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向
(广西上思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 上思 535500 E-mail:hzx13877007632@163.com)
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AM)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于子宫肌层而引起肌纤维及结缔组织增生,造成子宫均匀增大或形成局限性结节隆起的妇科常见良性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大及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等,一旦发病可对妇女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近年来的文献报道该病有年轻化及发病率明显上升的趋势[1],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科2007年1月~2011年2月共收治子宫腺肌症患者98例,现将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等分析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症,年龄27~53岁,平均(42.6±3.5)岁,其中≤40岁35例(35.71%),>40岁63例(64.29%)。原发性不孕2例,有孕产史96例,孕次1~5次,产次1~4次。有人工流产史62例(63.27%)。
1.2 临床表现 有痛经表现者74例(75.51%),其中继发性痛经69例(70.41%),呈渐进性加重者51例(52.04%)。性交痛25例(25.51%)。月经紊乱32例(32.65%),经量增多54例(55.10%),其中合并有中、重度贫血26例(26.53%)。子宫体不同程度增大91例(92.86%),其中增大大于孕 12周者23例(23.47%)。
1.3 辅助检查 本组98例均行经腹、经阴道超声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子宫球形均匀增大、后壁明显增厚或子宫切面不均质强回音。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CA125水平测定,以≥35ku/L为阳性诊断标准,其中 CA125水平升高 62例(63.27%)。
1.4 治疗情况 均采取子宫切除治疗,其中经腹或阴式子宫全切53例(54.08%),次全切23例(23.47%),筋膜内子宫切除8例(8.16%),子宫加一侧附件切除5例(5.10%),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7例(7.14%),2例(2.04%)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曾接受3个月以上的药物治疗者22例(22.45%)。
本组98例中,术前经妇科检查符合率68.37%(67/98),术前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4.49%(73/98),术前两者协同诊断符合率为82.65%(81/98)。术后经病理确诊为单纯子宫腺肌症53例(54.08%),合并子宫肌瘤 32例(32.65%),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13.27%)。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和阴道残端出血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所有病例均顺利出院。术后半年痛经缓解率91.89%(68/74)。2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者术后均获得妊娠。
目前对于子宫腺肌症的病因仍未完全明确,因该病多发于经产的已婚妇女,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妊娠、分娩、人工流产及宫腔手术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中除2例原发性不孕者外,其余均有孕产史,孕次1~5次,产次1~4次,其中62例有人工流产史,占63.27%,与多数临床报道相一致[2,3],证明了多次妊娠、分娩以及宫腔操作、子宫手术等可能是子宫腺肌症的主要诱发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作用途径有:①分娩引起子宫内膜和浅肌层的创伤容易导致基底子宫内膜向肌层内生长而发病[4];②通过使性激素异常升高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而致病;③通过子宫内膜血管的改变及慢性子宫内膜炎而起作用[5]。本研究中病例大多年龄在40~50岁之间,此年龄段妇女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分泌不稳定,容易发生代偿性雌激素相对异常升高而促进子宫心肌病的发生。
子宫腺肌症可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作初步诊断,然后依据超声等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但最终确诊仍需做病理学检查。痛经是本病的典型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呈渐进性加重,本组中98例患者中有痛经表现者74例,占75.51%。月经紊乱、经量过多也是本病的另一重要症状,资料报道[6]部分患者因经量过多在术前被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本研究中月经紊乱32例,占32.65%,经量增多54例,占55.10%。子宫查体发现子宫体不同程度增大91例,占92.86%,其中超过孕12周者23例,占23.47%,这部分患者多合并有子宫肌瘤,与刘丽娟等[7]报道相近。超声检查显示与正常情况相比,子宫体均匀性增大,子宫肌层增厚、后壁明显,子宫病灶常为等回声或稍强回声,也可见点状低回声参杂其间。本组于术后病理诊断相比较,患者术前根据妇科体查符合率68.37%(67/98),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 74.49%(73/98),两者协同诊断符合率为82.65%(81/98)。核磁共振(MRI)可对某些疑难病例加以确诊,是目前最为可靠的非创伤性辅助诊断手段[8],但鉴于其价格较昂贵,在我国还未广泛普及。血清学检查主要测定CA 125水平,其阳性率(>35u/m l)可达78.4%[9],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在鉴别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总之,在临床上出现月经紊乱、经量过多、继发性进行性同痛经加重等表现以及超声检查的特征性图像时,应怀疑为本病,结合临床表现、血清CA125及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术前确诊率,但病理学检查仍为诊断的金标准。子宫全切或次全切仍是治疗子宫腺肌症最常用、最有效的根治方法,同时根据病情加行一侧或双侧附件切除,对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本组2例年轻患者术后均获得妊娠。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广泛推广,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微创术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1] Tagashira Y,Shimada M,Kaw a T,et al.Ovarian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arising from endometriosis in a young w oman[J].GynecolOncol,2003,91(3):643-647.
[2] 宋杨.子宫腺肌病98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2):209-211.
[3] 元万芹.子宫腺肌病188例诊断和治疗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93-1795.
[4] 谷晓红.子宫腺肌病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33.
[5] 祝云平.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3):2960-2962.
[6] 李抗旱,任红英,王志楠.143例子宫腺肌病临床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0):2813-2814.
[7] 刘丽娟,康玉惠.子宫腺肌病19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14):1914-1915.
[8] 周应芳.子宫腺肌病的诊治现状[J].广东医学,2008,29(5):704-705.
[9] 汤文娟.子宫腺肌病615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1,37(11):133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