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华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健康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民族素质高低、国家兴旺发达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健康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他们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未来,其身体健康深受社会关注。2011年9月2日召开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新闻发布会上,原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发布了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杨贵仁指出:“学生体质与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目前我国有60%以上的大学生体育素质低下,超过20%的学生体质健康不合格,高达65%以上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体质下降,根源在于缺乏锻炼,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伴随人的脑力劳动增多,脑体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日趋明显。尤其是大学生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加之生活富裕,体力劳动减少,各种“文明病”随之产生,学生体质急剧下降,迫切需要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正确的体育观的教育与锻炼身体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深刻理解体育运动原理及锻炼对人体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事业的成功有赖于身体的健康。要指把体育锻炼成为一种自学自愿的行动,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
高校体育应把培养终身体育习惯作为目标,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真正做到体育生活化。而现代体育教育制度源于西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多数项目都起源于西方。现代体育课程都需要一定的场地和施设,对环境要求较高,而我们当前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投入较少,尚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学生锻炼时间不能保证,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上网聊天,而选择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少之又少。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一个活的载体。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传承传统武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责无旁贷。
2.1.1 教学内容单一 我国传统项目武术虽纳入了学校必修课程,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上,大学武术教学内容所规定的三路长拳初级套路及24式太
极拳不仅动作变化多,而且动作路线也较复杂,学生难学易忘,且教学内容对没有基本功的学生而言,更是苦不堪言,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
2.1.2 专职武术老师缺乏 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规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 而至今很多学校无法推广下去。究其原因,笔者在对太原市2012年中学老师继续培训课调查中发现,98%的老师认为武术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最难教的一项内容。对老师的要求相比其他项目而言,要求的专业性及教师武术素养较高,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培训则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大多数老师不喜欢教武术内容,究其原因,教师本身不能规范、准确、优美地完成武术动作;大多数学校还不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学生无法看到规范、准确的动作示范。在教学中没有好的办法教会学生,很多动作即使自己会做,对学生也不能完全讲解不清,对每个动作技击含义更不清楚,而武术教学中如果失去动作攻防的讲解,就无法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的路线及用力点的问题,武术就会失去魅力,变成并不优美的简单的肢体动作。
武术内容丰富,按其健身功能、防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来划分,让学生按其所好,选择不同的武术教学内容,从最简单的武术教学开始,以武术理论为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所选择的内容特点是什么,练习方法是什么,练习达到何种程度才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让学生在练习之前,就能从心里明白,自己现在的学习最终要达到怎样的一个目的,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盲从。以爱好为基础去延伸,而武术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都可以在不需要任何场地和器材的时候练习,都需要“一日练一日功”,想练好就必须去努力去付出,体会“艺无止境”“更上一层楼”的意境。那么学生在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时,就会以兴趣为前提,以想学好、练好为目的,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学校生活的主要目的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习惯的养成却是一日不能中断的。”大学体育应出台学校管理制度,以传统武术为基础,在规定时间内分批分班分专业要求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必须加参锻炼,人人必须有一项擅长的体育项目。每周组织不同运动项目的比赛或者班级(院系)对抗赛,在各种比赛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共同为集体的荣誉付出努力。
每学期开设体育周或者体育月的大活动,开展与体育相关内容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体育风云人物演讲活动、各项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让人人参与,人人感受,人人体验。大学生是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人的文化素养越高,对身体的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就越深刻,通过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体验,体验参与其中的乐趣,体验各项运动带给身体不同的感受,在各项不同的运动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项目,并在此项目中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己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此项目中找到除了身体通过练习得到健康以外的一种可以使自己身心产生愉悦的快乐感受,那样才会持之以恒,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除体育课外,鼓励学生参加武术社团的活动,为每个社团提供体育设施和场地,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的主动权,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让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在社团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让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每个人都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还可以聘请任课教师或者社会上的体育精英来校为社团的指导老师,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紧密的结合,积极组织各个社团参加社会上的大型比赛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更大的社会平台上展现自己的锻炼成果,在获得同学、老师和社会认可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及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终身的、长久的喜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当地各个部门组织的马拉松比赛、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大学生健身气功大赛等。
高校一般专业的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为主,而体育教学除须具备必要的思维外,主要还是以学生的反复练习为主,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任何一项体育项目如果仅靠课内的时间,是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只有在课外坚持持久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那么课外练习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形成互助小组或者互帮小组。上课布置课后作业,课余时间由小组长带领大家练习,让学生下课后积极主动的去练习,以便完成好课堂所学内容,而不是只管上课,下课不闻不问。
大学生体育考更适合采用小组考核的办法,因为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体育锻炼意识、习惯才是大学体育课更重要的内容,那么在最后考核中,教师可采用按宿舍分组法或者是按自由分组法,对学生进行考核,一组中每个成员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一个人的优秀并不代表什么,把小组荣誉与考核的分数挂勾,督促会的同学下课后主动去辅导不会的同学,而不会的同学随时都有人愿意陪他去练习的氛围。
根据上课内容的不同,体操类或者武术类主观评分类项目,学生成绩可以由教师考核加上学生互评(即每组成员相互评分),再加上学生自评(即学生根据自己练习的次数、练习的态度以及练习的最后结果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分值,此分值考查学生的自我的评价能力),那么将这3个分值的平均就为此生的最后成绩,虽然比教师直接考核给分麻烦复杂一些,但在实践中,这种考核方法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弥补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自评中真正体会到一份付出一份收获。
球类项目:通过比赛来考核每组的成绩,这就要求学生间平时练习的协调和默契,彼此之间的技战术配合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那必须通过课后无数次的练习才能使整体的技战术得到提高,常期的练习就会使每个学生在集体项目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去赢得比赛。根据比赛中每个学生的发挥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加上教师评分的平均值,为此生的最后成绩。
田径类项目: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原始成绩测试,并进行纪录,每次上完课对学生进行心率监测,让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而不在乎最后的结果,只要求在运动过程中每个学生要运动足够的时间使心率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大学生大约为120次/min ~ 180次/min。也可用公式计算出自己的靶心率,条件较好的学校可给学生上课配备腕式心率监测器,这样更方便学生进行自控和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不求最快、最强,而是引导学生学会锻炼、科学锻炼、合理锻炼,走上终身健康之路。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的走近学生的生活,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都获得快乐、成功和健康,使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内容,在课外愿意为之去努力去付出,在每天的锻炼中不知不觉形成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我们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
生命在于运动,快乐源于体育,而体育来源于生活,体育也必然服务于生活。学校体育只有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快乐、幸福,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体育习惯,才能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健康成长并终身获益。
[ 1 ]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J ].体育与科学,2010(1).
[ 2 ]林小美.大学武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3 ]项红专.傅任敢的“六项”设计待验[ J ].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