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012-08-15 00:45高巍
大家 2012年6期

高巍

(高巍:西安体育学院运动系足球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训练与教学。)

一、前言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有重要影响,高校体育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此,本文就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做一探索。

二、大学生树立终身意识的重要性

终身体育是人类自发、自主、自觉的体育生涯,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的体育教育,是既有益于个人、又有益于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终身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的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大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接受的体育教育是最为系统和最有时间保证的,大学生在这一时期树立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终身体育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在校期间自身各项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健康的体魄完成学习任务。也有利于走上社会后自主参与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发展成为社会的健康公民,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促进全民素质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更好地为现在化建设服务。

三、当前高校终身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体育对终身体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过于重视专业课程而对体育基础教育轻视。高校对体育教育经费投入少、场地设施不完善,课程开设年限短、课时量少,只在一、二年级开设公共体育课程和选修课程,而且课外活动时间较少。体育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等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师没有时间去制定课外活动计划和辅导学生课外活动学习。高校公共体育并没有发挥其功效,终身体育教育更无从谈起。

(二)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在教育体制改革的环境下,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虽然也在进行,但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仍然很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中小学教学项目较多,没有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设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手段方法也较为陈旧,教教学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很难适应终身体育教育的要求。

(三)学生健康意识不强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健康意识薄弱,消极的对待公共体育课程或者体育锻炼,在他们潜意识里专业课程更加重要,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更倾向于拿到学分,而不是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除了课堂练习以外很少自主地参与课外活动。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更少,对科学的锻炼方法又了解较少,文化素质较高、体育锻炼能力较弱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利于自身身体健康。

(四)课外活动机制不完善

课外活动机制不完善,是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对课外活动重视程度较低,课外活动仅仅是教学指导纲要上的条例,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课外活动没有形成有序的机制、明确的目标和严密的组织,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做以详细考虑,课外活动大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一)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应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公共体育课程是传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良好途径。一方面,学校要把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来开展体育教育工作,在大学生中普及终身体育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理念,认识终身体育的功能和意义,使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应把终身体育的思想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贯彻到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并把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培养学生的长期目标来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实践课程教育,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唤起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追求,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二)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要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发展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对全体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教育,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在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安排适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内容。课程的内容不仅要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普及性,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健身健心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的安排要注重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是否易于广泛开展,尤其是一些在社会大众中开展较为普及的项目,例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必修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他项目学习打下基础,选修课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任课教师、上课时间等,吸引学生上好体育课,使其学习到一门或两门可以终身锻炼的项目,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

(三)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新颖化,教学评价指标多元化,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练习,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根据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单一的以体育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考核情况来作为教学成绩的评价指标是不完善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意识、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体育运动的习惯等都可作为教学评价的参考指标,这样运动技能完成欠佳的学生可以从其他方面取得平衡,运动技能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也不能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等方面的重视,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四)优化课程教学模式,重视第二课堂教育,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

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第二课堂主要是课外教学活动,仅仅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渠道是不完善的,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严密的组织计划,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

五、结束语

学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本文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终身体育为教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发展体育能力、激发体育兴趣和形成体育运动习惯,使他们受益终身,同时,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在高校的实施。

[1]李晓冬,程新华.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之我见[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

[2]黄超,胡美兰.“健康第一”思想下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

[3]李建国.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