人们在生产和积蓄、勤奋和节俭的基础上,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制造出来的。
(4)它能够带来远远超出直接生产的预期的收益即利息,也就是说,资本既是生产性的,也是获利性的。庞巴维克因此把这种用迂回方法进行的生产直截了当地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生产”。
3.两种解释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对资本的解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的解释,有如下重大区别:
(1)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纯粹的物,而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关系,或者说资本是某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财产关系的物质载体;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此相反,资产阶级经济学则认为,资本就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本身。
(2)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历史产物,它萌发于简单商品生产过程,其最初的形态是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间接地剥削农民和手工业生产者;资本的成熟形态是生产资本、产业资本、工业资本,此时,货币完全转化为资本,它直接剥削工人的劳动,榨取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与此相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认为,资本是一个自然的、永恒的范畴,自从人类运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以来,资本就已经出现了,并且永远不会消失。
(3)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增值来源于资本家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占用,随着剩余价值在不同的资本(工业资本、农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等等)领域的瓜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这一转化掩盖了资本增值的秘密,仿佛资本能够自动地产生利润,实际上,不同的利润都来自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与此相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来源于生产与积蓄、勤奋与节俭,资本之所以增值,完全来自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这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更高的生产力。资本家越投资于这种生产要素,提高这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就越能够得到回报,利润也就越高;资本、土地、劳动力,各按其在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能、所起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而分别得到了利润、地租和工资三种不同收入,这是一种极为自然、公平和天经地义的过程,其中不存在谁对谁的剥削。
(4)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基础上,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是无法解决和消除的,只有消灭私有制,把生产资料由资本家私有制变为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和正义。与此相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怀疑私有制的合理性,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不存在什么根本对立而只存在利益分配上的差别,认为工人也是其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并以其对劳动力的所有权而获得其工资收入,工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工作、节俭和储蓄而积累资本,也可以投资创业,加入到资本的自由竞争过程中去。
4.两种解释的互补性
这两种解释看起来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如果我们完全认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看法,那么很显然,一切社会主义运动都失去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完全认同马克思的看法,认为资本就是剥削的工具,利润完全来自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那么,对于像中国这样急于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重新确立资本的合法地位,培育资本主体和资本市场,恢复按资分配,就会遇到巨大的观念上和道德上的障碍。中国文化中本来就有着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的传统,20世纪初又形成了一种重劳轻资的新传统,而在数十年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本又一直作为“剥削”的同义语而被加以绝对鄙弃和否定,因此,从理论上重新厘定资本的含义,重新评估资本的历史地位,对于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来看,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应该说,双方都说出了各自的真理,同时也有其各自的弱点,因此两者既是对立的,也是互补的。比如,资本既有自行增值的一面,也有剥削劳动的一面,既有与劳动对立的一面,也有与劳动合作的一面,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抓住了其中一面并发挥到极致,但资本真实的含义和历史地位恰好应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去理解。下面,我们试就资本的起源和资本的本质问题,做一个初步探讨。
1.资本是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
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念,资本就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或能够带来更多产品的物品,这样一来,原始人类所制造和使用的最粗陋的石斧、石刀也是资本,因为原始人类只有相对或暂时放弃“赤手空拳”地采摘野果或搏杀野兽以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而利用一定的“自由时间”对石头进行加工,才会制造出这些生产工具。这是把人类活动最基本的特性当成了资本的特性。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正在于他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延长和放大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让物质性的工具、中介与自然物发生相互作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点被黑格尔称之为“理性的狡计”。很显然,运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比赤手空拳地进行生产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能获取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料。这就是庞巴维克所谓的“用迂回方法进行的生产”,但庞巴维克同时把这种生产称之为“资本主义生产”,这样一来,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显然是对资本主义的拙劣的、赤裸裸的辩护。
资本固然是一种生产资料,但生产资料不一定就是资本;历史上,生产资料的出现远远早于资本的出现,资本也不一定会永恒存在下去。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一种历史产物,是在一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出现的事物,它不仅是生产资料,而且包含着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它不仅是一种物,而且包含着一种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
资本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私有制。
资本是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这是资本的第一层含义。这一含义意味着:第一,资本是生产资料,而不是生活资料;第二,资本是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而不是原始社会公共所有的生产资料。资本是一种排他性的占有物。
2.资本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
那么,在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和地主也排他性地拥有土地、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甚至拥有劳动者及其劳动力,它们是不是资本呢?当然不是。
资本产生于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的夹缝中,是作为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的否定因素出现的,它是与工业文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同发育成长起来的,当它终于成为主宰经济的力量时,也就意味着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和自由市场经济时代。
资本的第二个历史前提是商品经济,它的前身就是货币。资本的最原始的含义是指用于贷款并生息的本金或资金。可见,没有商品经济及其一般等价物即货币,就不可能有资本出现。资本的最初历史形态就是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资本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这是资本的第二层含义。在这种条件下,生产资料可以表现为货币并通过货币而进行自由交换。
3.资本是在工业文明条件下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
资本的第三个历史条件是工业文明的出现,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生产资料中的生产工具已开始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土地等自然生产条件或自然生产资料降为次要的要素。商品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为前提。在手工业中,手工业产品以及制造这些产品的生产工具,都远离了自然物质形态,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弱,自然只是给手工业提供原料而已,对这些原料加工改造,完全有赖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至于商业,不论是异地农产品之间的交换,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还是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都有赖于先进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技术——而这正是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之所以能够带来很大利润,相当程度上正在于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较高的生产力,从而使产品的附加值或商品交换的差值大大地提高了。
资本是在工业文明(生产工具成为主导生产要素)条件下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这是资本第三层含义。在这种条件下,首先是生产工具成为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才获得资本的品格。
4.资本是在商品经济和工业文明条件下私人所有的、与自由劳动力结合的生产资料
资本的第四个历史条件是劳动者从人身依附条件下解放出来,成为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这样,不管自身还拥不拥有生产资料,他都能够不受阻挠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失去生产资料的前提下,他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在没有失去生产资料的前提下,他也可能为获得比自己独立生产更高的收入而出卖劳动力。当然,手工业者或商人也可以仅仅雇佣自己及其家庭成员,但这与资本的扩张本性是矛盾的。资本必然冲破这一限制而雇佣外部劳动力,从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资本是在商品经济和工业文明条件下私人所有的、与自由劳动力结合的生产资料,这是资本的第四层含义。
显而易见,资本是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的否定物。在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中,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不具有资本的品格:
第一,在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中,生产力很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而也是最主要的财产,是人们争夺的主要对象。由于土地产出较低,而可耕土地资源又有限,人们对土地的争夺达到这样激烈的程度,以致仅靠经济本身的运动根本不能解决土地和财富的分配问题,人们不得不用政治的、军事的、宗法血缘的、宗教的、道德的种种非经济手段来直接解决经济问题——人们不是凭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来分配财富,而是通过弱肉强食的暴力手段来决定财富的分配,于是建立起普及全社会的极权专制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土地、生产工具和劳动力都是不能自由竞争和自由流通的,不仅土地所有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生产资料,而且奴隶和农奴根本失去了对自身劳动力的支配权,而沦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地主、贵族、国王只有通过超经济的剥削和奴役,通过把劳动者紧紧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且榨光他们的血汗,才能使自己达到一种比较体面和富裕的生活。在这种制度下,财富的再分配只有通过以暴易暴、周期性的造反和动乱来解决,从而也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生产力。可见,土地是封闭的、静止的、低产出的、低积累的,这与资本的开放的、自由的、扩张的、变动不居的、高产出和高积累的本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在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中,土地是等级专制制度的物质载体,它身上嵌盖上了封建的纹章,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不动产,而且是社会意义上的不动产,不可能有空间位置的移动,也不可能通过自由买卖完成所有权的置换,不可能通过产权交换向最有才能的生产经营者手中和获利最大的生产领域流动——这种变动将动摇等级专制制度。因此,土地所有者根本没有对土地进行投资、改良土壤和种子、完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动机。不仅如此,通过生产经营而扩大财富,会使其逾越在等级制制度中所处的位置而招致严厉的惩罚。于是他们便把剩余产品挥霍殆尽,而整个国家也不会把剩余产品用于发展科学技术,而是用于修建象征皇帝、国王威权的巨大工程。与此相反,资本正如商品,是天生的自由派和平等派,它冲破一切等级的、政治的、血缘的、宗教的、地域的各种限制,按其追求利润的本性在全世界自由流动,流向能干的经营者和高效益的经营领域——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动产(尤其是作为其集中体现的货币),而且是社会意义上的动产。
第三,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夺是超经济的、强制性的、直接受专制政治和国家权力保护的,劳动者或完全失去人身自由,或者只有极为有限的人身自由,即使是自由农、小农,也被束缚在土地上及血缘宗族和村社中;资本对劳动者剩余产品的索取则是经济上的、非强制性的、非暴力的,是通过缔结契约方式来达到的,是通过资本家作为买方的优势地位和劳动者作为卖方的弱势地位来实现的。因此,资本与劳动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流动和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资本萌生于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过程中,与简单商品经济一同经历了几千年缓慢的发展,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而在工业革命中,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力量,资本力量由此也转化为资本主义——一种在工业文明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系。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对资本力量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极为精辟的概括:“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展开时,表现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它要存在于一个国家,务必得到资金广泛的流通,经理人才不分畛域的雇佣,和技术上的支持因素(如交通、通讯、保险、律师的聘用等)全盘活用。既打开如是局面,则信用之流行必受法制保障,然后所有权和雇佣才能结成一张大网,而且越编越大,终至民间的社会经济体系与国家互为表里。”
1.劳动相对资本是一种处于弱势的生产要素
与早期资本相对应的劳动,是一种以体力为主,以智力为辅的简单劳动,科学技术知识还不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是被资本家所掌握和控制,按照资本家追求利润的要求把其中一部分转化成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资本家运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原料、科学技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投入生产,自然也就掌握了对整个生产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反之,劳动者除了出卖劳动力外,没有别的出路。
2.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
在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中,资本掌握了对整个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的控制权,掌握了最为关键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由于资本具有这种几乎不容挑战的强势,便驱使资本家超出人类道德的底线,通过过度的剥削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并通过控制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来保护和加强这种剥削和压榨。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而且在许多后发资本主义国家,这些故事还每天都在重演,不是马克思等社会主义思想家编造出来的。作为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正常和正当反应,工人阶级进行了英勇的反抗,而马克思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则为他们的斗争提供了精神武器。今天看起来,马克思主义显得有些偏激和片面,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却同工人运动本身一样,具有足够的历史合理性和正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