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明
(西南科技大学体育部 四川绵阳 621010)
社会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帅明
(西南科技大学体育部 四川绵阳 621010)
社会体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关系全体国民身心健康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体魄,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本文从加大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和监管、推进社会体育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倡导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推进社会体育科学化、进一步扩大社会体育人口等六个方面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社会体育 发展 思考
社会体育又称群众体育,自1995年以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的体育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三个部分[1]。社会体育以自觉自愿为原则,以强身健体、医疗康复、休闲娱乐、审美社交、精神解脱等多元化的社会功能为追求目的[2],目前已经得到了公众的喜爱。笔者就社会体育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为从事社会体育的管理者提供参考提供参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体育的发展,加大力度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包括在政策上和经济上全方位的支持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一是要在居民集聚的区域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尽量满足居民体育锻炼的需求,避免出现无处锻炼或运动场所的局面;二是出台强制措施要求新建小区必须配套体育设施,根据小区的面积,明确规定新建小区配套体育设施的标准,相关部门审核开发新建小区资质时,应重点该小区的体育配套设施的审核,审核后还有验收检查,避免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三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对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开放学校的支持,将学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开放纳入当地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服务体系中,将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政府基本建设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对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正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资助。
要推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体育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产业运行和发展模式来发展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社会体育产业要进一步健全俱乐部体制,俱乐部是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最基础的载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俱乐部体制起步较晚,还需要进一步扶持。同时加强社会体育产业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社会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和地位。要推进社会体育产业化,就要不断完善和牢固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社区文化体育联合会等基层民间组织将发挥强健体魄、增强运动兴趣、深化体育意识、扩大体育运动人口等多方面发挥功能,更能在完善社会体育的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加强社会体育产业的主体意识,目前,全国成立20余个运动项目运动管理中心,这些中心是推进社会体育产业化的最好的抓手,这些中心的发展,必将更多地在吸引群众直接参与体育运动,带动体育事业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上富足,将会更加关心生活的质量、身心健康等等,人们的体育运动消费将不断增加,社会体育产业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3],社会体育产业市场也将大有可为。
专业人才在任何领域中都是关键力量,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社会体育也是也不例外。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传播者,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意识、指导科学健身、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及体育康复等方面的指导与咨询服务,建立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并能平衡、协调、组织、管理好全社会各领域的社会体育工作[4]。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准入制度,并按考核被评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等级和具体工作按劳取酬,同时由于目前我国体育消费水平还比较,有偿性的体育消费市场有待发展,可能会导致体育指导员收入没有保障,可以尝试建立政府补贴方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工作者长期从事社会体育工作,或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场所义务承担体育指导服务,这些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以此推进社会体育的广泛深入和持久开展。
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和全民族体质水平,是我国现代体育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身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引导大家确立体育训练贯穿生命始终的思想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终身体育也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穿每个人的一生。要面向全民培养现代体育意识,使更多的人转变轻运动,不运动也能拥有健康体魄的的错误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切实开展好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活动能否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关键在于全民族有没有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天天运动的觉悟,这就要求政府、社会都要大力弘扬终身体育思想,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公民提供体育锻炼提供学习、咨询的机会,同时需要体育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合理安排人员、资金和器材设备,充分利用所有机会,不失时机有的有效地组织开展终身体育的相关活动。每个公民都要从自身做起更新体育观念,树立终身体育运动的观念,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风尚,达到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效果,推动社会体育健康发展。
现代世界上高水平体育比赛的背后实际上是国家之间在科技水平上的较量,体育科学技术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体育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推动。国务院在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我国基本完善国民体质的监测制度,要求重点建设并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系统,实施体质监测制度,了解国民整体概况和全民健身效果,并不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状况,并以此为参考公民参加体育锻炼进行科学指导。同时体育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配合其他相关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全民健身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建立全民健身重点研究基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和指导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加强科学健身的科普知识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大力推广科学健身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全民健身理论、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不同人群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各种健身器材的研制及推广,积极引进、吸收、借鉴竞技体育研究成果为全民健身服务,全面提高全面健身科学化水平和质量[5]。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重视经济建设,更强调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检验群众体育的实际效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的体育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程度,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哑铃型”分布,体育人口的主要群体是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和离退休的老人,而作为社会生活中流砥柱的中青年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农民和工人等体力劳动人群较少,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较少。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多种举措将薄弱群体带动起来,树立体育就是民生的理念,努力做好体育工作服务、优化体育锻炼环境,不断提高体育人口,特别是加大宣传,让更多中青年人到体育活动中去,使中青年体育人口得到较快的增长[6]。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体育人口将不断增加。
[1]张洪庆.对社会体育本质的再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1).
[2]翁秋河.社会体育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3]许红峰.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1999(5).
[4]刘铭忠.我国现代社会体育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5]陈榕.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7(2).
[6]孙洪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方向的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7(4).
G812.4
A
2095-2813(2012)03(b)-0072-02