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龙霞 洪国武 万一春 关道权
(1.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 安徽合肥 230036; 2.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051)
论奥林匹克文化与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①
储龙霞1洪国武1万一春2关道权2
(1.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 安徽合肥 230036; 2.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051)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能对奥林匹克文化进行有益补充,突破奥林匹克文化的自身缺陷,促进它成为多元的世界先进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积极奋进、乐观向上、推动社会和平进步、提倡竞争和创新的特点能促进徽文化发展,让徽文化借助奥林匹克的东风走出安徽、走出国门。交流与融合的途径有: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等。
奥林匹克文化 徽文化 缺陷 交流 融合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也实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金牌突破的梦想,在百年现代奥运史上,中国是第一位荣登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但是现代奥运会早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运动会”,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这里碰撞、交流和融合。北京奥运会带给我们金牌的喜悦之余,还有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借鉴和融合。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都带来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必将为奥林匹克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北京奥运会为我们提供了与世界多种文化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是国人展示自己文化特色和精神的舞台;在“家门口”举办奥运会,让我们接受了一次奥林匹克文化的“零距离”教育,也希望能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之旅。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扩大徽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促进徽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提升奥林匹克运动的财富和力量所在。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尤其在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使青年人身心均衡发展,与西方青年友好相处,增加国际间相互了解,让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奥林匹克文化的精髓,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自起源至今历经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创造出不同的文明,也孕育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文化,特征是规则明确、竞争公平、评价准确、提倡勤奋进取,形成典型的二元论: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一分为二,界限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1]。西方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培养他们成年以后的冒险精神,他们偏重于探险、发现新事物的特点不仅造就了哥伦布、麦哲伦、达伽玛对新大陆的发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希腊雅典也是文化使然。
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受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和”与“合”为最高境界,把“和”与“安”作为治国原则,对己对人都以和谐中庸为指导原则;核心内容是对人的关怀,但前提是人的价值服从于自然价值和社会和谐;所以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重视和谐价值观和整体思维,倡导在稳定中获得发展。这种特殊的人文发展规范有力的促进了以“点”为核心的社会体制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强凝聚力的文化形态。
中西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两个不同的分支,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形态,在特定的环境和社会中寻找最好的存在方式,他们都是合理的,无所谓孰优孰劣。
任何一种文化都如水一样,需要不断的流动更新才不会被腐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不断更新、发展的前提,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表现。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一个民族不能吸收他族之文化,犹如一人之身不能吸收外界之空气及饮食”[2],是不能生存与发展的。
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较量。有的国家开始把软实力的提升作为增强对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而文化的影响力成为了新型国家关系表征,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播和交往越来越频繁。但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不仅要考虑传播渠道、交往形式,还要充分考虑民族间的文化隔阂和冲突。
奥林匹克运动把体育运动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传播和平、友谊、进步的信念,使各民族文化的冲突降到最低程度,从而确保了传播过程的流畅,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顾拜旦先生认为:让世界的各族人民彼此关爱是一种天真的想法,但是让他们彼此尊重却不是幻想,为了彼此尊重,首先要彼此了解[3]。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之间要加强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在了解中信任,在信任中发展。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如果民族之间不能找到文化的共同点,不能互相尊重彼此文化、学习和借鉴彼此文化成果,那么民族地域很难打破;如果民族之间有文化的交流与认同,那么民族之间的差异就会被认同而相近相亲。
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形成正是依靠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和谐世界的建立同样需要文化的交流、融合来整合,形成“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格局;各个民族既具有认同文化又有自身个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比如他们都注重身心健康、积极进取、崇尚和谐、关注人类的和平,这种相互认同是他们交流的基础,也为他们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全球性、持续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文化现象。萨马兰奇先生认为:奥林匹克是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他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他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于一个完整的人。”[4]所以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精神、奥运会的会旗、会歌、会标、奖牌和吉祥物等;还有丰富的遗产和文化活动如奥林匹克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旋律、文学作品等。
奥林匹克文化是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的产物。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称。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范畴[5]。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
奥林匹克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虽然顾拜旦先生主张奥运会要有世界性,但奥林匹克思想始终没有跨出西方文化背景的禁锢;如奥林匹克组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是西方发达国家,奥运会的活动地点、内容安排、比赛时间都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已举办的26届奥运会,有15届在欧洲举行,6届在美洲举行,2届在澳洲举行,在亚洲只举行过3届)。[6]国际奥委会成员绝大多数都是西方人,奥运会的主要比赛项目都是西方现代竞技项目。
每种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蕴含着自身内在的智慧,但是任何地域文化都是有缺陷和缝隙的。西方文化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上,如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贿赂裁判、商业干扰、滥用兴奋剂等不和谐因素都可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根源。
奥林匹克主义正面临着竞技体育价值观异化的严峻挑战,如过分重视体育竞技能力,过分追求肌肉强化,忽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为了在全世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在国际间建立和平友好的亲善关系,奥林匹克文化需要从其他文化中寻求有益的成分来完善自身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社会观,亲仁善邻、善临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可以与西方文化相互借鉴;与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文化相互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由自我到天地自然的和谐,强调积极有为的人文精神,重视人、自然、社会的多重和谐等思想精华能有效抵制奥运赛场上球场暴力、兴奋剂、赛场作弊等浊流;为喧嚣浮躁的赛场和运动员提供价值观的指引,将给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东方传统文化内涵。
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是徽州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约800年之久。徽州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7]。徽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思辨性,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最主要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具有儒家色彩的徽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观念,能有效净化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是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一种完善和补充,成为奥林匹克文化发展的加速器。
徽州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有天下闻名的黄山、齐云山,有蜿蜒清澈的新安江,有粉墙黛瓦马头墙和幽深静谧的小巷,更有富甲一方的徽商和独倚高楼的徽州女人;徽州人杰地灵,诞生了无数精英人物,有红顶巨贾胡雪岩,思想家朱熹和戴震,还有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清朝咸丰年间户部侍郎王茂荫,新文化领军人物胡适和教育家陶行知等。
安徽文化属于区域性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贯安徽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将安徽从地理上一分为三:皖南、江淮、淮北。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和建安文学;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代表;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8]本文的徽文化就是指新安文化。
徽文化内容丰富,有新安理学、新安建筑、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科技、文房四宝、徽菜等;是徽州(古称新安郡)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9]徽文化是祖国东南的一颗明珠,近千年的历史沉淀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个值得深入开采、系统研究的文化金矿。徽人好学,学而优则仕、则商,因而产生徽商,商而富又兴学,形成良性循环。徽商号称“徽骆驼”,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徽骆驼精神”也是徽文化遗产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徽文化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是中国古代东南文化的一个支脉。当外面的世界不停变化的时候,徽州因地理位置僻远,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保存遗留下来,在更多程度上为世人提供一个完整的面貌。当年长时间的停滞曾经让徽州自卑,而现在历史遗产的相对完整性又让徽州引以为傲。
任何地域文化都是有缺陷的,徽文化也不例外。把徽州文化放在世界文明的天平上我们发现:精神高度的相对低微,缺乏思辨和深入的思想力量,呆滞和刻板,自以为是,自闭和内敛形成的小气和狭隘,徽州人相对闲散的生活态度和封闭生活方式容易走向疲惫、懒散和木然,引起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很难形成坚定的张力。要继承发展徽文化精神,必须舍弃缺陷和不足,吸收现代文明的有益成分,让拥有杰出成就的每一个文化领域的遗产得到保护、继承、开发、利用,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奥林匹克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汇聚一处,融为一体,五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徽文化借助奥林匹克文化的翅膀能走进世界人民的视野。
政府精心策划、组织文化交流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民间交流亲和力强、成本低的优势,加强徽学研究中心、黄山学院与奥林匹克学院、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生研讨班等的国际学术交流,积极支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的中西文化交流,达到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扩大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奥林匹克学者约翰·J·麦科隆教授希望中国能够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来阐述中国不同人群对奥林匹克的理解,并加以巩固,然后进行翻译,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从中国传统文化、徽文化的角度阐明对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思想、奥林匹克宗旨的理解,让奥林匹克文化这个典型的西方文化扎根中国,并反馈给西方“带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理论,以丰富奥林匹克内容,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是极有意义的。
中国对奥林匹克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步子迈的大,尤其2008北京奥运会,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展的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将使奥林匹克精神真正“扎根”中国,同步组织各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专家开展奥林匹克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研究工作,使得面向全球传播的奥林匹克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同样使得各种区域文化进入世界人民视野,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中国各部门组织参加国际青年学习班、奥林匹克青年营、奥林匹克课程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建设我们自己先进的民族文化,同时把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创新的民族文化主动介绍出去,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所有的文化都不是完美的,彼此之间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但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以及一个优秀的民族应该以一种放松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宽容、诚恳、好学,然后自我完善。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不能固守自封的,是不能只有继承的,必须相互交流学习,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求得文化共同进步、繁荣、发展。
由于东西方传媒体制、新闻传统、专业理念的差异,要消除两个世界的鸿沟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文化间广泛、深入的对话,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批评尊重,相互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发展。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除了语言、文字、纸张和电子媒介之外,人通过旅游、经商、移民、跨国交流等形式也在实行文化的传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汉语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中国文化也会广泛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的孔子学院项目,有推广汉语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与世界商贸往来、民间交流的重要渠道。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可以承担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重任。
奥运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体育运动,最大程度的吸引社会公众对体育的关注。体育活动要不断创新,应注重体育文化的内涵。儒教本质是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异质”文化都会被渐渐被吸收的。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等都在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得以充实、修正和发展的。将奥林匹克文化与徽文化进行交流融合,能实现雅俗共赏,全民参与,将深奥的文化内涵孕育在简单的体育活动中,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群体对身体和精神的需求。
青少年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对象。我国目前不仅不能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课程,即使在体育高等院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也是有难度的。但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贯穿奥林匹克教育,在校园活动中加强奥林匹克文化宣传,在体育竞赛中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学校各种文体活动潜移默化的教育广大青少年,使奥林匹克文化中遵守规则、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思想和态度影响青少年。让新时代青年人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有大量的经验和教训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专家学者开始理性的探讨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研究的范围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传媒学等多种视角展开。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前沿的科研环境,让奥林匹克文化进驻校园,塑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青年。
社会交叉学科的发展也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打开一扇窗户,借助体育科学、奥林匹克运动、传统文化的发展,用不同的学科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多维度的透视;对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文化的传播和中西传统文化的交流对话都有重要意义。奥林匹克全方位的文化精神也促进了徽文化的发展与完善,两者的交流与融合也是中国文化更加完美,对培养新奥运青少年也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1]赖云华,崔国文.论中西体育文化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9(5).
[2]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Pierre de Coubertin,The Olympic Idea[M].
[4]Segrave , J. Toward a definition of Olympism ,cited in The Olympic Games in Transition.
[5]孔繁敏,等.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奥林匹克教育读本)[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罗时铭,谭华.奥林匹克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一)[J].徽文化研究会,2007.
[8]浅谈安徽文化特色,轻松论文网[EB/OL].http://www.511w.com.
[9]徽州文化的内涵,徽州文史,爱游黄山网[EB/OL].http://www.hsly0559.
G812.7
A
2095-2813(2012)10(c)-0086-03
储龙霞(1976-),女,安徽岳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奥林匹克运动。
2011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sk085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