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云
《郎朗的歌——献给2008》是一部综合型音乐艺术电影。影片用宏大的影像和真实的语言展现了郎朗精湛的琴艺及其曲折艰辛的成才之路。为完成这部影片,《郎朗的歌》摄制组先后到达了故宫、天坛、古观象台、金山岭长城、太行山、黄河壶口瀑布、上海外滩等近十个中国古今文化胜地,将郎朗美妙的琴声与这些宏大壮丽的中国风貌完美结合。当然,这部影片最引人瞩目之处还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郎朗童年、少年、青年的学琴之路,细致刻画了他在艰苦环境下追求音乐梦想的精神力量和巨大付出。
郎朗是“钢琴热”一代的典型代表。自80年代“钢琴热”兴起以来,在中国与钢琴结缘的人数以万计。在这些人中,有的成为了世界顶级钢琴演奏家,如郎朗、李云迪、陈萨等,他们将中国人演奏的美妙乐音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有的将钢琴教育事业选择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将毕生所学传授于众;有的用钢琴为生活添彩,闲暇时郁闷时浓情时都可借其抒发心境;也有的视钢琴为不共戴天的敌人,将其紧锁,永不开启……
一切钢琴文化现象都离不开钢琴教育,钢琴教育是中国钢琴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本所在。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钢琴教育活动就伴随着音乐创作与早期的钢琴演奏活动共同推进着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百年来,我国的钢琴教育经历了音乐教育机构的不断完善,经历了教材、教法的持续更新。随着年轻的中国钢琴家接连在世界乐坛上大放光彩,我国的钢琴教育能力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然而与此同时,一些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越来越多地浮现出来且越来越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包括过分强调训练技术能力而忽略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家长与教师的功利性心态、学生常见的厌学心理、音乐综合素质培养的忽视、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合格师资的匮乏、教与学的盲目……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审思,可以归结为不同的成因。比如重技术而轻艺术表现,这是属于教学方法的领域,而“师资的匮乏”则属于音乐现象的范畴。然而归根究底,什么才是影响钢琴教育得失成败的关键因素呢?透过现象看本质,经过审思,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对音乐的热爱是影响钢琴教育成败的基础因素。无论在接受访问时还是在影片的首映礼上,郎朗都多次强调自己之所以能成才,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音乐的热爱,只有有这种对音乐的爱才有可能成功。郎朗所说的这种对音乐的热爱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对音乐先天的感知与热爱,另一方面则是经过深入学习进一步理解音乐后,形成了以理性为基础的长久的热爱。回顾郎朗的成长经历:一岁还不会说话就会哼歌,两岁多有了自己的钢琴,从不到四岁正式学琴开始,每天作息以外的时间都在琴凳上。也许最初郎朗同其他孩子一样,见到钢琴这件华丽庞大的礼物不由得心生喜欢,对美妙的音色充满兴趣,充满先天的本能的热爱。然而接下来的刻苦练习与长时间的坚持绝不可能靠一时的兴趣来维系,而是要依赖于不断的对音乐进行深入学习与发掘,从而形成的理性长久的热爱来支持了。
很多人将这种对音乐的爱与兴趣视为等同,其实二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兴趣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是可以培养和选择的;而“热爱”是更深层的情感,这种情感更多出自于本能。“热爱”无需刻意培养,也不会轻易改变。“热爱”与兴趣都可以成为完成某件事的动力,然而“热爱”远比兴趣所发挥的力量要强大得多,长远的多。当然兴趣与“热爱”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兴趣经过适当的经营与培养,会使对事物的情感逐渐加深,当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兴趣也可转化成为“热爱”。
很多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很少有愉悦的体验;很多老师只是视钢琴教学为某种谋生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钻研的精神与激情。这都是缺乏“对音乐的热爱”所导致的直接后果。钢琴教育是教与学的活动形式。无论是教授还是学习,对音乐的热爱都是不可忽视的根本因素。从“教”的角度分析,教师只有具备对音乐的热爱,才会克服教学的枯燥性与外界的不利干扰,悉心研究教学方法,认真对待教学过程,一切以音乐为重,一切从音乐出发。艺海无涯,人亦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的老师,但在某种情况下,对于某个学生而言,却有可能出现最适合他的教学方法。这一切都依仗于老师孜孜不倦的探讨与合理指教。而对于音乐的热爱,无疑是这项艰苦工作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从“学”的角度分析,学习钢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单单靠兴趣就可以使其长久进行下去的活动。在学习钢琴过程中,需要艰苦的技术训练,需要对音乐表现的不倦发掘,需要对音乐素养的完善提高,需要在停滞不前时战胜自我的坚强意志……而做到这一切的源动力只有这种对音乐的热爱。只有切实地拥有对音乐的热爱,才有可能克服各种问题,越过难关,更深入地走进音乐的本质,发掘音乐的美,从而更深地热爱音乐,达到良性循环的境界。
其二,坚持不懈的毅力是影响钢琴教育成败的直接因素。从影片对郎朗成才之路的真实再现中,给观众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郎朗父子对信念的执着以及为之坚持不懈的毅力。从初学钢琴到比赛夺冠、从沈阳的“音乐神童”到北京筒子楼里遭人嫌弃的“农民小子”、从北京求学受挫到顺利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从自费出国到声名大震,郎朗一路走来,坚持不懈的毅力是他决胜的法宝。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不仅体现在琴凳上的刻苦练习中,更体现在面对挫折与逆境的时刻。郎朗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相反,他经历了同龄人不曾有过的坎坷与磨难。正如影片中的真实再现,在遭受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拒绝后,父亲万念俱灰,曾逼迫儿子自杀。这令当时还只是个孩子的郎朗极度无助甚至开始痛恨钢琴……郎朗曾表示他最不敢讲述的就是这段自杀的往事。相信郎朗与他的父亲一样,当时都觉得无路可走看不到希望。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最终度过了最黑暗痛苦的时期。他的父亲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希望,郎朗也坚守着钢琴家的梦想。在徘徊游离了一段时间后,郎朗又回到了钢琴身边,并最终如愿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入学考试的第一名。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故事的始末,然而换位思考一下,面对当时钢琴所带来的极度痛苦和心灵创伤,最终仍然选择回到钢琴身边,选择勤学苦练,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的选择。郎朗做出这样的决定与行动,个中原因除了对音乐真挚的热爱,更多的则是对信念理想的坚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坚持不懈的毅力的支持。
在钢琴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多面临的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难以攀越的高峰。一首作品在被完美表现前,需要枯燥的练习以及对乐谱无尽的探索与发掘。识谱、手指练习、音乐的表现、曲式结构的分析、风格的掌握……学生面临的问题总是数不胜数,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就如过江之鲫。作为学生,在停滞不前时,在手足无措时,在质疑自己的能力时,在思考是否要放弃前进时,仅仅有对音乐的热爱是不够的,在此时坚持不懈的毅力尤为重要。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这种对信念的坚持以及对毅力的要求只有比学生更高一筹,才有可能引导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精湛的演奏是与台下枯燥的练习分不开的,而这种枯燥的练习若想顺利的完成,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陪伴是不可能的。
其三,正确的心态是影响钢琴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不同,我国钢琴教育可以分为学校专业性质的钢琴教育以及社会普及性的钢琴教育。学校专业性质的钢琴教育主要以全国9大音乐院校为国家钢琴教学的主体,其次为艺术院校和地方大学附属的音乐学院。在专业钢琴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央音乐学院及上海音乐学院,招生上一直本着宁缺毋滥的指导思想为国家培养人才。中央音乐学院杨俊教授在谈到中国钢琴教育现状时指出:“我们从钢琴系来讲没有无限制的进行招生,基本上是控制在20名以内,虽然扩大招生可以让更多人考进学校接受系统专业的钢琴教育,但是从学生的质量来看实际上水平不是很一致的,进入实际上符合真正的音乐人才来培养的人来说20个人也多了……”由此可见,中国学琴者虽然人数众多,但真正有天分有资历,且可以同郎朗一样接受最好的教育,屹立于国际乐坛的人是为数不多的。而另一方面,在社会普及性质的钢琴教育领域,琴童的茫然表情、老师家长的大声喝斥在钢琴课堂上随处可见。很多人学琴为了考级,为了加分,为了攀比;很多老师授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在这些心态下进行的钢琴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的。而另一重要群体——家长的心态则更需深省:著名钢琴家刘诗昆认为“家长有两种最突出的心态,一是培养孩子做钢琴家,二是简单地作为一种消遣和玩乐,而不是把音乐当作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料。这种心态,是目前中国钢琴教育最难扭转的弊端。中国家长的心态总是非黑即白,其实学琴应该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作为美育中很重要的一环,不能简单跟兴趣画等号。”
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专业性质的钢琴教育,还是社会普及性质的钢琴教育,参与者都应有正确的心态与自我定位。无论将钢琴选择为终身的职业,还是亲密的生活伙伴,钢琴教育首先应以提高修养与审美能力为目标。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不应忽略了愉悦体验的重要性。音乐是最接近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而钢琴以其宽大的音域、百变的音色则成为表现音乐的最佳乐器。走近钢琴,即是走近音乐,走近未知的心灵深处。也许钢琴教育活动会成为完成某种目的的手段,但如此一来,终将会丧失音乐所应带来的最纯真质朴的感动。这将代价是巨大的。
在钢琴艺术的道路上,枯燥、艰辛是不可避免的,但道路的抉择属于自己。在上文谈到的诸要素中,对音乐的热爱是从事钢琴事业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的毅力是克服艰辛的法宝,而正确的心态则是掌握人生方向盘的必要保障。
[1]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峻谈中国钢琴教育现状》http://www.clii.com.cn/musical/news/show.asp?showid=125204
[3]《刘诗昆痛批中国钢琴教育现状》http://biz.163.com/05/1026/03/20V86MQU00020Q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