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2012-08-15 00:48保山市植保植检工作站678000赵国安
云南农业 2012年9期
关键词:稻株菌核纹枯病

□保山市植保植检工作站 678000 赵国安

施甸坝是保山市的高产优质水稻生产区之一,也是各种水稻病虫害滋生重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各种高产高肥品种的不断引进、种植,矮秆多穗品种、糯谷品种的推广,施肥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原因,水稻纹枯病在施甸坝的发生呈现出逐年加重的态势,并成为仅次于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的不可小觑的重要病害之一,成为一个重要的产量限制障碍因子。

1 发生原因

1.1 菌源数量

上年田间菌核残留数量与病害初期发病轻重关系极大。如上年稻田发病重,田间遗留的菌核多,第二年移栽前不打捞或打捞不彻底,则稻田发病就重;反之如上年稻田发病轻,或发病虽重,田间遗留的菌核多,但移栽前灌水打捞较彻底的稻田,发病就轻。

1.2 气候条件

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因为气候条件,特别是温湿度的综合影响所导致。平均气温达22℃又有雨湿时,此病开始零星发生;平均气温达23~35℃并伴有雨湿时,此病开始快速扩展,特别是平均气温在28~32℃,相对湿度在97%以上时,此病发展蔓延最快;而当相对湿度在75%~80%以下时,病情的扩展则受到抑制或不发病。

1.3 品种抗性

水稻不同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感)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生产实践中尚未发现对此病完全免疫的品种。一般粳稻(如楚粳 27、28、29)发生较重,籼稻稍轻;矮秆多穗型(如太优2号)因群体较大,发病较重,两优2161与两优2186等大穗型、重穗型发病较轻。

1.4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与纹枯病的发生轻重关系极大,栽培管理中又以施肥和用水灌溉与纹枯病害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此外密植程度与纹枯病害发生程度也很密切。栽培管理对病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田间湿度和植株抗病性来影响。

1.4.1 施肥。偏施或过量追施氮肥、磷钾不足的田块,稻株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组织柔嫩,稻株体内碳氮比低,抗病力弱;同时田间郁蔽,光照差,株间湿度大,利于病菌菌丝生长蔓延。

1.4.2 用水。长期深灌,或久灌不排的,或排水不良的低洼田块,其稻株根系活力差,抗性弱,田间湿度大,利于病害发生。

1.4.3 密度。密植程度高或每丛株数多,通风透光差,株间湿度高,适于菌丝生长蔓延;而且光照差,光合效能低,水稻抗性低,利于纹枯病发生。

1.4.4 田园清洁。埂上杂草不及时清除或埂上种植大豆,导致埂边稻行株间郁蔽,通风透光差,湿度高,加之埂边稻行由于埂边效应丛茎蘖数多,因此埂边稻行往往最先感病,且较重,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稻丛传播蔓延。

1.5 群众认识不清

很大部分农业生产者对纹枯病不认识,甚至认为是肥料“烧伤”所致。因而往往耽误了此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从而使病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蔓延,加重受害。

2 防治技术

2.1 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这是一项经实践证明非常有效、实用、简单的措施。每年春耕时,灌水泡田耕耙后,上年遗留田中的大量纹枯菌核会随田中的各种植株残体漂浮于水面,此时可用密细的粪箕、笊篱等工具打捞被风吹至下风口的田角、田边的带有大量纹枯菌核的浪渣,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2.2 科学施肥、灌溉

在栽培中要以稻株出现“二黑、二黄”为标志进行田间肥水管理。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补施微肥;浅湿灌溉,避免长期深灌,生长前期,浅水勤灌,中期苗够适时晒田,后期干干湿湿,整个生长期进行浅湿交替好气灌溉,以降低田间湿度,增强稻株抗性,从而抑制病害蔓延扩展,降低发病株(丛)率,减轻病株受害严重度。

2.3 合理密植,实行宽行窄株规范条栽

杂交稻亩栽1.5~2.5万丛,每丛1~2苗,亩基本苗2.5~5万;常规稻亩栽2.5~3万丛,每丛2苗,亩栽基本苗5~6万。在保证插足基本苗数的前提下,放宽行距,缩小株距,实行宽行窄株栽培,行距为25~30 cm,株距为10~15 cm。或实行宽窄行栽培,株行距为13.3 cm×(13.3+26.6)cm。这样能使封行时间推迟,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不但增加边际效应,有利于水稻分蘖成穗,且降低了田间湿度,增强了植株抗性,从而能减轻包括纹枯病在内的多种病虫害的发生。

2.4 及时清除埂上杂草,杜绝埂豆种植

一般埂边稻行(埂行)会由于埂边效应的缘故,借助分蘖的力量,使每丛茎蘖株数最终都要较田中间稻丛的丛茎蘖株数多,且株高较高。如埂上种植大豆或不及时割除埂上杂草,则容易使边行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大,而极易先发生纹枯病,且较重,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稻丛传播蔓延。因此最好不要种植埂豆,应及时割除雨季中随时窜高的埂草,以减轻发病。

2.5 及时喷药,控制病害扩展蔓延

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纹枯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积极做好前面介绍的各种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化学防治是被作为防治纹枯病的最后一道关口(保护措施)来对待的。分蘖期—孕穗初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及病株率和病丛率的增加;孕穗初期—抽穗期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在用药剂对纹枯病进行防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5.1 加强监测检查。要根据苗情来加强监测和检查。尤其是对过肥、过密、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对处于孕穗抽穗易感阶段的水稻,更要加强病情检查。

2.5.2 及时施药。要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及时施药,以控制病害进一步扩展蔓延;切忌过迟施药,否则愈往后,病害愈重,为害愈大,防治压力也愈大,用药量,用药次数也都必须加大。

2.5.3 施药到位。稻纹枯病发病部位为稻株中下部,药效以药液能直接喷淋或到达其发病部位时最好。因此水稻封行后施用的药效不及封行前施用的药效好,因其封行后再施药时药液能喷淋或到达其稻株中下部的就少。并且喷药时水量要大,并以喷粗雾点效果好。目的是尽量使药液能尽可能多地喷淋或到达其发病部位,以提高防治效果。边行则可用喷头直接对准其发病部位喷雾。

2.5.4 结合其他病害进行普防。根据实践经验,一般在做好前述的各种农业防治以后,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一般都会相对较轻,因而一般不需要单独针对纹枯病进行专门的普防。可结合每次的稻瘟病、稻曲病、螟虫、飞虱的普防,一起同时进行纹枯病的普防。每次防治间隔7~10 d,连续防治3~4次。

2.5.5 防治药剂。防治纹枯病的药剂有苯醚甲环唑、丙环唑、苯甲·丙环唑、井冈霉素、烯唑醇等。实践中,每亩使用10%的苯醚甲环唑WG35~40 g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每亩使用20%的井冈霉素WP100 g能有效地同时控制稻曲病、纹枯病;烯唑醇,在用于防治稻曲病和纹枯病时,要注意避免在水稻破口后的抽穗初期这一时期使用,否则易产生水稻包颈和不结实等药害现象,导致减产发生。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选用上述农药,并应交替使用,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猜你喜欢
稻株菌核纹枯病
淡紫紫孢菌微菌核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及土壤环境对其定殖的影响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因素影响下棉田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特征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探析
我需要一片阿司匹林证明我还有疼痛(组诗)
适合于全长cDNA文库构建的猪苓菌核及菌丝体总RNA提取方法比较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袁隆平回忆杂交水稻研究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