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摆“”扣”在太极拳教学中地位和作用——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例

2012-08-15 00:50郭振华
武术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习练脚尖髌骨

郭振华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1 “摆”“扣”动作阐释

习练太极拳的目的本是健身强体,如不得要领,则会适得其反。练好太极拳,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合乎拳理规矩。单从健身的角度出发,手臂的运动路线对与否,拳、掌的摆放位置正确与否,对健身没有多大危害。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小小的“摆”“扣”动作却关系着膝关节的损伤与疼痛。而这个简单的细节却在很多太极拳教学中忽略了。笔者观察、走访了不同年龄阶层(老中青各1千位)的太极拳习练者发现,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谙悉这两个细节动作。那么“摆”“扣”究竟是指什么呢?太极拳讲究虚实的转换,脚步的动作要求特别严格规范。“摆”是指身体在向前行进(如左右楼膝拗步、左右野马分鬃等)或转身(如左揽雀尾转换到右揽雀尾,闪通臂转换到转身搬拦捶等)时,虚脚的脚尖在身体重心移动前先进行一定幅度的预摆,然后膝盖朝着脚尖的方向运动。“扣”是指身体在发生方向转换的时候,虚脚的一只脚先做了预摆,那么另一只实脚已变成虚脚的脚随着做相应的扣步,如单鞭动作转换到云手时,右脚先作一定幅度的外摆动作,当身体重心逐渐移动到右脚后,左脚接着做内扣的动作;右揽雀尾转换到单鞭时,则是左脚先外摆,然后随着重心的转移右脚做向内扣的动作。其总的原则是转身时不应先转动实脚的脚尖,而是先预摆另一只虚脚的脚尖,然后实脚变成虚脚时做相应的扣动作。它不是以腰动带动脚的被动转动,而是在身体发生转换时,虚脚作积极的预摆动作,且马步、弓步时前腿的膝盖不能超过脚尖,胫骨应保持相对垂直状态。总之,在练习太极拳时,动作应符合人体关节的运动规律,不要把“功到自然成”误解为只求数量的盲目练习,而是要按照严格的要求,循序渐进,科学练习[1]。

2 太极拳“摆”“扣”不当造成的膝关节损伤

太极拳给人的感觉貌似轻松、柔和、缓慢,其实,并非如此。技术动作的规范和正确在太极拳的习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太极拳的行进和转折的过程中,对演练技术的要求很高。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对太极拳习练者造成意想不到的损伤,特别是对膝关节的损伤。在运动太极拳演练的中,由于“摆”“扣”动作不当所造成的膝关节损伤,常见的有髌骨劳损、髌骨韧带损伤、脂肪垫损伤、半月板损伤等。

3 “摆”“扣”不当造成膝关节损伤的原因分析

习练太极拳,造成膝关节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膝部原有伤病、准备活动不充分、整理放松不够、膝关节超过脚尖过多、动作幅度过大、练习方法单一、负荷安排不当、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较差等等[2]。其中,“摆”“扣”动作的不合理运用是导致膝关节疼痛的最重要致因。这主要是由膝关节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决定的。

膝关节具有能围绕垂直轴和冠状轴做微度内外旋和屈伸的运动功能。正确的“摆”“扣”可以减少膝关节在垂直轴上旋内或旋外运动的幅度,从而减少一定的摩擦。否则,固定的小腿和正在处于旋转的上体之间形成较大的扭转牵拉力,加大了关节面的挤压力和韧带的牵拉力,而适当的摆扣动作就可以消解这些力。生物力学证明,膝关节伸到130°~150°时,关节面接触范围也最大,髌骨软骨面承受力量最大[3]。如果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特别是当出现转折,如左揽雀尾过渡到右揽雀尾的时候,右脚不做外摆的动作,身体重心就往右脚上转移,那么身体的重量不是均匀地分配在膝关节上,而是右膝关节内侧部分首先承受了来自身体慢慢从左向右转移过来的动量,从而对内侧造成了挤压,而外侧关节部分造成了过渡牵拉。由于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膝关节经常于半蹲位扭转,而这个角度恰恰是它的生理解剖弱点。这时,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由股四头肌和髌骨来维持,髌骨、股骨相应关节面所承受的挤压力以及髌韧带和髌骨的张腱膜所承受的牵拉张力都较大。如果腱膜纤维反复受到牵扯,关节面的局部反复受到捻转与磨擦,加上技术动作不规范,都会加大膝关节的压力,极易产生疲劳,引发膝关节髌骨劳损、髌骨韧带损伤、脂肪垫损伤等损伤。造成半月板撕裂的原因也不外乎如此:处于屈曲位时的膝关节,如果小腿固定于内旋内展位置,大腿突然做外旋外展动作并将膝关节伸直时,就可能引起外侧半月板损伤,反之则可能引起内侧半月板损伤;当前腿进行由伸直至屈曲并伴有旋转动作时,膝关节半月板产生移位,也易造成损伤。德国的瓦斯摩尔斯认为这种位移所产生的压力在不稳定的膝关节旋转中常能使半月板发生病理性损害。如半月板病和半月板炎,甚至发展成膝关节骨关节病[4]。如果,在转折的时候,右脚提前做了外摆,身体就能沿着膝关节的矢状轴运动,身体重量就能均匀地分配在右膝关节上,右膝关节的单位面积承受的重量就比较均等,这样就对膝关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甚至还能起到按摩膝关节的作用。

4 太极拳“摆”“扣”的技术原则

在一般人看来,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运动强度小、没有危险,很适合老年人练习。然而,锻炼不当会导致膝关节的损伤。太极拳的转、折、进、退等大都是在降低重心的情况下完成的,下肢负荷较重。如果练习时间控制适当,脚步的摆扣动作及时得当,膝关节即便处于紧张和负重状态,也不会引起关节软骨的磨损,引起膝关节疼痛。

在练习24式简化太极拳的过程中,膝关节不断做屈曲至伸直并伴有旋转的,譬如野马分鬃、左右楼膝拗步、左右揽雀尾等动作。为了避免胫骨与股骨之间发生较大的相对运动。在太极拳教学时,应重点讲述脚步“摆”“扣”等动作细节。教授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时,要告诉学生,身体重心后撤时,前脚外摆的幅度不能太大,保持在15度左右为宜,且注意在接下来的弓步蹬伸重心前移的过中保持膝盖超脚尖的方向移动,这样膝关节扭转的幅度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教学左右揽雀尾时,当左揽雀尾转换到右揽雀尾时要注意右脚先外摆,接着身体重心右移,然后左脚内扣。在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中仅举这几个动作作为例子而已,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动作的规范和正确,特别要注意膝关节不要因姿势的转换与扭转而造成股骨和胫骨之间产生较大的相对运动。因此,在脚尖外摆、内扣时一定不要负重,待方向定好后再转移重心。脚步即不能固定僵死,也不要将两脚不分虚实地乱摆乱扭。否则,虚实非但不明,膝关节还会在带负荷的情况下转移重心时,使髌骨关节面受到不均力的捻搓、挤压、磨擦和冲撞,导致膝关节疼痛。

5 太极拳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习练太极拳时,要求上下相随,周身协调,某一部分处理不到位,都会影响习练效果,其中步法步型影响最大。腿部支撑着全身的重量,而以膝关节的负荷为最。太极拳虽然有“重意不重形”之说,但这是对只需用内动来带动外形的功夫较深者而言,对于初学者,还是应该先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因此,在教太极拳时,必须严把动作质量关,特别是要让学员明确“摆”“扣”在习练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5.1 掌握正确的“摆”、“扣”动作与技术要领

正确地掌握“摆”“扣”动作并领会其中的技术要领,是预防膝关节损伤的根本。因而应加强“摆”“扣”动作的教学与训练,做到合乎规范,合乎标准。最好是先单独练习每个步型、每个步法和每个方向转折,等熟练掌握了正确的步型与步法,“摆”“扣”动作能灵活地运用后,再进行成套的动作练习。

5.2 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训练时,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当作首要之务。让学生对膝关节的生理解剖构造以及受伤的特点与规律做到心中有数,并详细地讲解与示范对易造成膝关节损伤的动作技术,强调“摆”“扣”动作在预防膝关节损伤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该动作要领有清晰的概念。损伤的预防比创伤后再治疗更具意义。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措施是为了得到更理想的健身或训练效果,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6 结语

太极拳运动时,膝关节始终处于半蹲位的静力性支撑,这对下肢特别是对膝关节的要求较高。从人类进化论的观点和膝关节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膝关节允许人体沿着它的关节范围作屈伸运动,每日习练1-2个小时太极拳的运动负荷不会对它造成什么损害。造成髌韧带损伤和髌骨劳损等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大都是由于在练习中不遵循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脚“摆”“扣”不及时,而引起膝关节局部负担量过重、反复微细损伤的积累所致的慢性损伤。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明确“摆”“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摆”“扣”的动作练习,以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1][2]张继华,周 华.谈太极拳练习中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及预防[J].内江科技,2010(8):159-160.

[3]朱雅敏.太极拳运动中膝关节损伤机制和预防[J].体育与科学,2002(2):59.

[4]梁小文.从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分析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6):152.

猜你喜欢
习练脚尖髌骨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例犬髌骨内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春光乍泄
髌骨钢板治疗髌骨骨折
克氏针张力带与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比较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