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贵敏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多数中外合作高校采用的是高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在其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专业多数集中在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商贸管理等专业上。非学历教育及各类培训教育中,多将重点放在国际商务、国际会计以及国际金融等专业上。在此,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及其特点、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以及中外合作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实践等三个方面出发,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与实践这一问题,做以下简要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在承认中外办学机构学历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办学机构自身的性质为标准,并按照这一原则将中外办学形式分为独立设置与非独立设置两大类。在整个独立设置中,主要由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组成;而在整个非独立设置中,其办学重点多放在二级学院以及自身的作何项目上。
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置的过程中,与国内其他高校机构不同的是,在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使学院的办学机构设置与国外高校保持一致,在确保办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独立事业法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办学的软硬件设备由合作的双方共同投资,使整个学院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独立、自有的法人财产,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其基本前提在于获得我国相关法律的认可及我国教育部门的批准。在其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办学机构不是一方就能决定的,而是需要办学的双方在合作的基础上,结合着中外合作人员的办学权利、义务以及责任,在取得双方认可的前提下,根据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及协议来确定、实施,由此不难看出,在整个中外合作办学中,合同成为双方之间合作的核心所在,双方人员按照一定的合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管理,并在管理活动中承担应有的责任。除此之外,合作学校则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外独立承担办学责任。
2.独立办学自主权。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办学实体可以结合着自身的办学规模、专业需要以及我国教育制度,制定出与之相符的学制及教学计划,并结合着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独立招生、独立学费等相关教学管理活动。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董事会作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按照中外合作办学者授予的权力及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合作办学机构中出现的重大事项进行裁决。
3.财产管理权。合作者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法人代表,在学校的财务管理中,对投资财产享有管理、使用权,但在其基本权力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办学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法规。
4.内部管理自主权。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管理中,中外双方都有权力对其管理活动进行策划、指导,同时还能按照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共同制定学校的下一步发展规划以及决定教育经费等相关管理活动,并按照学校的发展,对学校的财务及教学活动进行完善与管理,确保学校教学活动及管理的顺利进行。
在我国当前的合作办学体制中,数量最多的为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些办学机构在开展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其优势在于借助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知识体系。
1.二级学院制度。针对我国当前多数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二级学院制度成为当前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在整个二级学院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是由一级学院的领导依据二级学院的办学规模、发展趋势以及专业优势等,由一级学院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学院制度,二级学院制度的负责人在法律程序上不具备法人资格。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特点:第一,在二级学院正常运行的过程中,针对中外双方投资的不动产,一级学院享有其归属权,而二级学院只具备一定的使用权;第二,在整体的学院管理上,二级学院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服从一级学院的领导,在遇到重大决策时,必须报给一级学院的相关领导,在获得认可后方可实行;第三,在整个二级学院的管理机构中,其管理机构一般由一级学院及外方合作者共同委派代表组成;第四,二级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可以具备独立的财务机构与人员,同时享有独立账户,且在一定范围内具备一定的财务自主权;第五,二级学院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着自身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可以独立开展招生工作、教学活动、学费制度以及独立师资等各项活动,但前提在于获取一级学院的认可。
2.一般合作项目。在整个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一般合作项目与二级学院在办学项目上基本相同,在具备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其最大区别在于项目设立在中方合作者组织的某一机构内,例如:在二级学院下设置的MBA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随着国际社会的迅速发展,已有的中外合作办学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具备明显的市场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高等教育的计划性呈现出相互矛盾的形势。结合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状况,其之所以能得到迅速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适应了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教学内同以及教学形式的新颖性在创建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中外合作教学的而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先进性,这些都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整个内部体制问题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二级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受一级学院的管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办高等教育的思路与管理方式,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其管理模式及教育活动缺乏必要的创新性,且运作模式陈旧,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其次,在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实施的过程中,其二级学院的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都是由一级学院供给的,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导致合作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最后,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管理及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无法达成一致,导致无法形成固定的办学规模及教学特色。
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再加上网络化、信息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在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多个方面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高等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发展,以此来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结合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中外合作办学在其体制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提高办学思想。使其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能够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给中外合作办学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及强有力的支持,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使其在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中不足的同时,还能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改革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
在中外办学体制实施的过程中,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为办学体制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确保办学体制的贯彻与落实。由此就需要学院的管理人员能够结合着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及学院资深的优势,创建出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在培养学生主体性、开拓性、创新性精神的同时,还能将高等教育推向国家化。
与我国高等教育不同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除了使用我国设置的课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能够凭借其有利的教育资源,将国外一些先进的知识理念及科学技术应用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在确保学校办学先进性的同时,还能加强其他国家与我国之间的联系。
我国自加入WTO后,服务贸易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发展,由此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能够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教学理念,学习对方的长处,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趋势,要想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最佳途径在于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中的各项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术和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大胆地往前走。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体制在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趋势及国际社会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及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1]李同明.创新与改革现代高教管理体制[J].青海师专学报,2009.1.
[2]许浚,吴琼.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目标定位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周曲.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东南大学,2006.
[4]吴治兵.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
[5]姜燕媛.上海地区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6]熊吕茂.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
[7]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8]阳金萍.,提高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
[9]蒋凯,陈学飞.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