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磊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反思
曹 磊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10年,却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借助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文化适应理论,探究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究竟忽视了什么,对影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论证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各种深层次因素,包括课程改革本身的特点、体育师资培训、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学校体育文化的重建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效果。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反思
课程是学校中的基本元素,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核心,而体育课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编制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阶段、组织课程内容阶段、课程实施阶段和课程评价阶段4个阶段,其中课程实施阶段包含了教学和改革2种形式。课程改革不是突发的或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伴随着课程实施的始终的。
课程改革是课程变革的一种方式。课程变革有3类:第1类是有计划的变革。在这种变革中,参与变革过程的个体以一种事先规定的方式,拥有自己相应的权利,发挥自己相应的职能。在遵循特定的程序下进行;第2类是强制性变革。这类变革的特征是目标是由一小部分人决定的,权利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其他人都是服从和执行,基本上没有参与决策的可能性;第3类是互动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以不同层级的人共同决定目标并拥有相同的权利为特征。但由于缺少共同的审议,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遵循实施计划。我国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是有计划的变革,是从国家层面上发起的,自上而下,层层递进,通过行政手段,对教师进行逐级培训完成的,这种课程改革实施方式势必会遇到一些阻力。
2.1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1 重视运动技术的学习,忽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学习一直以来,我国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弊端,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需求不一致。特别是一些技术技能类的项目,比较偏重单纯的技能技术传授,而不注重对这些技能技术教学方法的学习。作为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目的不只是自己掌握技术,而是学会怎么教授技能技术,学会教的方法和手段。我们的课程设计却忽视了最重要的目的,导致我们的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很多不足:教学方法不能灵活运用,教学创新不够,教学智能较低等。面对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据了解,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教法课划分很细致,如果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体育教师,就会针对中小学生体育课的特点开设多种类型、多个项目的教法课,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当前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术科与学科的比例问题,其实这并不是本质问题。本质上是我们忘记了专业的目标——培养体育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核心是“会教”。在自己掌握了技术与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会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给学生技术和知识,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自己“主导者”的角色,能够用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教的能力”是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技术多高、知识多渊博。当然,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体育专项技术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学能力要在此基础上发展,但必须清楚体育教师的核心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发展学生的教学能力。
2.1.2 重视体育知识的学习,轻视健康知识的学习随着世界各国对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和“体育为健康”口号的提出,各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中都突出了增进健康的目标。将体育课程改造成有明确的健康目标,并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体育之中成为当今世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主流趋势。随着第8次课程改革的启动,《体育》课改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的是为了让教育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育课不仅关注学生的体质,还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健康。可是,我们的课程改革只是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在实践中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课程改革进行了10年,体育教师还是只重视技能技术的传授,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的培养。这其实也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有直接关系。目前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关于健康知识的课程甚少,并且不受重视,而是对学生技能技术和体育知识要求比较高。因此,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一位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健康知识和良好的健康意识,才能在体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理解《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就能将技术技能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设计体育课时就会考虑多个角度,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人们对体育课程有一种普遍心理定势:将学生的健康问题归因于体育课程,每当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下降时总会去指责体育课程。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体育课程不能担负全部责任,但是体育课程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体育教师本身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健康意识的责任,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传授体育技能、技术。
2.1.3 不注重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体育课程改革能否深入进行下去,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体育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有了学习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推进课程改革。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个具备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教师,这是社会发展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的特点(如开放性、灵活性、交往性等)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灵活的头脑、创新的意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也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体育教师。而我们当前的大多数体育教育课程体系还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多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带队教师,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延续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总是一直遵循“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三段式上课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总是因循守旧。虽然在教学中通过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教材教法等课程学习了新的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但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非常欠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限于了解,但并没有在实践中去检验。这也是我们的专业课教学中应该反思的问题。
2.1.4 课程体系忽视了对学生课程意识的培养大多数学者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和反映,是教师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度。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社会意识范畴。”从本质上说,课程意识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一种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课程意识指向教师的教学观念层面,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内部力量,作为社会意识中专业意识层面上的课程意识,反映着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把握与创造程度,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支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和在职业系统中的存在与生活方式。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最大的不同就是抛开了体育教学大纲的束缚,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物质条件、人文环境以及本身的专业素质,参与体育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课程意识成为专业基本素质之一。只有具备基本的课程意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体育课程有整体的把握,才能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课程改革的措施,使体育课程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而我们目前的课程结构还存在很大的弊端,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整个课程体系中基本没有培养学生课程意识培养的相关内容。课程意识本身包含了多元要素,即课程的主体意识、学理意识、价值意识和开发意识等。课程的主体意识是指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应具有相应的课程权利意识;课程的学理意识即教师应具有课程的理论意识,也就是一种潜心研究课程理论的欲望;课程的价值意识是指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的课程导向;课程的开发意识指的是教师须将自身定位于课程开发的主体位置,将课程开发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本身具有灵活性、地域性等特点,体育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多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课程意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将体育课程改革深入下去,最终才能达到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2.2 课程改革忽视了学校体育文化的重建
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文本更换,更是一种新型学习文化的重建。改革势必会带来观念和体制的同步变革,不仅仅是下发一个文件,传达一个命令。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课程改革发生在学校中,一定会带来学校考试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依靠一声命令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校文化的重建。现实的学校中充满了2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的争斗与争夺,即“应试型学校文化”和“发展型学校文化”。在我国原有的学校文化背景下,“应试型学校文化”占据主要地位,“应试”压倒一切。“发展型学校文化”是一种师生平等对话、平等交往;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乐趣的文化,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一般学校都表现为一种“混合型文化”,当前课程改革其实还担负着重建学校文化的任务。任何课程改革都伴随着新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引进,这些新的理论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下都需要建立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体育课程改革在原有的学校文化土壤中进行,势必会受到“应试型学校文化”的阻碍。因此,如何面对这种负面文化的影响,如何建立起新的学校体育文化,也是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学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校文化氛围对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学观念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都是决定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体育课程改革没有合适的体育文化做铺垫,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我们10年来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忽视了学校文化的重建工作。西方一位哲人说:“变革未必带来进步,但是,进步终究需要变革。”既然是改革,就必须打破原来的平衡,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和体育价值观,重建新的文化,让人们接受新的理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建立一种新的平衡,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一种新的体育文化氛围,给课程改革提供赖以成功的环境基础。
2.3 在职体育教师的系统培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3.1 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覆盖面不宽我国自从2001年推出新课标之后,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已经受到了重视,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培训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覆盖面不宽,广大的乡镇和农村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机会较少,2010年对大别山区(包括鄂、豫、皖三省)农村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中了解到,这个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过新课程培训的仅有32.4%,有些还是自费参加。
2.3.2 培训形式的单一化,没有成熟的培训课程体系由于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是政府由组织并实施的,在这种自上而下的体育教师培训背景下,使得国家在选择专业培训人员时多以高校从事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士为主,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高校教师或专家往往缺乏基层教师的教学经验,主要是以基本理论为主,并不一定能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一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不能顾及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地域差别,使体育教师总是被动地接受培训,实质上并没有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没有获得太大的专业提升。
由于在职体育教师培训模式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训课程体系,使很多地方的培训都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体育课程的培训缺乏专业特色,没有体现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体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不仅要考虑课程改革的一般规律,还要考虑学校体育的特点与目标。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层次的因素。从这些深层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地进行下去,取得预期的目标。课程改革到底“路在何方”,我们需要顺着这些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下去。
[ 1 ]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 2 ] 刘昕.关于体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理论探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81.
[ 3 ] 史曙生.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剖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63-667.
[ 4 ]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G807.0
A
1674-151X(2012)08-01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8.005
投稿日期:2012-06-17
2009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信院字(2009)114号)。
曹磊(1976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