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从学生就业谈专业设置与改革

2012-08-15 00:45李波波
大家 2012年17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设置专业

李波波

一、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为610万,20l0年达到历史最高的630万,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2011年全国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11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矛盾。一方面,存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出现大量岗位空缺,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每年看似很高的就业率,其实好多是应付上面检查,或是今天就业了,过几天或者半个月后就失业了。就业的不稳定说明了一个是观念,另一个说明专业的与社会需求不配套。一边企业招不到人,一边是大学生无法就业。学无所用,不愿到企业去。宁可到一些不愿意打出待遇的事业单位去等。今年双选会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场面,这边民营企业和一些私企打出了很高的待遇却无人问津。而这边一些事业单位连待遇都不说,也只写明是合同制,但却让不少毕业生排起了长队去面试,在他们浅意识里,总相信未来会是好的。图的就是稳定,这就说明了观念问题还没有从这一代80、90后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变。父母这一代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就业、房子全是分的,而我们这一代是正处正在改革开放时期,开始过渡到市场化了。要接受上大学要钱,毕业不分配,房子要钱买等一系列改革。就这无形中给我们从无到有到要经过奋斗才得来的一切,不能不让人思考,图的就是个稳定,一下子让所以人都接受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导致了现在这种社会现象,就也给我们民办学校在专业设计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怎样让学生毕业不等于失业,怎能让学生改变这种就业观念,这就对我们的专业设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考验。宽进宽出,怎让这些民办教育更加普及的同时同样能开花结果,而且长青。一。民办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缺乏敏锐的预测和快速的反应机制是导致专业设置滞后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热点的不断切换,民办高校不但应该对已经出现的热点进行积极的应对,而且更应该加重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冷热点的变化进行预测,提前行动,做到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基本一致。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民办高校很难对未来的专业热点进行预测,即使是对已经表现出来的社会热点,民办高校也很难做出合适的对待,当大学生走出校门后才突然发现,毕业即失业。总体来说,民办高校对市场需求具有滞后性,缺乏相应的预测体系。

(二)由于专业种数过多转变为专业设置大量趋同。当今不少高校内部程度不同地存在同类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一些热门类专业、新潮类专业,如计算机类专业、经贸类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等,往往为不同的教学单位同时开设,有的高校甚至两三个教学单位分别设置同类专业。这类重复设置的专业名称略有不同,课程内容却大同小异。重复设置的同类专业共同争夺校内有限的师资与教学设备设施等资源,教学质量深受影响。高校之间盲目跟风,专业的重复设置,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各个高校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平台和协调的机制,各高校各自为政,盲目跟风,即发现哪个专业热门,高校纷纷争抢开办,当这种热门专业的扩招速度大于实际社会需求时,就会造成就业困难。形成了恶性竞争的局面,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另外学校在专业退出方面也存在盲目性,有很多专业随着社会需要趋微,然而却因开办时间较长,该专业以前是重点或是名牌专业,因而即使就业率低,学校也不愿意将其撤掉。所以说专业的开设和退出的不合理都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三)脱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地方民办高校应该重视地方社会需求,并能够依据地方社会的需求而设置专业。但是当前地方民办高校专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及其变化不协调,按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不少学校新专业的设置主要以当前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为依据,这只能反映现行产业结构条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不能完全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变动趋势,基本上属于经验性操作,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总量不足并存的现象。

(四)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开始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趋势转变。而从我国当前地方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诸多结果来看,培养的却是大量窄口径专门人才,知识面的狭窄造成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岗位要求。此外,地方民办高校不能面对市场信号对专业设置

二、目前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情况

(一)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滞后性是指高校不能准确地对未来的专业需求进行预测。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具有周期性,一般需要3—5年的培养,但就业形势在不断变化,因此对大学生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的现状是当社会表现出了对某一专业的高度需求时,高校才匆忙地设置相应的专业。经过几年的培养后,当这些专业的大学生毕业时,当初的社会需求空缺可能已经饱和了或者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甚至消失了。这种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和市场变化的即时性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最大困境之以及培养方向做出及时调整,也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符合市场需求。

三、专业设置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矛盾,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还远远不能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老化,学科单一等不足明显暴露。

(二)缺少充分的条件和科学论证。部分地方民办高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无视现有的资金、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不足,不考虑自身的特色,盲目争办热门专业,使得整个高等教育专业的分布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新专业设置以后,又忽视了新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低下,培养出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

(三)师资与学生基础对专业设置的制约。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不仅要看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还要看自己有没有合适的师资,能不能整合出合适的师资。民办高校虽然能有雄伟壮丽的教学大楼,但却不一定拥有学术界公认的大师、学者。因此,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加快引进双师素质的教师。逐步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办法,力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业务能力强,掌握某项专门技能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民办学校的学生本来入学分数就比较低,底子薄,甚至某些专业对他们来说又不合适。

(四)重专业名称,轻内容。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往往围着招生宣传的需要转,重视专业名称能否夸上社会热点.而对专业实质性内容关注较少,这往往造成换汤不换药的状况,主办者在专业名称上不断地改来改去.但在专业本身的发展上投入的精力却很少。

四、优化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措施

(一)要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设置专业,根据现有的资源并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人才需要、就业现状等来自我定位,使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并形成自己所特有的优势,可以在有优势且师资又较强的学科门类上多置一些专业,加强专业的集约性,增强学校内部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形成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协调查发展的专业平台和优势专业群,这样有利于学校在较短期内建成品牌专业。把“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作为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目标,努力培养和形成自身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特色越突出,学校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优先建设办学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或者目前已形成特色的专业,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办学优势。

(三)加大专业选择的弹性。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专业就像自己的产品,需要不断地开发、改造和创新,以提高其质量。对于学生来说,选择了专业基本上就意味着择了职业领域或就业方向。可见,专业对学校和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的招生存在着优质专业供给不足、招生信息不对称及操作透明度不高等客观问题,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对专业的选择准备不足甚至盲目。民办教育应当也能够在专业选择给学生提供第二次、第三次机会。可以尝试实行学分制,但具体做法应该与公立高等教育的学分制有所区别。

(四)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专业。对民办高校而言,市场需求是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被社会广泛关注。对于各民办高校而言不能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追求“大而全”和“高层次”的办学理念上,而忽略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更不能忘记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式服务于就业的办学理念。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要找准地方经济的增长点,要紧贴市场,抓住需求。民办高校因其体制灵活,船小掉头快,能够紧跟市场,随时关注市场发出的信号,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五、对策与建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需求配置供给和配置人才资源已成为应有之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中,不是市场需求引导供给,而是各方利益驱动以及某种片面的社会心理预期引导供给,加之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科学指导和规划,这便是导致当前“今天有生源、明天无就业”现象的症结所在。鉴于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一)国家有关部门定期公开发布未来3~5年市场人才需求数据,科学引导高校专业设置和考生专业选择。大学培养的周期为3~5年,存在一个滞后期,今年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可能4年后就成为供大于求的专业。因此,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可联合调研或委托专业机构,根据全国和各省市的经济走势以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对未来3~5年市场人才需求做出科学预测,并定期对社会发布,帮助高校和考生以及全社会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正确认识,减少招生和报考中的盲目性。

(二)教育行政部门应以市场为导向,对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进行宏观调控。除少数国家重点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外,大部分二本、三本和民办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市场需求,对各院校各专业招生规模进行宏观指导和总量控制,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减少就业率偏低专业的招生规模,增加未来急需专业的招生计划,使人才供求关系更趋平衡,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

(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广订单培养模式。目前,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然而高校却很少渠道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技能的人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主动参与或鼓励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平台,建立相关数据信息网络,并积极推广校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进一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高校、企业、毕业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设置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部分专业介绍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栏目设置一览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