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艺术性探析

2012-08-15 00:45王晓明
大家 2012年6期

王晓明

(王晓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训练部图书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一、引言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靠语言来维持,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又以教师运用日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形式,所以教师对口语的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门艺术,教学语言是这门艺术的核心,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媒介。讲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不断自觉锤炼教学语言,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面临的任务。

二、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教学语言的艺术,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达到特定的教学要求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能和技巧的总和。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如果教师懂得运用语言艺术,能够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内容,用准确的语言讲解知识,用理性的合逻辑而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启迪智慧,陶冶心灵。

三、教学语言艺术的“五感”

对于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可体现为以下“五感”。

(一)情意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教学的艺术化同样离不开情感。认识和情感的统一,要求教学中有生动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感性形式,而不只是客观冷静的理性形式,教学应该是情与理,情与知识的交融统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失情。”教师要想便自己的语言具有感染力,首先要将自己丰富的感情贯穿于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中饱含自己诚挚的思想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并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语言的力量和美。在教学及一切艺术活动中,惟真情方能激人使怒,惟真情方能哀人使怜,惟真情方能使人啼笑歌呼,惟真情方能使人激昂慷慨,惟真情方能使人倾心信服。

(二)审美感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和外在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要使教材变为美的化身,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循路识斯真”、“话语悟其神”,以美的眼光去发现丰富的审美材料。教师讲课不但要传递出语义信息,还要在语义信息基础上传递情感信息和审美信息。因此,教师要懂得美学,具有基本的美学知识和健康的审美意识,要能够发现美、渲染美、激发美,以此陶冶学生的心灵,扣动学生的心弦,才会使学生越学越美,越学越乐,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如坐春风。

(三)形象感

形象,顾名思义,有形有象,是一种直观的美。俄国古典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说明形象的特征,说当你读完了一部优秀作品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就会像活人一样,以其所有极细微的特征—他的面貌、声音、举止和思想方式一完全显示在你面前;他们永远不可磨灭地印在你的记忆中,使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教学语言形象美的功能价值,当教师在“千回百转”的抽象表述中把“疑无路”的学生带入“柳暗花明”的形象美的天地里,会有产生多么豁然开朗而又印象深刻的教学效果!

(四)幽默感

教师语言幽默艺术,主要是指用可笑的语言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用谐趣的手段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和本质,使教学信息凭借幽默的语言形式获得最优的传递与转换,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大凡善于运用幽默的教师,都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领会到知识的内涵,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教育实践证明,一般的正面教育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恰到好处的幽默却能使学生在令人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接受教诲。

(五)韵味感

语言是以语音为表现形式的,为表义服务,这是语音的重要功能。作为教学活动重要工具的教学语言,除了具备有很强的表义功能之外,它还具有声音优美、音乐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学语言要具有“韵味感”。“韵味感”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方面,教学语言的韵味感,主要指声韵和谐。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声、韵、调,声韵相互配合,字调交错相应,就构成了语言的声律美,即韵味美。具体地说,就是利用汉字的平仄音韵,音调的高低升降,形成抑扬顿挫的音响,使语言具有优美的节奏。

四、结束语

教师语言艺术是建立思想修养和知识智力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的,因而是基础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性,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学习、演练习得的。俗语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需要具备坚实的思想、道德、法治、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感悟教学语言的艺术特性,并且将其应用于教学语言的实践,持之以恒,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