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新,吕维纯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756927320@qq.com)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诸多如学习、就业、恋爱、家庭经济等各种压力,有些大学生面对这些压力能够自我调整,但是有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找不到合适自己的调解办法,从而把精神寄托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以求摆脱现实中的失败、郁闷、焦虑。而这些学生往往容易过度卷入网络游戏中,最后网络游戏成瘾,无法开展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题。
网络游戏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种,是指人们在登陆网络游戏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依赖,通常伴随着对网络游戏的过度使用(在时间的表现上尤为明显)和对个人生活、社会交往以及工作、学习上的障碍。它表现为游戏玩家经常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而不能自拔,一上网玩游戏就兴奋异常,不能玩则无法忍受,心里知道自己应该控制玩游戏的时间,但无法控制玩游戏的欲望[1]。我国网络游戏成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其中大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学生还处于身心成长阶段,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一旦沉迷网络游戏,便难以控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乃至家庭造成及其严重的影响。我校某系的Q同学便是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一个个案,在与其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其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极其复杂,一般的干预难以进行矫治,需要针对其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治方法,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2.1 个案情况
2.1.1 基本情况 Q同学,男生,右江民族医学院影像系08级专科学生,来自农村家庭。Q同学的网龄3年,其中第一年在高中复读时期,后两年在大学期间。该生第一次高考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园艺学专业,因家人强烈反对学农学,被迫复读考医学专业。复读期间,因对家人的反感放松学习开始去上网。第二次高考考入我校。新生刚刚入学的时候,因为所学专业非自己喜欢的专业,Q同学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上网次数开始增多,大一上学期上网以浏览网页,看视频为主,大一下学期开学不久注册了一个游戏,开始沉迷网络游戏。为了玩游戏,逃课的次数远远多于上课的次数,甚至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为了去玩游戏而缺考,导致Q同学大一结束的时候有8门课程需要重考。大二开学的时候,把家里给交学费的五千块钱全用于交网费、买网络游戏装备,彻底放弃自己的学习。
大二下学期,在面临实习的情况下,Q同学提出了学习困难无法实习为由打算退学,后因家人劝阻,改为休学一年。休学期间,Q同学的父母对他做了以下安排:第一步强制要求他关闭先前注册的游戏,卖掉游戏账号;第二步跟着父母在家务农三个月,父母时刻监督着他,使他没有机会去网吧;第三步联系广东一家制鞋公司,让Q同学去打工4个月,感受在社会生存的艰辛;第四步要求Q同学用3个月的时间在家复习需要重修的课程,以期回校复学后参加补考。
一年后,Q同学在其父亲的陪同下回校复学,经过一年的调整,Q同学的精神面貌有所改变,个人也表现出了对学习的信心。但是复学一个多月后,Q同学的网瘾再次复发,自己离开了学校,我们不得不为他办理退学手续。
2.1.2 家庭背景 Q同学来自农村,父母在家种田,农作物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其有一个读会计专业的哥哥,家人要求其以哥哥为榜样,Q同学认为家里边有哥哥就够了,自己做什么不关家里的事。其舅舅是当地医院的主管,他的父母让他学医的目的是将来去他舅舅所在的医院工作,在和Q同学的谈话中他曾说过,他的父母说假如他不学医就不给他上大学。
2.1.3 自我认识 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未来没有抱负,感觉游戏玩太多让自己没有精神,但是觉得自己自控能力太差,没办法控制自己。对家人存有一定的报复心理,但有时候也觉得对不起家人。很不喜欢目前所学的专业,常有退学的念头。复学后觉得压力很大,不自觉又去了网吧,经过一个月后觉得与其这么痛苦,不如不读书了。
2.2 评析 在与Q同学接触一段时间,并且和他同宿舍的同学谈话了解到,其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性格较为内向,但明辨是非,只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第二,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表扬鼓励的作用大于批评教育。每一次与他谈话之后,都能自主学习一段时间;第三,恒心不足,学习不够刻苦。人很聪明,但是自控力较差,比较喜欢上网玩游戏,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候吃苦的恒心不够。第四,除了上网之外,没有发现其他不良嗜好。第五,内心比较敏感,不喜欢和同学交往,觉得自己和同学不是一路人。在干预过程中坚决抵制与心理老师会面交流。
经过与Q同学还有其家长多次交流发现,导致其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因素,其父母不顾孩子的愿望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迫使其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走向网络。二是其自控能力太差,在自己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后,为逃避现实到网络世界寻找寄托,后因自控能力差深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三是社会环境的诱使,大学生走向网络离不开同龄人的不良影响和大众媒体的负面宣传,特别是有些报道把网络说成是万能的,这就成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导火线。
笔者接过这个案例后,开始从Q同学本人、原班主任、舍友、父母等多方面了解整个事情,并从他们给予的信息中做出分析,确立了帮助Q同学摆脱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心态的应对方法。
3.1 与其建立平等的关系,获取相互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只有获得彼此的信任才能得以维持下去,才能发现其内心的真实世界。与Q同学接触之初,他的表现十分冷漠,排斥且不愿意与笔者谈话,不愿意到笔者的办公室来。后来笔者多次利用饭后的时间到他宿舍与他聊天,并且和他的舍友一起营造良好的聊天氛围。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故意避开网络游戏不谈,和他聊感兴趣的东西,有时表现出赞同的态度,同时适时发表一些看法。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尤其是有一次笔者在中午带着他的父亲在太阳下进出多个网吧找到他后,他对笔者的看法开始改观了。笔者认为探寻其内心世界的机会来了,在一天下午下班的时候再次邀请他到办公室,顺利开展了一场漫长的对话,了解了他对学习的想法,对家庭的看法,对网络游戏的感受。
3.2 提高其沉迷网络游戏危害的认识,培养其责任感 为了帮助Q同学认识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笔者跟他讲了很多因网瘾造成大学生品行失范的案例,比如为筹集上网经费偷盗身边同学的现金或物品的事例,因沉迷网络而产生自杀的现象,个别模仿网络游戏产生的血腥暴力行为等等,并且和他一起分析这些案例,让他能从中领悟到自己当前网瘾存在的危险。有责任意识才能推动一个人行为的产生。为了唤起Q同学的责任意识,笔者给他播放了两个视频,一个是成功人士的生活视频,一个是在建筑工地上农民工辛苦劳作的视频。然后问他对将来生活的憧憬。
3.3 营造其与同学之间关心与友爱的氛围,帮助其转移注意力 在校园里,和Q同学密切生活在一起的是他的舍友,舍友的帮助对他会有很大的影响。于是笔者和Q同学的舍友制定了一些帮助他的计划,主要有几点:一是早上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叫Q同学起床一起去上课;二是在寝室里多聊聊个人的理想以及将来工作的期望;三是在课余时间把Q同学带到操场上打篮球做运动;四是常以小聚会的形式让Q同学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五是当Q同学晚上出去上网夜不归宿的时候一定要加以劝告,并且报告笔者。在舍友的努力下,Q同学的上网时间比之前有所减少,对同学也不再那么冷漠。
3.4 缓解其与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 Q同学的父母对Q的强势教育是引起他的心理问题从而走向网络寻求解脱的最初因素,因此帮助其走出网络游戏还需要其父母的介入。其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并且有自己的教育方式,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并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关爱,并且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当Q同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后,其父母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在干预的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笔者,曾多次到校与笔者对话,平时也能跟笔者保持电话联系。在笔者的引导下,Q同学的父母开始对他放低姿态,能够平等和他谈话,表现出他们劳动的辛苦,让他明白他们的不容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Q同学对父母的反感心理和抵触心理不再那么强烈,并且愿意和他们通电话,但是内心还不能完全接收父母。
历时一年两个月后(其中在校干预两个月,休学后以电话追踪的方式干预),Q同学的生活状态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最后还是以退学告终,但在整个干预过程中,笔者感受颇深,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反思。
4.1 及时进行干预 笔者了解和干预Q同学的问题时已经是大二学年下学期,原来的班主任虽然曾经做过努力,但是未能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及时干预,快速分析学生的问题和展开评估,如情况的严重程度、诱因是什么等等。
4.2 寻求多方支持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问题,在此个案中,Q同学始终拒绝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他们提供各类辅导,营造良好的外部生活环境。
4.3 干预过程中应避免中途换主试 Q同学复学后,因为进入的年级不同,笔者不方便再对其进行干预,因此将个案转交给别的老师。大学生因为心理发展还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形成,情绪容易波动,有时会产生非理性思考,由于其对新的老师不熟悉不适应,又开始产生了抵触的心理,且复学后面临多门学科补考心理压力大,又开始上网寻求解脱,以致于最后网瘾发作无法自拔。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应有详细的计划,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在干预过程中应该避免中途换主试,以免干预遭到失败。
4.4 对于网瘾严重者应该使用药物治疗 福建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的潘曦老师则认为:“对于症状严重的大学生,药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患了网络成瘾症,人就进入病态,常伴有抑郁、焦虑、社交恐惧和强迫症。对这部分学生光靠心理治疗是不够的,必须辅以药物治疗。”[2]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也曾提出“重症网瘾须用药物治疗”的观点。但他说的用药治疗,并不是治疗网瘾,而是治疗由网瘾引发的焦虑状态、抑郁情绪等症状,可以采用融医学、军事训练及拓展训练、教育、家庭治疗和心理疗法于一体的治疗方法[3]。对与Q同学这样严重的网络游戏沉迷者,除了心理干预与治疗外,应该辅以药物治疗。
[1] 庄宇.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动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
[2] 潘曦.对大学生网瘾的治疗对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12):19-20.
[3] 冯王宣.医学专家陶然:重度“网瘾”须用药[N].13版.人民日报,200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